摘要:科學家根據恐龍髖骨結構,將其分成兩類:蜥臀目(Saurischians)和鳥臀目(Ornithischians)。在此之前,研究人員已經意識到獸腳亞目恐龍與鳥臀目恐龍的身體結構有許多相似之處。

  據國外媒體報道,在大多數人心中,恐龍是一種身型巨大、生性殘暴、已經滅絕的爬行動物。這基本上是正確的,但也存在一定誤解。恐龍體型不同、大小各異。它們是地球歷史上最大的陸生動物,但許多恐龍其實比火雞還小。

 

恐龍

  恐龍簡史:人類對恐龍認識還存在一定誤解

  圖爲屬於獸腳亞目恐龍的君顱龍想象圖,這種恐龍有着與鳥類相似的呼吸系統

 

  恐龍最早出現於2.47億至2.4億年前,稱霸地球達1.75億年之久,但除祖鳥類恐龍(avian dinosaurs)外,其餘恐龍皆在6550萬年前悉數滅絕。科學家尚未就恐龍滅絕的願意達成一致,但可能的原因包括小行星撞擊、火山噴發排出窒息性化學物質、氣候變化、或其它因素等。

 

  “飛”到現代的恐龍

 

  只有體型巨大的恐龍不幸滅絕。大多數專家認爲,鳥類便是活到現代的恐龍。

 

  化石顯示,一些進化程度較高的恐龍體表覆有羽毛或羽毛狀結構,但大多數都不會飛,甚至無法滑翔。很長時間以來,科學家一直認爲始祖鳥是地球上出現的第一種鳥類(尚未得到證實),它也許能從地面起飛,但飛不了多遠。羽毛並非幫助它們飛行,而是爲雛鳥保暖,或可用來向其它恐龍傳達信號。

 

  許多人認爲一種名叫飛龍(pterosaurs)的已滅絕生物也是恐龍。該生物屬於爬行動物,但可以飛行。它們是與恐龍親緣關係最近的生物,但嚴格來說並不算恐龍。它們有着中空的骨頭,相對較大的大腦和眼睛,前臂上還長有襟翼狀結構,與趾骨相連。同屬一科的還有翼龍(Pterodactyls),該生物腦袋上長着結構複雜的骨質頭冠,並且沒有牙齒。飛龍於6500萬年前滅絕,同時期滅絕的還有渡渡鳥、部分海洋爬行動物、以及其它非禽類恐龍。

 

  髖骨結構

 

  恐龍化石最早發現於19世紀。1842年,古生物學家理查德·歐文(Richard Owen)確定了“恐龍”(dinosaur)這一名稱,從希臘語“deinos”(意爲“可怕的”、“大得嚇人的”)衍生而來。科學家根據恐龍髖骨結構,將其分成兩類:蜥臀目(Saurischians)和鳥臀目(Ornithischians)。但這一分類至今仍有爭議。

 

  大多數有名的恐龍,如霸王龍、恐爪龍和伶盜龍等,都屬於蜥臀目。它們的髖骨結構與大多數原始生物相似,骨盆向前傾斜。它們往往脖子很長,牙齒又大又尖,食指細長,拇指與其它幾根“手指”截然分開。

 

  蜥臀目恐龍又可分爲兩類:四腿着地的草食類蜥腳亞目恐龍(sauropods)和兩腿着地的肉食類獸腳亞目恐龍(theropods)。現代鳥類便屬於獸腳亞目這一分支。

 

  獸腳亞目恐龍用兩條腿行走,屬於肉食動物。霸王龍等最嚇人、最有識別度的恐龍都屬於此列。

 

  科學家一直在研究巨霸龍和棘背龍等大型肉食類恐龍究竟如何獲取食物,是主動出擊、捕捉獵物呢?還是直接食用死去動物的殘骸?證據顯示,它們會聯手合作、共同捕獵,但也會食用現成的動物屍體。一些恐龍化石上有啃咬的痕跡,使科學家思考恐龍是否存在同類相食的行爲。現在看來,它們也許會食用同類的屍體,但不會主動出擊、殺死同類。

 

  蜥腳亞目恐龍爲草食類恐龍,頭部、脖子和尾巴都很長。它們是有史以來最大的陸生動物之一,但大腦體積可能很小。性情溫柔的迷惑龍, 腕龍和樑龍都屬於草食類恐龍。

 

  鳥臀目恐龍

 

  鳥臀目恐龍包括長有尖角的三角龍,生有尖刺的劍龍,以及身披“甲冑”的甲龍等。它們都是性格溫和的草食類恐龍。

 

  鳥臀目恐龍比蜥臀目要小,多爲羣居動物,也是體型較大的恐龍的捕獵對象。有趣的是,此類恐龍在進化史中至少有三次從兩腿行走到四腿行走的變化經歷。科學家認爲,兩種行走方式在這類恐龍進化的早期階段也許都得到了採用。

 

恐龍

  圖左爲原本的恐龍家族樹,右爲更新後家族樹

  新版恐龍家族樹

 

  2017年,一項研究對恐龍的家族樹進行了更新,在考古界引發了巨大轟動。該研究指出,以髖骨爲標準的分類方法並不正確。與之前的理解不同,獸腳亞目恐龍更可能是鳥臀目恐龍的近親,它們同屬名爲Ornithoscelida的新類別。

 

  在此之前,研究人員已經意識到獸腳亞目恐龍與鳥臀目恐龍的身體結構有許多相似之處。如果更新後的家族樹正確無誤,也許便可解釋爲何唯獨這兩種恐龍長有羽毛、而其它恐龍都沒有。

 

  不過,這一假設還需要在接下來幾年內進行進一步驗證,才能真正被考古學界接受。

 

  海洋爬行動物

 

  在恐龍生活的時期,海洋中也發生了一系列變化,出現了狀如金槍魚和海豚的等捕食性動物。海洋爬行動物雖然一度種類豐富,但大部分都在侏羅紀末期滅絕。

 

  克隆恐龍

 

  雖然《侏羅紀公園》引起了巨大反響,但克隆恐龍簡直難如登天。要想克隆恐龍,科學家必須獲得恐龍的DNA。但科學家尚未找到有活性的DNA。(目前最古老的DNA來自一匹生活在70萬年前加拿大的馬。)

 

  不過,一些恐龍的身體組織經受住了時間的考驗。研究人員已經發掘了許多中生代恐龍的身體軟組織,包括一根8000萬年前的鴨嘴龍血管,和一些從1.3億年前早期鳥類化石中提取的蛋白質。但血管和蛋白質均無法用來克隆生物。

 

  科學家正齊心協力、試圖反演從恐龍到鳥類的進化史,但研究工作仍然道阻且長。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