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中国的互联网企业已经悄然走到了世界创新的前沿,庞大的中国市场加上独有的创新力已经使得中国互联网企业跻身世界互联网产业一线行列。

变化的背后,中国创投企业居功甚伟。他们发掘、投资了为数众多的具有潜力的互联网企业,加快了中国互联网企业创新与发展的速度。不仅如此,他们还帮很多传统企业完成了产业升级,帮国内的企业到海外去寻找可以带来技术、管理、品牌等各方面提升的并购标的。

今天给大家推荐的书是《中国创投简史》,书中从20世纪80年代的改革开放开始,国际投资巨头进入中国、本土创投崛起一路讲述到新一批投资机构大范围诞生。

本文精梳了创投简史,希望通过此书,可以让你更快、更全面地了解中国创投行业的历史。如果可以从前人的成败中获得激励或启示,这将是这本书记录历史之外溢出的价值。

中国创投二十年:多少钱流转、多少人离合、多少事留存?

中国VC的拓荒时代

20世纪八九十年代,各种商业形态开始涌入中国,包括创业投资。当时,国内没有多少人了解创业投资,一切都是在尝试与学习中开始的。

政府主导的尝试

1985年3月,中共中央出台《关于科学技术体制改革的决定》,指出:“对于变化迅速、风险较大的高技术开发工作,可以设立创业投资给予支持。”这一决定使得中国高技术创业投资的发展第一次有了国家级政策层面的依据和保证。

6个月后,国务院正式批准成立了中国第一家高技术创业投资公司——中国新技术创业投资公司(后文简称“中创公司”)。中创公司创立不久,这样的模式开始大范围在全国复制,各地科委和财政开启了共同组建政府背景的创业投资机构的浪潮,20世纪90年代,大量政府背景的创业投资机构诞生。

熊晓鸽与IDGVC的诞生

在政府大力推动中国创业投资行业的过程中,一股市场化的投资力量也敏锐地预见到了快速发展的中国对于创业投资的迫切需要。

1988年,在美国波士顿弗莱彻法律与外交学院读书的熊晓鸽,暑假期间受聘于卡纳斯出版公司的《电子导报》,负责硅谷电子行业和创业投资方面的新闻报道。就在那时,他接触到了创业投资,认识了很多投资人和创业者。

第一次听到VC这个词时,熊晓鸽在脑海中将VC看作是很牛的一群人。美国互联网时代的崛起正是因为VC的推动,硅谷也正是VC与创业者共同孕育的,由此,他慢慢迷恋上了创业与VC。

1991年8月,熊晓鸽想回内地做中文版刊物,但被卡纳斯出版公司拒绝,心灰意冷的他给IDG董事长麦戈文写信求职,约好半个小时的面试,他和麦戈文谈了3个小时,没想到两人对中国未来发展的想法不谋而合。3个月后,熊晓鸽正式到IDG上班。

中国创投二十年:多少钱流转、多少人离合、多少事留存?

1993年6月,IDG在上海建立了第一家风投公司——上海太平洋技术创业投资公司,熊晓鸽担任第一任总经理。在1999年之前,中国的IDGVC只是公司内部的一个投资部,1999年互联网热潮到来后,IDGVC改为合伙人制,这也就是今天的IDG资本的雏形。

IDGVC最早的团队组建颇有些“梁山聚义”的色彩。最先被请来的是熊晓鸽的老朋友周全。“寻找合伙人和寻找投资项目有相通之处,没有共鸣是没法合作的。”熊晓鸽后来回忆道。

随后,熊晓鸽和周全遍寻世界,网罗人才。首先加入的是林栋梁。一个偶然机会,林栋梁得知IDG与科协打算一起成立基金,他因此结识了熊晓鸽并最终被熊晓鸽的诚意打动。不久后,曾经在国企工作的章苏阳在在谈一个项目合作时,识了熊晓鸽和周全,最终加入IDG。

1997年杨飞加入,2年后过以宏、李建光加入,IDG集结了一批具有远见卓识的投资精英,也开启了至今为止长达20多年的中国互联网企业的掘金之旅。

外资机构长驱直入

1994年4月20日,中国通过一条带宽64kbit/s的国际专线,全功能接入国际互联网,这成为了中国互联网时代的起始点,后来这一天被称为中国互联网诞生之日。互联网创业浪潮渐起。

1994年,24岁的应届毕业生张小龙提前探访了他即将被分配去的工作单位——国家某电信机关。这位未来的Foxmail创始人、微信之父事后确认,他当时几乎是望了一眼大楼就立即放弃了那令他压抑的“铁饭碗”,决心投入充满活力的互联网行业。

这年底,马云第一次听说互联网。1995年初,美国之行后,踌躇满志的马云迅速开启了互联网创业的脚步,他和妻子、朋友凑了两万元,成立了专门给企业做主页的杭州海博网络公司,网站取名“中国黄页”,成为中国最早的互联网公司之一。那时大家还不知道互联网为何物,很多人将马云视为到处推销中国黄页的“骗子”。

中国创投二十年:多少钱流转、多少人离合、多少事留存?

其实,有一个人比马云更早认识互联网,就是雷军。1992年初,22岁的雷军加盟金山公司,从产品开发做起,一直工作到38岁,在金山工作了整整16年,期间完成了金山的IPO上市。

1996年,留美归国的张朝阳在《连线》杂志专栏作家尼葛洛庞蒂、创业投资家爱德华·罗伯特和邦德给的22.5万美元的投资支持下,成立了爱特信公司,这是中国首家以创业投资资金建立的互联网公司。1998年2月25日,爱特信正式推出其品牌网站搜狐网。

1997年6月,26岁的丁磊在广州创立网易公司。1998年2月,中国第一个全中文界面的免费邮件系统诞生,仅半年时间内注册用户高达30万户,此时各大公司纷纷致电丁磊,要购买网易免费邮件系统,这就是网易赚取的第一桶金。

1997年9月,30岁的王志东集结了中国做软件开发最牛的一群人,成立了四通利方。1998年10月20日,原四通利方论坛改为四通在线,宣布推出网络门户站点;同年12月,四通利方收购台湾华渊资讯网,二者合并后推出“新浪网”。华渊资讯网的联合创始人,就是后来带领DCM中国在10年间投出11家美股上市公司的DCM董事合伙人林欣禾。

1999年2月,马化腾抱着试试看的心态上线了OICQ,没想到仅仅9个月的时间,OICQ用户就突破了百万;不到1年,用户暴增至500万。伴随不断增加的庞大用户群,OICQ需要更多的服务器去支撑,但此时腾讯公司账面上只剩下1万元现金了。此时摆在马化腾面前的只有两条路:一是增资减薪,二是卖掉腾讯。

中国创投二十年:多少钱流转、多少人离合、多少事留存?

腾讯五虎(马化腾、张志东、曾李青、许晨晔、陈一丹)不仅咬牙将薪水减半,还增加了个人的资金投入。然而,这些都是杯水车薪,OICQ仍然面临夭折的危险。相比增资减薪,把公司卖掉也许是一个更痛快的办法。当时马化腾开价300万元,然而对公司的估值,收购方最多出到60万元,这连他们预计的底线都未达到。

几经辗转,马化腾和曾李青找到了IDGVC深圳的总经理王树。这次会面最终让IDG决定冒险投资腾讯。除了IDGVC之外,曾李青还通过中间人找到了李泽楷旗下的香港盈科数码,虽然一度犹豫,但盈科在IDG最终拍板之后也同意投资。最终,IDGVC、盈科联合投资220万美元,这也成为腾讯公司得以继续生存发展的最重要的一笔创业投资。

1999年底,身在美国硅谷的李彦宏看到了中国互联网及中文搜索引擎服务的巨大发展潜力,抱着技术改变世界的梦想,他毅然辞掉硅谷的高薪工作,携搜索引擎专利技术,于 2000年1月1日在中关村创建了百度公司。

创业板要来了!本土投资机构蜂拥而起

当境外投资机构在中国经济飞速增长的大潮中长驱直入时,中国本土创业投资的发展却不尽人意。

在1998年举行的全国政协九届一次会议上,成思危代表民建中央提交了《关于尽快发展我国风险投资事业的提案》,而这一提案也开启了长达10年的在中国设立创业板的起起伏伏的征程。成思危也由此被尊称为“中国风险投资之父”。

这期间,在创业板的召唤下,大量创投机构应运而生。1999年,深圳政府斥资5亿元成立深圳创新科技投资有限公司(简称深创投)。2000年,达晨创投成立,同创伟业成立,此时我国第一批按市场化运作设立的本土创投机构如雨后春笋般地诞生了。

然而,让人意想不到的是,创业板的设立戛然而止,所有的本土投资机构被架到了半空中。

开创者们的远见

2000年‍,美国的互联网泡沫破裂让美国硅谷与华尔街遭受重创,对于中国创投市场的影响更是超出了人们想象,人民币基金所遭受的打击比美元基金更为严重。因为,它直接导致了创业板的搁浅。

第一次中国互联网创业泡沫

2000年4月3日,微软垄断案宣判,微软创单日最大跌幅,这也宣告这场互联网泡沫开始破裂。这波互联网泡沫威力之大,已经不局限于硅谷和华尔街,让远在中国的创业投资机构都谨慎起来。大批的中国互联网公司难以融资,失血而亡。在当时,能够成功拿到融资活下来的公司,日后都成了巨头,其中就包括百度。

2000年夏天,在北京恒基中心IDG公寓里,杨飞与李彦宏第一次会面。当时李彦宏正拿着百度的项目四处寻找投资者。他告诉杨飞,百度已经完成了第一阶段100万美元的融资,现准备用10个月的时间融资1000万美元。杨飞说,他们没这么多钱可投,但是他们一定要投。

中国创投二十年:多少钱流转、多少人离合、多少事留存?

2000年9月,在百度第二轮融资的时候,杨飞投入了150万美元,IDG共获得百度5%的股权。当时,互联网经济正处于最寒冷的冬天,大家对互联网公司避之不及,所以杨飞的投资一度被看作是勇敢的尝试。

回顾那次投资,杨飞回忆到:“签约前一夜整晚没睡,当时的百度只是一个为其他网页提供搜索引擎的技术提供商,从中赚取技术使用费,并没有自己的门户网页。而由于当时网络的泡沫经济,全国有几千家类似的互联网公司毁于一旦。”

2002年的某个晚上,杨飞与李彦宏谈了6个小时改变商务模式的问题。按照原来的模式走,不足以支持百度成为一个大公司,最好的方式就是让百度成为搜索引擎的服务提供商,成为新兴的媒体。两人还就要做世界第一的中文搜索引擎还是仅次于Google的搜索网页进行了争论,最终决定要做就做第一。

事实证明,杨飞的眼光是对的。2005年,百度上市后,为IDG基金带来了100倍的投资收益,回报数额高达1亿美元,这也成为IDGVC最成功的投资案例之一。

在2000年的互联网泡沫中,腾讯也曾命悬一线。2000年年末,QQ的注册用户数即将突破1亿,腾讯急需新的资金注入,以便添置服务器来支持公司继续发展。然而,由于互联网业持续萧条,投资方IDGVC和盈科有了撤股套现的想法。在市场环境最暗淡的时候,投资机构也需要套现存活。

正在一筹莫展之际,国际传媒大鳄MIH出现了。MIH非常看好腾讯的成长潜力,几经商讨之后,MIH以现金支付的方式购得32.8%的腾讯股权(盈科20%+IDGVC 12.8%),同时将公司控制权保留给了马化腾。随着第二轮融资的成功,腾讯熬过了凤凰涅槃前的终极难关。

早期的阿里巴巴面临的最大难关也是“钱”。

1999年9月9日,“小个子”马云在杭州家中用“十八罗汉”的50万元初始资本创立了阿里巴巴。当时的“十八罗汉”被很多人称为“一群乌合之众”,每月只能拿600元薪水。而互联网公司在创业初期,烧钱是必不可少的“标签”之一。

1999年10月,阿里巴巴获得了第一笔500万美元的天使投资,投资方是高盛、富达投资、新加坡政府科技发展基金、AB投资公司等。据说,在高盛之前,马云一连拒绝38家投资商,因为他的目标更大、眼光更远,对于引进的第一笔创业投资,他希望投资方除了给钱之外,还能够带来更大的效应。

2000年1月,阿里巴巴获得了2000万美元的第二轮融资,投资方正是孙正义领导的软银。软银对阿里巴巴的投资,让孙正义在十年后成功问鼎日本首富,这段故事每每提及都令世人感叹孙正义的“慧眼识珠”。

中国创投二十年:多少钱流转、多少人离合、多少事留存?

互联网1.0时代的收获者

在这波互联网泡沫时期,有一小波投资人看到并捕捉住了中国互联网萌芽期的机会。敢在寒冬中出行,若非愚者,注定不凡。

在互联网1.0时代,投资收获最大的VC机构无疑是最早的布局者——IDGVC。在今天看来,IDGVC当年的投资无疑都是成功的。但在互联网泡沫破灭的那个时代,IDGVC的投资多少有点儿“敢为天下先”的胆魄。

熊晓鸽谈起当年IDGVC的投资时坦言:“在泡沫最低的时候,实际上也有很多的机会。如果我们钱更多一点,胆子更大一些,当年哪怕是网易,甚至我们都可以把他们买过来,因为市值比现金都便宜。”

上市“窗口期”,外资VC的“黄金时代”

进入2003年后,太平洋两岸的资本市场都开始回暖。

2003年5月,软银亚洲4000万美元注资盛大,这笔投资成为软银亚洲和阎焱的成名之作。陈天桥说:“这是互联网领域单笔投资数额最大的(2004年前),同时也是持股比例最少的投资——4000万美元仅持股21.5%。”而这也标志着外资巨头们开始对中国互联网开始新一轮的布局。

2004年5月,盛大成功在美国纳斯达克上市。8个月后,在时任软银赛富基金管理有限公司首席合伙人阎焱的主持下,软银亚洲成功地在盛大公司股价高位退出,媒体报道软银亚洲获得回报高达6.8亿美元,这在当时是中国公司最为成功的投资之一。

中国创投二十年:多少钱流转、多少人离合、多少事留存?

盛大的成功退出,第一次让世界资本市场人士看到,在中国做VC可以赚钱,而且可以赚大钱。盛大是中国风险投资历史上的分水岭,自此之后,风险投资在中国进入了蓬勃发展期。

此后,2004年,中国创投业进入了一个全面复苏和加速发展的时期。

本土拓荒者们的坚持

当外资投资人举杯相庆的时候,中国本土投资机构由于没有成熟的退出渠道,资难募、人难求,处于无比尴尬的境地。

很多创投机构的诞生都是由于“看到了”未来美好的IPO情景,然而没有人知道这个情景要花费10年的等待。对于深圳的本土创投们而言,不断喊“狼来了”的创业板让他们损失惨重。

2001年初,纳斯达克神话破灭,香港创业板也从1200点跌到最低的100多点,且国内股市丑闻频传。2001年11月,高层认为股市尚未成熟,需先整顿主板,故创业板计划被搁置。创业板希望破灭,让深圳的本土创投们一夜回到“解放前”。

然而,在资本寒冬中依然有新进入者。当时已经创立17年、上市7年的电脑产品生产商和销售商联想加入了投资者阵营。

2001年,联想创始人柳传志决定组建一支投资队伍。当年4月,他交给朱立南3500万美金,成立了联想投资(也就是后来的君联资本)。朱立南在联想内部选了一支20余人的团队,由此有了联想投资最初的创业团队。当时联想内部有一种说法:柳传志托付给朱立南3500万美元,几乎是联想前10年PC业务积累下来的全部利润,朱立南的压力可想而知。

中国创投二十年:多少钱流转、多少人离合、多少事留存?

联想投资经历了国内创投圈的萌芽与跌宕起伏,最为业界称道的投资业绩,除了早期投资的科大讯飞、文思创新等IT企业,还有一大批汽车、文化娱乐与医疗等领域的项目。

适应了实业者与投资人角色间的切换后,在朱立南和总裁陈浩的带领下,联想投资开始渐入佳境。同时,作为本土投资机构,它见证了中国创投界的发展历程,并成为投资行业内最重要的VC之一。

神奇的“2005年”

2004年—2005年,在中国的创业投资历史上是个奇妙的年份。2004年是酝酿年,2005年是爆发年。

股改全流通,本土创投的曙光

2004年5月,经国务院批准,中国证监会批复同意深圳证券交易所在主板市场内设立中小企业板块。

2005年4月29日,中国证监会发布《关于上市公司股权分置改革试点有关问题的通知》,宣布启动股权分置改革试点,这就是载入中国资本历史的“股改全流通”。2001年便进入寒冬的本土创投,在漫长踽踽独行的黑夜里终见曙光。

达晨财智董事长刘昼后来回忆那段本土创投举步维艰的岁月:“2005年之前,本土创投面临着两难的问题——募资到不了位,投资无法退出,于是很多人便对这个行业产生了困惑和质疑。”

美国顶级VC组团入华

2004年夏天,一封赴华考察征集函在硅谷和华尔街传阅,出乎意料的是,这次邀请吸引了诸多顶级VC们的关注。负责接待的戈壁创投创始人曹嘉泰回忆说:“考察团真的很豪华,包括红杉资本、KPCB、Accel Partners、NEA等世界最顶尖投资机构的投资人都在里面。最初我们拟定了一个10人的名单,后来加到20人,最终来了24人。因为头等舱有限,这些大佬们都只能挤在公务舱里。”

没有人会想到这次考察对于后来的中国创业投资行业带来什么影响。美国的创业投资者们只是去了当时刚刚起步的中关村还有长城逛了逛,创业这个词似乎在中国还比较陌生。考察结束后,红杉资本的唐·瓦伦丁曾开玩笑地说:“红杉到东边投资,最远只会到伯克利(仅在红杉办公室所在地沙丘路以东20公里左右,半小时的车程)。”

事实证明,在是否进入中国的问题上,红杉并不如他们所说的那样。转年红杉就请到了携程创始人沈南鹏和全球创业投资基金亚太区的两位主管之一的张帆,组建了中国投资团队。

2006年8月3日,美国早期知名的创业投资商DCM在北京宣布,公司新一轮募集的5亿美元准备全部投向中国。原新浪网共同创始人和首席运营官林欣禾出任DCM中国合伙人。

作为同属美国前三位的VC机构,KPCB进入中国比红杉明显晚了很多,2007年,KPCB 决定与已经进入中国市场多年的华盈基金合作,成立自己的中国基金——凯鹏华盈中国。核心团队由来自华盈基金的汝林琪、徐传升、钟晓林,加上刚从赛富离开的周志雄共 4 名合伙人组成。

沈南鹏与红杉中国的崛起

在中国风投史上,沈南鹏是一位举足轻重的人物。他几乎主导了整个中国互联网时代的经典投资案例,多家“独角兽”公司背后都不乏他的身影。

中国创投二十年:多少钱流转、多少人离合、多少事留存?

2005年9月,沈南鹏正式创立红杉资本中国基金,并出任创始及执行合伙人,开始专注于中国市场的投资机会。在加入红杉之前,沈南鹏曾以个人身份投资了包括分众传媒、易居中国在内的很多公司。红杉给予沈南鹏的,除了更大的舞台,还有一个组织、一种基因。

“红杉有理由自豪,它帮助创造了很多‘帝国’。”沈南鹏说。他相信红杉“一定有一些特殊的成功基因”,他决定去寻找这些基因,并且在中国进行“改良”实验。

全民PE的时代到来了

‍2008年,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来临。当年,全球股市暴跌,部分股市创下历史最大年跌幅,市值大幅缩水,也让一度处于上升阶段的创投产业遭遇重创。

在整个市场都处于低谷的时候,往往是投资机构发现优质投资标的的好机会。在这个低谷期,诞生了一些日后发展强劲的投资机构,其中的典型代表就是经纬中国。

2008年,张颖和邵亦波、徐传升创立了经纬中国。2008年1月,正式出现在人们视线中的经纬中国带来了第一期2.75亿美元基金。一年多后,经纬中国已经投资了安居客、暴风影音、保利博纳等10余家公司,在创投机构普遍失声的金融危机之下能有此成绩,已算难得。

创业板开了——本土创投的崛起

2009年10月30日,伴随着创业板开市钟声的敲响,证监会耗时10年磨砺打造的“中国纳斯达克——创业板”火热出炉。当日创业板首批28家公司集体上市,平均涨幅达到106%。

当天达晨创投的官方网站,用中国记录史实的传统语言描述了这一刻:“这注定是要写进历史的日子。这一天,是中国资本市场多层次发展的重要里程碑。万众期待的创业板首发28家企业在今天于深圳市五洲宾馆盛大开锣。”

当天在场的还有深创投董事长靳海涛、同创伟业董事长郑伟鹤等一众深圳投资行业的大佬们,他们苦熬了那么多年,终于等来了这一刻。

全民PE,一场不期而遇的泡沫

2010年A股市场新上市企业达到347家,其中有超过200家背后有PE/VC支持,是中国历史上IPO数量最高的一年。

“PE潮来了!”只要身在2010年中国PE界的人士都有这样的感觉。每一两周就会有一支规模在10亿元左右的PE基金出闸,几乎每个城市都在忙着出政策、拉拢企业,且PE的类型差不多涵盖了金融、农业、文化等可以投资的每一个行业。随着创业板的开闸和国内资本市场的持续火爆,中国资本市场在2010—2011年进入了全民PE的状态。

中国的PE界不只吸引着专业投资人,各行业社会精英也纷纷加入,越来越多的企业也开始涉足PE,像腾讯、阿里巴巴、百度等大量迅速成长的公司背后都有着PE们推波助澜的影子,一大批门户网站在其推动下赴美上市。

高成长企业早已名花有主,PE的后来者们不得不转向投资实体企业,但实体企业和经济环境的高度关联性让PE们痛苦不已,投资回报率下滑已成必然。大幅下滑的业绩使得大批企业不再符合上市条件,导致这些被投企业背后的PE机构没能存活到IPO开闸,就从市场上销声匿迹了。

电商时代

中国VC、PE在互联网行业的投资史上,除了BAT之外,另一个应该浓墨重彩去描绘的部分,就是电商。

2010年,当当网登陆纽交所,成为中国第一家完全基于线上业务、在美国上市的B2C网上商城,也由此拉开了中国电商企业上市的序幕。

2012年年初,在电商行业因为难以盈利的普遍现象广受诟病时,唯品会在纳斯达克“流血上市”,市值最低时不足3亿美元,但让人意想不到的是,随后唯品会的股价一路飙升,顶峰时市值已达180亿美元,两年涨了近50倍。

2014年,中国电商企业的势头更是一发而不可收。同一年3家电商企业连续上市,分别是聚美优品、京东和阿里巴巴。

徐小平,聚美优品背后最大的获利者

2006年,陈欧从新加坡大学毕业后,申请了斯坦福的MBA。在美国期间,陈欧就开始筹备回国创业计划,最后选择了游戏内置广告的商业模式。他开始不断回国,和投资人进行接触,最后拿到了徐小平18万美元的投资。

中国创投二十年:多少钱流转、多少人离合、多少事留存?

在中国大饭店,徐小平单刀直入,他直接问陈欧关于钱的问题,“你要多少?给我多少股份?”这次交谈最终谈妥的协议价是18万美元、10%的股份。

不久,这家名为Reemake的游戏广告公司在中国诞生,但迅速遭遇了水土不服的问题,几个月的时间,公司账面上只剩下30万元现金了。

当时,他们唯一的目标就是让公司活下来。化妆品团购被他们认为是离钱比较近的一件事,但是能不能做大,他并不知道。团队花了两天的时间搭建起团美网。结果真的有消费者愿意来买。随着团美网越来越消耗人力,挣钱的可能性也比原有项目高出很多,他们决定集全公司之力,转型做化妆品。

此时,市场上已经有了36团、VC团这些团购公司,市场已是一片红海,凭借着早期做仓储物流的B2C基因,陈欧再次转型,团美网从“千团大战”中抽离出来,变身从事化妆品B2C业务的聚美优品。

2014年5月16日,聚美优品正式在纽交所挂牌,投资人徐小平获得了高达数千倍的回报,账面收益近3亿美元,这也成为他迄今为止回报最高的投资。

京东一役,奠定徐新的“投资女王”地位

2014年5月22日,刘强东带领京东商城在纳斯达克证券交易所顺利上市。京东的上市让背后潜伏了8年的投资人徐新和她的今日资本获得了100亿美元的收入和超过150倍的账面回报。作为京东最早的投资人、刘强东最早的伯乐,徐新以其当年的慧眼识珠以及8年的坚守,成为了中国的“风投女王”。

中国创投二十年:多少钱流转、多少人离合、多少事留存?

徐新一直在寻找那种“杀手级”的创业者。她说,第一次见到刘强东的时候,他的电脑上写着“只有第一,没有第二”。当时她想:“这正是我要找的人。”刘强东把后台ERP系统给徐新看,徐新说:“当时京东销售额5000万元,每月增长10%,关键是,他当时一分钱广告也不打,老客户一年会上来3次。这说明,用户喜欢这个网站。”

面谈那天,徐新和刘强东从晚上10点聊到凌晨2点,直觉告诉徐新:这是一匹黑马,必须马上拿下!徐新问刘强东要多少钱,他说要200万美元。徐新说:“200万哪够呢,给你1000万美元。”徐新的投资逻辑是,找到某些领域的先行者,给他们足够多的钱,让他们舍命狂奔,占据领先位置。

拿到钱以后,刘强东马上扩充产品线,京东的商品迅速延伸到数码相机、手机等消费类电子产品,确立起在3C领域的江湖地位,大大提升了用户的购买频率。

2008年是京东最危险的时候,融不到资,风险很大。当时京东成长特别快,但钱总是不够用,而且正赶上金融危机,公司作价从2亿美元一路降到6500万美元。这时徐新已经给了京东三次过桥贷款,心里也有点慌。

“我记得谈了一个投资人,从6500万美元降到了4500万美元,我给刘强东打电话,说虽然这个价格不好,但是你第一次创业,成功非常重要,可后来对方又变卦了,说只能给3000万美元,我当时就火大了,4500万已经很便宜了,这样还要降?后来我们就找到了雄牛,还有CVC的梁伯韬,我们也加了800万,一共2000万美元。那次压力确实特别大,从2008年之后,老刘的头发前面总有一撮是白的。”徐新回忆说。

随后就是漫长的持有和等待,京东体量越来越大,却一直在亏损。这期间徐新投资的几家公司先后都出现了一些问题,当时的压力可想而知。那段时间,她很少在公众场合露面。

最艰难的那一段时间,是巴菲特的思想在支持着她。“真正伟大的公司是不多的,如果有运气抓到伟大的公司,一定要长期持有。另外,好公司的每一轮融资,你都要往里加钱。巴菲特相信复合增长的力量,关键是持有时间足够长。很多人碰到好公司熬不住,但我特别能熬。”徐新说。

移动互联网大潮开启

如果将2010年视作中国移动互联网发展元年,那么2013年就是中国移动互联网爆发元年。

这一年,阿里入股新浪微博,百度并购91无线;移动社交微信用户量破4亿,小米手机全年含税销售额达316亿元;滴滴与快的、58与赶集、美团与大众点评之间纷争不断、战火狼烟;红杉、经纬,这些早已在移动互联网领域排兵布阵的风投机构们也终于拿起镰刀,准备收获。

“凶猛”的经纬

2011年8月,陌陌正式上线。在此前半个月,经纬中国就已经在跟进这个项目。经纬中国合伙人王华东后来在陌陌上市时回忆说,“陌生人社交是我们一直看好的,而陌陌的产品又做得不错。”

2012年4月,经纬中国向陌陌进行了首次投资——100万美元。在此后一年半的时间内,经纬中国再次对陌陌进行了三次投资,累计达1950万美元。2014年12月12日,陌陌成功登陆纳斯达克,首日股价大涨,市值达31.74亿美元,这也让经纬中国狠狠赚了一笔。

不只陌陌,猎豹移动、快的、美柚、e代驾、Camera360等移动互联网公司的早期投资方中也浮现出经纬创投的身影,经纬似乎是移动互联网时代的一位“凶猛”的猎手,而这其中最常为外人道的莫过于张颖与傅盛的故事。

中国创投二十年:多少钱流转、多少人离合、多少事留存?

2008年,傅盛从360离职。那天,张颖在媒体上看到傅盛离职的新闻,他要到了傅盛的联系方式,约他见面。这次约见的结果是,张颖觉得傅盛这个人有趣,傅盛觉得总算有人看重自己了。“你可以来经纬做EIR,做投资副总,拿薪水,作为在创业前的一个过渡。等你想创业了,我投你,我知道,你一定会去创业。”于是,傅盛顶着经纬创投副总裁的头衔做起了投资,跟着看项目,提建议。

正如张颖所预言,傅盛选择了去创业。加入经纬创投11个月后,傅盛创立可牛影像。当年,张颖也履行承诺,投给傅盛100多万美元。2010年10月,金山安全与可牛影像合并成立金山网络(现猎豹移动公司)。2011年,经纬成为猎豹移动的首轮投资方,与腾讯共同投资了1860万美元。2014年5月9日,猎豹移动在纽交所正式挂牌,经纬中国也因此获得了退出的机会。

张颖与傅盛、经纬中国与猎豹移动之于互联网的意义还在于,他们创造了中国互联网发展史上的第一例EIR案例,即入驻企业家。在入驻6到12个月后,入驻的创业者或者企业家可以离开机构去创业,或者回到原来创立的公司并把它做大做强,这就是后来经纬所说的“寻找大象”。

红杉中国:移动互联网大潮里的另一个重要玩家

2015年11月21日,网上开始流传一张被命名为“张涛挥泪离场”的照片。一个多月前,美团与大众点评合并,美团CEO王兴和大众点评CEO张涛将同时担任联席CEO和联席董事长,但不过几十日,便变了天地,王兴担任新公司CEO,张涛转而担任新公司董事长。在内部信中,王兴谈的皆是重大人事任命,而张涛谈的是情怀与过往。总之,张涛出局了。

红杉中国,向来被视作这场中国互联网十大合并大戏之一的重要角色。2006年,红杉中国以200万美元投资大众点评,又在2010年投资了美团。随着美团和大众点评疯狂的市场争夺,似乎背后的投资方也觉得此非长久之计。

无论如何,这场交易谈成了。美团背后的阿里、大众点评背后的腾讯、两者背后的红杉资本中国,都开心。而在此不久前,红杉资本中国刚刚参与了分类信息网站58同城与赶集的合并大案。

在红杉中国的盘子里,另一家涉及合并案的则是美丽说和蘑菇街,同样是一个同行业老大老二合并的故事,只不过有滴滴与快的、58同城与赶集、美团与大众点评在前示范,美丽说的分量显得轻了些。

VC的裂变

2005‍年前后,中国VC行业曾经历一次裂变:沈南鹏、阎焱、徐新、张磊纷纷设立新的基金,催生了红杉资本中国、赛富亚洲、今日资本、高瓴资本……如今,彼时孤注一掷的青年已成投资圈众人仰望的大佬,他们所创立的机构也声名显赫、如日中天,他们的出走与机构的成立也由此改变了中国整个创投圈的故事走向。

若干年后,群英扛鼎,鸿鹄再举,一批新生代投资人效仿着他们的前辈们,陆续从老牌基金中走出来,创立了新基金。当时,几乎每个月都有明星投资人离职单干的消息传出。

2013年,张震、高翔、岳斌正式向IDG资本请辞。离职前,张震和高翔是合伙人,岳斌是副总裁。但这场出走,并不是很早以前的打算。

互联网新贵的迅速崛起,财富效应的疯狂示范,让LP的群体开始有节奏地更迭,也由此在极大程度上改变着投资行业,美国的老牌基金已经嗅到这一趋势,开始了基金内部的变革,张震和高翔也看到了这一点。他们开始在IDG资本内部主张另成立一支子基金,单独融资,这支基金的投资风格比从前更激进。但由于种种原因,这份愿望未能实现。出走创立一支新基金,可能是他们想到的最好的选择。

很久之后,高翔依然记得离职的那天。早上,他早早地收拾好了物件,随后敲开了IDG资本七大元老之一、周全的办公室的门。“(他说)最不希望看到你们出去了又做得不好,如果做得不好,还可以回来。”高翔回忆说,当时的场景就好像长辈看到孩子去闯荡江湖,不舍有之,惦念有之。

后来,IDG资本的几个合伙人也共同出资,成为新基金——高榕资本的LP,“扶你们上马,走一程吧。”在组建公司后,高榕仅用3个月就完成了2亿多美元的首期美元基金募集。

2014年4月,曹毅找到王兴、张一鸣,告诉他们自己打算成立一支基金。一个月后,这支新基金——源码资本就完成了1亿美元的募集。

与高榕浓厚的互联网基因相同,曹毅的身边也聚集着众多互联网新贵。在成为源码资本创始合伙人前,曹毅是红杉资本中国的副总裁,更早之前,他曾就职于联创策源,投出了大姨吗、今日头条、酒仙网、美丽说、豆瓣、融360、拍拍贷等新一代互联网明星公司,与这些公司的创始人、CEO保持着良好的关系。

曹毅将这种江湖资源聚拢起来,成立了所谓的“码会”。每个人既是资源分享者,也是利益获得者,是机器的关键按钮,也是联结的重要纽带。如王兴、张一鸣、姚劲波、李想、李一男,如今都已是码会的重要成员。

高榕与源码是这场VC巨变中的两个代表,而这场VC行业的自我革命比想像中的更要轰轰烈烈。

2014年,原达晨创投合伙人、副总裁傅哲宽创立启赋资本;原戈壁创投合伙人童玮亮创立梧桐树资本;原鼎晖创投高级合伙人王晖、软银资本合伙人赵刚、景林资产董事总经理朱忠远创立弘晖资本;原鼎晖创投高级合伙人晏小平、凯雷董事总经理韩大为创立晨晖资本……

2015年,趋势更盛,VC裂变进入高峰期,数十位中坚力量的明星投资人离职创立新机构。刘二海、黄晓黎、李丰、戴周颖等知名GP纷纷自立门户,几乎每个月都有此类消息传出,已经形成的行业格局正渐渐被涌入的新基金改变。除了明星投资人自立门户外,还有一些投资机构一分为二,分拆成两三家机构。

无论是跳出来的新基金的主动变革,还是老牌基金的被动转身,它们都以自己的姿态推动着创投行业轰轰隆隆地向前,几年后,中国创投又将进入新的时代。

回首中国创投二十多年的发展史,我们看到了太多的风风雨雨。正如沙丘学院创始院长倪正东所说,“今天我们看到的所有大咖,都是在这个行业坚持了十五年以上,至少十年以上的人。到今天为止,几乎没有一个人是没干满十年就变成江湖老大的。”在他们的经历中,有过迷茫、困惑、焦灼、奋斗,更多的是历经困难之后的收获和喜悦。

在创业或投资的过程中,前人的经验非常重要,它在很大程度上能让我们少走很多弯路。如何结识这些创投圈顶级大咖,能得到他们的指点并与他们同行?

沙丘学院,正是汇聚了这样一批极其优秀的导师。我们力邀了创投圈60多位顶级大咖,比如上文中提到的熊晓鸽、阎焱、沈南鹏、徐传升、刘昼、林欣禾等等,他们身经百战,至今仍活跃在创投圈。在这里,你将与大咖导师以及和数百名学员同频,肩并肩共创创投传奇。

中国创投二十年:多少钱流转、多少人离合、多少事留存?

我们总结了60+创投大咖的实战教学干货,经过数百创投精英验证,推出“多维进阶”式课程版块,从基础理论到实战演练再到顶层投资哲学,循序渐进为学员赋能。

中国创投二十年:多少钱流转、多少人离合、多少事留存?

期待在未来的中国创投简史中,也会记录下我们的创投故事。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