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人要求當局取締弗吉尼亞州95號州際公路附近一個邦聯旗升旗點,但該土地的擁有者表示反對。圖爲該地進行邦聯旗升旗儀式的資料圖。)

“在這場第二次美國內戰中,你站在誰一邊?”美國弗吉尼亞州的集會衝突事件,揭開了一個蓋子,刺激美國各地迅速掀起一股拆除南北戰爭時代南方紀念物的風潮。作爲美國曆史上最大規模的一場內戰,南北戰爭以北方聯邦戰勝南方邦聯告終。然而,自戰爭的最後一槍打完,至今已有150餘年,圍繞失敗一方的“記憶”仍困擾甚至分裂着美國。有人說,眼下的拆毀行動好似在進行“歷史清算”;也有人認爲,這是在“撥亂反正”。這場衝突凸顯美國“大熔爐”種族問題的複雜難解。這是歷史撕裂現實的典型例子,更讓人對曾廣爲流傳的“美國內戰無仇恨”神話大跌眼鏡。

邦聯遺蹟帶來“第二次內戰”

“在今天的好戰分子心中,羅伯特?李的名字喚起了‘種族主義和叛國分子’的原始仇恨和嚎叫。有人要把他的所有雕像和其他邦聯士兵與政治家雕像從基座上拉下來,放進博物館或扔進垃圾堆。”美國政治評論家帕特?布坎南日前以“美國的第二次內戰”爲題寫道:“這不是新的歷史,也沒有關於李將軍的新發現。改變的是美國,它已不再是‘同一個國家’”。

曾當過尼克松、福特、里根三任總統高級顧問的布坎南,說出這番話並不令人意外。他是知名保守派人士,曾祖父在南北戰爭時是南方軍隊一員。他的話反映了部分美國人的觀點,即一些學者所說,美國國內對南北戰爭曾形成明確共識,但這種共識最近正在被破壞,自由派精英試圖重審歷史。

對那些支持拆除雕像的人來說,上述說法並不準確,因爲在他們看來,這些紀念物一直都是白人至上主義者的“圖騰”,而非大家共同的遺產。

內戰結束之初,由於缺乏資金,並沒有人大建邦聯雕像等紀念物。直到進入20世紀,隨着南方各州陸續執行所謂“吉姆?克勞法”(旨在實行種族隔離制度,剝奪獲得自由的黑奴的平等權,1965年才被廢止——編者注),邦聯紀念物纔開始大量出現,上世紀20年代尤甚。30年後,當民權運動興起,一些種族主義者強烈反彈,邦聯紀念物再次大量出現。正因爲如此,美國左派人士認爲,邦聯紀念物的出現並非如南方人所說是爲紀念死難者,紀念戰爭歷史,而是要美化邦聯、懷念奴隸制度。

“邦聯的公共標誌——誰的遺產?”美國民權團體“南方貧困法律中心”曾做過統計,全美有超過1500個邦聯標誌物,包括紀念館、紀念碑、雕像、公立學校、公路和城市名等,像最受崇敬的羅伯特?李將軍,僅公立學校就有50多所以他的名字命名。大部分紀念物位於南方11個參戰州,也有少數在北方,紐約州有3個,賓夕法尼亞州有4個,還有22個位於內戰時還不存在的州。

歷史爲當下的衝突埋下了上百年的伏筆。從內戰開始到今天,主要人物的功過,內戰雙方行爲的正當性,一直存有爭論,並在2015年達到一個小高潮。當時美國社交媒體出現是否該禁止懸掛邦聯旗的論戰,一些黑人焚燒邦聯旗,一些白人則將更多邦聯旗懸掛在門上,穿在身上,塗在車上。

《環球時報》記者去年去南方旅行,從俄亥俄州的克利夫蘭向南,進入南部俄亥俄就看到大量邦聯旗,繼續向前進入肯塔基州、田納西州、弗吉尼亞州,到處可見邦聯旗幟、槍店、賽馬場、美國產卡車等具有南方白人特色的東西。記者還遇到一名穿着邦聯旗T恤衫的老者,上寫:“如果你感到被冒犯,是因爲你不瞭解歷史。”

引發12日弗吉尼亞集會流血事件的羅伯特?李雕像問題,不是最近纔有。早在上世紀90年代,位於詹姆斯河堤堰的李將軍像就因當地黑人不滿而被拆除。今年6月4日,美國《大西洋月刊》撰文批判羅伯特?李,稱他的傳奇事蹟和高尚人格並非事實,他應該爲死於內戰的南方士兵負責,他們爲了維護蓄奴制度而死於戰爭。

美國某些地方政府最初爲緩解種族矛盾,決定移除或重新安置邦聯紀念物,但這種做法激起右派不滿,反而將衝突激化。當弗吉尼亞事件發生後,美國各地的運動立即“此起彼伏”。

肯塔基州,南方軍官約翰?卡斯爾曼的雕像被塗上油漆;北卡羅來納州,抗議者推倒南方士兵紀念碑;佛羅里達州,名爲“老喬”的南方士兵的雕像被移除;田納西州,邦聯名將內森?福瑞斯特(《阿甘正傳》『Forrest Gump』的主角就是以他的名字起的名——編者注)半身像被寫上“奴隸主”“叛徒”“三K黨徒”;國會大廈,黑人議員希望搬走雕像廳裏的邦聯軍統帥雕像……

“偉大的和解”還是“仇恨的種子”

“這場戰爭不僅解放了奴隸,而且向世界展示了一種新的文明和風格:寬容、和解、禮貌與尊重”“戰爭沒有給人們的心靈留下創傷和後遺症,而是給社會帶來了持久安定、和睦與繁榮”——長期以來,在一些有傾向性文字誤導下,很多人誤以爲美國內戰後的歷史“和風細雨”,戰爭一結束一切就趨於“寬容和共同建國”。

一切要從1865年4月9日說起,那天,李將軍率南方官兵在弗吉尼亞向北軍將領格蘭特投降。美國曆史學家愛德華?艾爾斯在接受美媒採訪時說,“正史”說美國在這一天開始癒合,但即使一個不那麼用心的歷史系學生也會告訴你,現實要複雜得多。

“怎麼可能沒有仇恨?”在費城一傢俬立中學就讀的安德森同《環球時報》記者聊起美國內戰時說,她在“美國曆史”和“戰爭史”課程中都學過這段歷史,她瞭解到戰後激進的北方共和黨人曾打算剝奪南方白人領袖的權利,將他們的土地分給黑奴,南方後來制定《黑人法典》和“吉姆?克勞法”繼續壓迫黑人。課堂上,她讀到不少原始信件,基本都是北方領導人的。至於李將軍,雖然稱不上“壞人”,但他在爲錯誤的事業而戰。

某種意義上,北方對南方官兵的處理的確很寬容,所有投降者都獲得一份“不追究”證書,李將軍以下都未被關押。有歷史學家明言,與其他國家內戰的結局相比,李將軍的投降和格蘭特將軍的大度意義重大,確實是一大成就,稱得上偉大的和解。但這只是問題的一部分。

李將軍投降後曾寫信給聯邦政府,表示從此效忠合衆國,請求特赦,但他死後100多年才重新獲得公民權。基層官兵被勝利者頤指氣使的例子更多,邦聯總統戴維斯則被關了兩年。打贏內戰的共和黨總統林肯的副手、繼任者約翰遜,一度揚言“處死所有參與邦聯者”。

後來林肯遇刺,美國國會通過激進的《重建法案》,在南方實行軍事管制,責令所有公職人員必須宣誓效忠聯邦政府、唾棄南方邦聯。除田納西州外,其他10個邦聯州都要被“徹底改造”,最晚被“改造成功”的喬治亞州直到1870年7月才獲准重新加入美國,其公民才重新成爲美國公民。

軍管當局在南方實行戒嚴,對地方上採取高壓管制,剝奪前邦聯支持者的選舉權和被選舉權。在一些地區,這種剝奪到了十分苛刻的地步,連曾在邦聯工作過的郵差、公墓看守人都不能倖免,這種狀況持續到1872年格蘭特當選總統並實行大赦。

爲快速“重建”和摧毀南方抵抗勢力,聯邦一度鼓勵黑人“維權”,結果加劇了白人牴觸情緒,造成“三K黨”等團體興起。1872年後,聯邦爲了綏靖又轉而約束黑人權利,短短十幾年南方多地又恢復種族隔離狀態。

有學者認爲,當時北方對南方的政策擁有數個相互間無法調和的目標,既要“報復”叛亂又要“調和”矛盾,既要推行“變革”又要維持“穩定”。整體看,南方重建絕非什麼“寬容團結”,恰恰相反,它是一場勝利者和失敗者之間不留情面的鬥爭,由此造成的南方和北方、民主黨和共和黨、南方白人與黑人間的隔閡、矛盾,影響持續至今。

內戰,屬於美國南方人的特殊記憶

南北戰爭是美國曆史上最血腥的一頁,它以62萬士兵死亡爲代價——幾乎是美國在其他歷次戰爭中的死亡總數。戰後,南方一片廢墟,整整一代男性人口要麼被殺,要麼致殘。更重要的是,它給美國曆史留下了複雜而敏感的篇章。

“當年豎立雕像本身就反映出美國根深蒂固的種族矛盾。”復旦大學美國研究中心主任吳心伯對《環球時報》記者說,南方雖然戰敗了,很多白人心理上卻沒有完全接受。所以在此後很長一段時間,奴隸雖是自由人,但沒有獲得平等權。

這從美國曆史教科書也可看出。據《環球時報》記者瞭解,關於南北戰爭成因,因商業利益以及各州對教材的認可標準不一,使得美國教科書中沒有一個統一說法。爲了在各州中銷量更好,一些商業出版商會調整某些因素的順序,甚至完全忽略某些因素來迎合不同校區的需求。例如,一本書名爲《美國之旅》的歷史書稱,林肯和共和黨人承諾不會干擾已有奴隸制的各州制度,但南方人不信任。2015年,得克薩斯州要求被該州批准的教材中將“州權利的爭奪”列爲導致內戰爆發的主要原因,奴隸制則要寫爲次要因素。

實際上,內戰結束後,南方文學界曾開展“敗局命定”運動,系統而理論性地維護南方在內戰中的正當性,並塑造關鍵人物的英雄偉績。比如以李將軍爲代表的諸多南方將領具有美德,南方失敗是由於寡不敵衆和士兵不執行上級命令所致;南方開戰的主因不是因爲奴隸制,而是保護州權,以免受北方政治和文化的侵蝕等。

這起了作用。研究教科書問題的美國學者詹姆斯?洛溫在其著作《老師的謊言》中稱,過去兩個世紀,美國最受歡迎的小說——斯托夫人的《湯姆叔叔的小屋》和米切爾的《飄》,都以奴隸制爲背景,但兩部書講述了截然不同的故事。《飄》暗示奴隸制是一種理想的社會結構,它的消失令人惋惜。一直到民權運動興起,美國教科書都贊同米切爾的觀點。而在20世紀60年代以前,出版商受制於南方白人。

另一方面,南方進行重建後的很長一段時間,北方各州瀰漫着對一個恢復活力的南方的恐懼。而南方人的憤懣之情也很明顯,在民權時代到來的超過一個世紀時間裏,南方人都投票支持民主黨人,“反對北方人”。

時至今日,內戰及內戰後的社會矛盾仍在美國社會中有所體現,不少仇恨組織與美國內戰有着千絲萬縷的聯繫,他們使用邦聯旗,固守內戰時的種族思想。“三K黨”就是南北戰爭後由部分南方軍士兵、將領組建。雖然“三K黨”三起三落,針對的族羣也有變化,但它奉行的白人至上主義原則卻一成不變。

“150多年前的內戰給當今美國社會留下的影響依然存在,但主要在南方。一些地區的人仍會爲他們的先輩輸掉那場戰爭而感到遺憾。”夏威夷大學亞洲學系教授、美國東西方中心高級研究員郝忠明(Eric Harwit)21日接受《環球時報》記者採訪時說,南方因此保留了一些文化傳統,並影響着他們對黑人的態度。而美國北方人不太瞭解內戰,甚至不清楚內戰對美國來說意味着什麼。“可以說,內戰是南方人不容忽視的歷史,或者說是隻屬於南方人的特殊記憶。”

郝忠明說,上世紀60年代,美國教育體系發生顛覆性改變,黑人有機會和白人一起接受教育。40年後,奧巴馬成爲第一位黑人總統,很多人認爲這意味着美國的種族問題已經穩定甚至改善。但奧巴馬的當選恰恰讓種族問題變得更加棘手,原本種族主義傾向不明顯的保守派白人變成了種族主義者。某種意義上說,特朗普之所以能夠當選總統,僅僅是因爲他的某些動作和奧巴馬背道而馳。

來源:環球時報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