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苏维埃从崩溃中的俄罗斯帝国建立起来,迎接它的并不是迅速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战后恢复,而是铺天盖地而来的各种敌人,叛乱此起彼伏,内战在全国范围爆发了,这个新生的国家几乎从诞生伊始就面临着夭亡的威胁。

除此之外,由于《凡尔赛条约》中对波兰边界的闪烁其词,仅说明波兰将会复国,且条约“承认波兰独立,并给予波兰海岸线。把原属波兰的领土归还,包括西普鲁士、波森省、部分东普鲁士及部分上西里西亚;东上西里西亚予捷克斯洛伐克。”

苏联地缘政治(五)苏俄内战之苏波战争

然而由于俄罗斯帝国与德意志帝国的崩溃,在波兰、白俄罗斯与乌克兰等地出现大量要求民族独立的呼声,尤其是波兰当时的领导者:约瑟夫·毕苏斯基,他是一个要建立“大波兰”的领导者。

约瑟夫·毕苏斯基,在1918年11月11日,毕苏斯基被摄政委员会任命为波军总司令,并委以为新独立国家建立国家政府的重任。在那非常的日子(在未来,这一天是波兰独立日),他宣布波兰独立。11月22日,他从延杰伊·莫拉切夫斯基的新政府那里,得到了新生波兰的临时国家元首(Naczelnik Państwa)的职位。因为与乌克兰等部分领导人签订有同盟协议,毕苏斯基希望能够利用德意志与俄罗斯的权力真空时期联合其他国家建立一个波兰化的联盟海间联邦,具体疆域从波罗的海到黑海之间。

苏联地缘政治(五)苏俄内战之苏波战争

这个时候的红色苏维埃显然没有后来苏联的强大实力,这时苏维埃俄国只是通过红军的军事行动,在乌克兰和白俄罗斯建立了苏维埃政权,准确来说,是要求当地苏维埃“务求以有限资源占据尽量多的土地。”尽管苏维埃政府于1918年8月29日颁布法令,宣布:“由前俄罗斯帝国与普鲁士和奥匈帝国政府缔结的、涉及瓜分波兰的条约,因其与民族自决的原则、与承认波兰人民的不可剥夺的自主和统一的俄罗斯人民的革命法制意识相违背,由本法令予以彻底废除。”而在实际上,苏维埃当局却一直把波兰与乌克兰和白俄罗斯西部的边界看成是“俄波边界”。

波兰当时并不认为这就是边界,“白军”也仅仅愿意让这些地区“有限”独立,因此波兰与俄罗斯进行了一系列的战争。其中既有波乌战争(波兰与乌克兰)、波白战争(波兰与白俄罗斯)等“代理人战争”,也有苏维埃俄国成立西方面军亲自上阵。

1918年秋天,皮尔苏茨基从东部边界着手,联合部分乌克兰和白俄罗斯的力量,试图将波兰年东部边界向东推移。对于波兰政府和波兰民族来讲,这是一种爱国主义的表现与迸发。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欧洲的社会党左派都怀有重建国家的“故国情结”,而皮尔苏茨基恰恰是波兰社会党左派,他领导的政府也打着“社会主义”、“工农政府”的旗号。因此,在他身上出现这样的“故国情结”也就有着深厚的社会和政治基础。重建波兰,甚至是“大波兰”,就成了印有皮尔苏茨基符号的“波兰爱国主义”,或许是“波兰沙文主义”。所以,皮尔苏茨基出兵苏维埃俄国在波兰国内并没有引起强烈的反对。到1919年,列宁对此行为定性,1919年2月2日,列宁在第七届全俄中央执行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提出“波兰问题非常尖锐”,并且给波兰政府和波兰问题定性:“除资产阶级的、保守的、地主的波兰外,除波兰一切资本主义政党势力外,协约国的各个国家都在拼命挑唆波兰同我们作战。”列宁还在讲话中再次极力驳斥了红军要打波兰的说法。这次会议通过了《全俄中央执行委员会告波兰人民书》。

然而苏维埃俄国的让步并没有换来和平,苏俄与波兰在从立陶宛,经白俄罗斯延伸到乌克兰的前线逐渐形成,由于白军的力量此时大于红军,白军在领土方面对于波兰的让步仅仅是有限独立,一你出波兰暂停了攻势,列宁向波兰提出把明斯克及赫梅利尼茨基等地区划归波兰;波兰认为这个提议比他们本来要求的更加好。

然而虽然军事上的争端告一段落,波兰与其他国家的领土谈判却不顺利,首先就是波兰与立陶宛的关系破裂,与试图独立的拉脱维亚及被苏俄打败的乌克兰人民共和国结成联盟。因此,次年皮尔苏茨基政府进攻基辅,开始了向苏维埃俄国索要“被俄国占领的土地”的军事行动。这大大触犯了苏维埃俄国的爱国主义,也同样伤害了苏维埃俄国几乎所有领导人都怀有的“世界革命”的激情和向往。一个被苏维埃俄国领导人视为应是世界革命“红色桥梁”的波兰怎么能成为反对苏维埃俄国的“通途”呢?于是,波兰的爱国主义就与苏维埃俄国的爱国主义相碰撞了。4月29日,俄共(布)中央发表文告,呼吁工人和农民、“尊敬的俄罗斯公民”起来保卫苏维埃共和国。

到1920年初,红军已经击败了白军,又与拉脱维亚及爱沙尼亚签订和约。波兰前线变成红军最重视的战场,苏俄加强投入资源及部队到那里。1920年1月,红军在别列津纳河附近及白俄罗斯开始集结70万人。

苏联地缘政治(五)苏俄内战之苏波战争

由于苏俄的军队比波兰军队更有经验,同时军事将领也比波兰更厉害,波兰在与亲自上阵的苏俄的作战中不断失败。在波兰占领基辅之后,他们遇到了被称为“人类历史上最后一个著名骑兵统帅 ”的谢苗·米哈伊洛维奇·布琼尼,6月5日,布琼尼以哥萨克骑兵突破了波乌联军的战线,苏俄随后利用流动骑兵去打击波军后方,针对通讯及补给。波兰的后勤补给受到了严重威胁,因此不得不撤出基辅。

此时乌克兰的波兰第三军团司令爱德华·雷兹-希米格维决定向西北突破苏军战线。波兰在乌克兰的部队虽然顺利后撤,却无法支援北方前线及加强在Auta河的防御。

由于兵力不足,波兰在三百多公里的前线只有薄弱的12万人及约460门炮,且无战略预备队,防御工事几乎全无。

面对波兰战线的是红军的西北方面军,由年轻的图哈切夫斯基指挥,兵力有10万8千人以上的步兵及1万1千骑兵,722门炮及2,913挺机关枪。在某些扼要地点,俄军的兵力是波军的四倍。

图哈切夫斯基在7月4日沿斯摩棱斯克-布列斯特-立陶夫斯克一线发动攻势,越过Auta河及别列津纳河。北方的第三骑兵军打算从北面包抄波军,移近立陶宛及东普鲁士的边界。第四、第十五及第三集团军向西压迫,在南方有第十六集团军及Mozyrska兵团支援。到了7月7日,波军被逼全线后退。由于波军顽强抵抗,图哈切夫斯基企图突破波军战线,把波军压逼到西南方的平斯克沼泽的计划落空。

7月14日,维尔纽斯失守。在南方的加利西亚,谢苗·布琼尼的骑兵深入波兰后方,占领了Brodno,向利沃夫及札莫希奇前进。波兰人在7月初意识到俄国人的目标不再限于把边界西移,波兰的独立也岌岌可危。

苏联地缘政治(五)苏俄内战之苏波战争

这个时候虽然波兰成功在南部打了一次反击战,但是由于自己的实力不足,无法扩大在南方的优势,只能眼睁睁看着苏联集中兵力,与波兰最后的力量集中决战在华沙,双方在华沙进行了华沙战役,由于苏俄此时很多前线将领的争权夺利,造成了沟通上的障碍,苏俄在一支军队失败后引起了前线崩溃的惨剧,因红军失败之大及突然,波兰有人称华沙战役为“维斯瓦河的奇迹”。

由于此时红军也有白军的力量牵制,加上华沙战役的失败,而此时又受到英国的警告,所以苏俄无奈与波兰求和,波兰因为一系列战争损失很多人力,加上也占领了一些地方,因此双方迅速签订《里加和约》,苏波战争签订的里加条约让波兰获得了西白俄罗斯和四分之一个乌克兰。

苏联地缘政治(五)苏俄内战之苏波战争

这次实践让苏俄付出了沉重的代价,苏俄很快调整了自己的对外政策,由世界无产阶级革命转为和平共处,与周围的爱沙尼亚、拉脱维亚、芬兰、立陶宛签订了和平条约。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