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阿金 源 | 金融後花園(ID:jinronghouhuayuan)

輸液好得快”、“輸液效果好”,我們時常會聽見身邊有人這樣說。

尤其是中國的家長,從小喜歡給孩子輸液,輸液成了很多家長公認的“最簡單快捷”的治療方式。

但事實...真是如此麼?

答案是否定的。

靜脈輸液是國際公認最危險的給藥方式,只是在許多國人心中,“輸液治病又快又好”的觀念已是根深蒂固,而讓他們忽略了其中的各種隱患。

據不完全統計,我國每年輸液量超百億瓶,輸液量佔到全世界的一半以上。每年約20萬人死於輸液不良反應。國際上平均每人輸液2.5-3.3瓶/年,而我國則是8瓶,遠高於國際標準

但近幾年,隨着輸液的危害被逐步認識,中國多地已陸續出臺了對門診輸液的限制性措施。

截至目前,北京、吉林、安徽、浙江、江蘇、江西、廣西、深圳等多個省、區市已經控制或取消了醫院成人門診輸液治療。

作爲患者或患者家屬,在自己或家人生病時一定要科學治療,不要盲目輸液,切忌圖一時之快而對身體造成不可逆的損傷。

那麼,輸液到底有哪些危害?有哪些是我們需要注意的?今天,阿金就來給大家科普一下。

悲劇發生!4歲女童因輸液致死

前段時間,山東淄博市張店區發生了一件讓人心痛的事情:

4歲女孩辰辰,因發燒37.5度在私人診所輸液致死!

據母親田女士回憶,女兒辰辰早上出現了輕微發燒,她便帶着孩子去了某私人診所治療,醫生測得體溫是37.5℃,並開了3瓶吊針。

第一瓶吊瓶還未打完時,辰辰的體溫開始上升、手腳冰涼。

當三隻吊瓶都打完後,田女士抱着辰辰回家了。

誰知道,回家後半小時左右,辰辰口鼻流血、嘴脣發紫。

於是,立馬打了120緊急送往淄博市中心醫院,但醫生還是遺憾的告訴家長:

孩子已經沒有心跳了!

不敢相信!輸液竟要了孩子的命!

事件爆出後,不少網友紛紛表示難以釋懷。

“37.5℃這樣的低燒,真的需要輸液嗎?”

“輸液,作爲中國人最常見的治療手段,真的會危機生命嗎?”

許多人心中都產生了這樣的疑問。

翻開以前的新聞,才發現,原來這已經不是第一起因“輸液致人死亡”的悲劇了。

  • 2016年1月,江蘇一名幼兒因輸液死亡;同年3月,一名男子因胃疼去輸液導致死亡;虎門一名17歲少女在衛生所輸液死亡。
  • 2017年12月,華陰市一名9歲男孩因有發燒症狀,上呼吸道感染到華陰市醫院就診,輸液後出現休克,搶救無效而死亡。
  • ......

輸液,到底是怎麼一回事?真的這麼可怕嗎?究竟什麼情況下才能輸液,哪種情況又不能輸液?我們需要注意什麼?......

帶着種種疑問,我們一起來重新瞭解一下。

關於靜脈輸液,常見的三種誤解

在中國,人們只要一生病或者一發燒,首先想到的就是輸液。

所以,醫院或症所的輸液區總是人滿爲患,吊管一根接着一根,甚至有人將之稱爲“吊瓶森林”。

而很多患者就像是得了“輸液病”,他們過分相信輸液的療效,還因長期的盲目輸液,造成了種種誤區。

誤解一:“輸液好得快”

輸液給藥的風險和收益其實是共存的,建議慎用。

如果使用合理,獲益將大於風險;如果過度使用,風險將會明顯增加,甚至超過獲益。

自古以來,中醫學講究的是 — — 對症下藥。有的疾病是因藥物起到作用有所好轉,但有的疾病卻是自愈的。

  • 以我們最常見的“感冒”爲例,很多人認爲感冒是治好的,其實感冒都是人體自愈的,你喫的那些藥,都只能緩解感冒症狀,而無法真正治好感冒。
  • 普通流感,病程一般5~7天,抵抗力差者,病程還會拉長。即使打針喫藥,也至少需要一週的恢復時間。

因此,“輸液好得快”,不過是表面現象,因藥液直接輸入到血管內,隨着血液循環,直接被人體吸收,造成“好得快”的假象。

相反,真正因輸液導致的不良反應,給患者帶來的風險卻是極大的。(下面阿金會有詳細介紹輸液的危害。)

誤解二:輸液速度可隨意調節

輸一次液,少則1個小時,多則3~4個小時,實在難熬。

有時候我們因趕時間,或嫌時間太長坐不住,就隨意調節輸液速度,其實是不可以的。

有專家稱,日常工作中,就經常會遇到因病人私自調快輸液速度而發生不適的案例。

  • 比如,有一位患者輸入一瓶消炎藥,本來應該是2個小時輸進去的,結果因爲着急,自己調整了輸液速度,不到40分鐘就輸了進去。2個小時以後,出現了全身不由自主地扭動,渾身抽搐,無法控制。
  • 還有一例,是一位65歲的女性老年人。因嫌護士調的速度慢,自行調快之後突然出現胸悶不適,如果不是搶救措施得力,可能就會導致悲劇發生。

我們總以爲輸液速度快點或慢點沒什麼影響,但實際上,這種做法危害很大。

滴注速度,必須根據患者年齡、病情、藥物性質、輸液總量和輸液目的等多方面因素確定,不能單靠患者的感受隨意調節。

一般情況下,成年人輸液速度爲40~60滴/分鐘;兒童、老年人由於器官發育不完全或功能降低,輸液速度應減慢,兒童的輸液速度爲20~40滴/分鐘,老年人輸液速度不應超過40滴/分鐘;而一些特殊患者,如患有心臟病(尤其是心功能不全)或肺部疾病者,輸液速度應更慢,30~40滴/分鐘爲宜。

輸液速度如果過快,易加重心臟負擔引起心衰肺水腫等不良反應。還有可能使血壓急劇下降,或者引起面紅、發熱、噁心、嘔吐、心悸、胸悶等不適症狀。

但也不是說越慢越好,需要根據病情調整輸液速度。

  • 比如搶救嚴重脫水或失血性休克的病人時,就應該快速補液,因爲需要快補血容量,通常每小時進入體內的液體要達到幾千毫升。
  • 又比如治療某些顱內壓增高的患者,20%甘露醇250毫升靜滴時間不應超過30分鐘,滴速過慢可能起不到降低顱內壓的效果。

誤解三:輸液補充營養,安全又可靠

很多人認爲輸液可以補充營養,疏通血管,是一種療養方式。

但其實濫用輸液有很多潛在的風險,而有些弊端則需要很長時間才能顯現出來。

有位學者曾對一個生前經常輸液屍體進行解剖,發現僅僅是肺部,就有500多個肉芽腫和大量微血管堵塞。

經過研究分析,看似澄淨無污染的吊瓶液體,含有大量塵埃粒子、玻璃屑、橡膠微粒以及活性炭顆粒、藥物結晶等。

輸液時,這些微粒會進入你的血液,在心、肺、腎等器官中沉積,就像水管裏有垃圾堵着一樣。

久而久之,沉積物會引發多種疾病,如微血管栓塞、肺氣腫、肺硬化等,嚴重的甚至會引發癌症。

除此之外,輸液需要對皮膚進行刺穿,有交叉感染等風險。

輸液對孩子的危害,家長不可不知

大部分時候,輸液輸的主要藥物是抗生素。

一般是把抗生素溶在葡萄糖或者生理鹽水等液體中,通過靜脈滴注的方式輸給患者,而一些緩解症狀的藥物,比如退熱藥、止喘藥等也可以溶在裏面。

那麼,輸液對孩子究竟有哪些危害?

1、降低孩子的抵抗力:

衆所周知,藥物都有副作用,而輸液用藥的副作用要比口服藥更兇猛,動不動就輸液,很容易干擾人體正常的防禦功能。

2017年,國家食藥監總局的《國家藥品不良反應監測年度報告》顯示:

靜脈輸液所造成的不良反應占比高達6成,明顯高於口服給藥及其他給藥途徑。

2、產生嚴重耐藥性:

若使孩子過早的產生耐藥性,以至於普通的頭疼腦熱喫藥也不管用了,最終將“無藥可用”。

3、易交叉感染:

兒童輸液區域人員複雜,加上生病後機體免疫力下降,很容易造成病患與病患之間交叉感染。

4、引起靜脈炎:

輸液本身就屬於有創的操作,頻繁扎針會損傷孩子的血管,有可能會引起靜脈炎。

5、堵塞毛細血管:

輸入體內的液體中含有不溶性微粒,這種微粒進入到血液後,會隨着血液走遍全身,堵塞毛細血管。

6、不良反應頻發:

輸液需要遵循無菌原則,並受到患者體質的影響,可能會引起不良輸液反應頻發。

輕的不良反應包括:輕則發熱、紅疹、瘙癢;重則會呼吸困難、過敏性休克,甚至死亡。

7、輸液≈小手術或慢性自殺:

靜脈輸液是公認的最危險的給藥方式,毫不誇張的講,給孩子輸液就相當於動了一次小手術。

另外,輸進人體的藥液,會經過肝臟代謝、腎臟排出,但長此以往,會讓腎臟產生巨大的負擔,造成腎衰竭。這就相當於是一場慢性自殺。

因此,給寶寶用藥時,建議家長遵循世界衛生組織提倡的用藥原則:

“能不用就不用,能少用就不多用;能口服就不注射,能肌肉注射就不靜脈注射。”

遇到這三種情況,可採用靜脈輸液

其實,國內外公認可以使用靜脈輸液的有三種情況:

1、吞嚥困難:

  • 比如小寶寶不配合,或昏迷的患兒難以口服藥物。

2、嚴重吸收障礙:

  • 比如嘔吐、腹瀉嚴重,藥物難以被消化道吸收的情況下。

3、病情危重、發展迅速,藥物在組織中宜達到高濃度才能緊急處理:

  • 比如,嚴重的細菌感染(包括化膿性扁桃體炎、中耳炎、肺炎、腦膜炎、猩紅熱、闌尾炎等)、哮喘(有窒息的危險),或緊急手術(如患者昏迷或者傷情比較嚴重已經喫不了藥)。

總之,輸液雖然不是萬能的,但也並非“罪大惡極”。在急診搶救、急重症治療中,輸液仍是非常重要的給藥方式。

說完可採用靜脈輸液的三種情況,我們再來說說醫生認爲不必輸液的五種情況

1、患病毒性感冒的寶寶:

若是低燒,精神狀態良好,一般不需要輸液,只要讓孩子按時喫藥、多喝水、多休息,隨時監測寶寶的體溫。

2、患細菌性感冒的寶寶:

能喫藥的就不必輸液,只要按時喫藥、多喝水、多休息就行了。

3、患氣管炎的寶寶:

如果只有一些咳嗽和低燒,只要能按時喫藥,就不需要輸液。

4、輕度腹瀉的寶寶:

若是輕度腹瀉脫水,可以口服補液,不推薦輸液。

5、患手足口病或皰疹性咽峽炎的寶寶:

精神狀態好,正常喝奶、排便,不存在合併症。

以上是五種兒童常見病,一般不推薦輸液,尤其在發病初期。

孩子靜脈輸液時,家長應注意事項

1、注射或口服抗生素前,必須做皮試。

國家規定:注射或(部分)口服青黴素類抗生素前須做皮試,如皮試陽性者禁用。

不過,皮試結果受到很多種因素的影響,也有可能出現“假陽性”或“假陰性”現象。

另外,需要注意的是:

  • 做皮試前和輸液時,寶寶不要空腹。
  • 給寶寶輸液前,家長一定要主動告知醫生,寶寶的過敏史和正在服用的藥物。
  • 寶寶在輸液時,如果出現面色蒼白、手腳冰冷、皮膚青紫(重點觀察口脣和指甲)等症狀,馬上通知醫生。
  • 寶寶輸液後幾天內,如果寶寶出現類似過敏症狀或其他異常,及時就醫。

2、切勿讓過多的空氣進入靜脈。

空氣進入靜脈有可能造成栓塞,嚴重可致死。

但家長也無需過於擔心,一般輸液不會有那麼多的空氣進入體內,而且現階段的輸液器是非常先進的,可以過濾輸液管中的小氣泡。

3、不要隨意調整輸液速度。

有些藥物有特定的輸注速度,如果把輸液速度調快,寶寶易出現心慌、氣促等反應,非常危險。

4、頭皮靜脈輸液不是穿刺首選。

寶寶輸液,首選上肢靜脈;上肢扎不上,考慮下肢靜脈;最後視具體情況,嘗試頭皮下淺靜脈。

簡言之,想要杜絕過度輸液,除了靠政策的規定,醫生的自覺,更重要的,還得靠我們文明就醫,做一個合格的患者。

切忌自以爲是,明明缺乏醫學常識,還自認爲見多識廣,靠自己瞎想“治病”,或依靠“百度無所不能”,拿生命開玩笑。

最後,衷心的希望大家以積極、客觀的態度瞭解醫學,文明就醫,改變日常那些不良的生活習慣,值此新春佳節來臨之際,願每一個人都能擁有一個健康、強健的體魄。

參考資料:科學家育兒網、搜狐新聞等。

- END -

歡迎在下方留言評論

別忘了點贊支持阿金哦~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