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有很多漂泊的羣體,有北漂、上漂、南漂......其實,還有一個漂泊的羣體是“老漂族”。

老漂族就是那些爲了幫助兒女照顧小孩,離鄉背井,來到子女工作的大城市的老年人。

據數據顯示,截止到2016年,中國已經有1800萬的老漂族了,他們脫離了自己原有的朋友圈,過起了孤獨的晚年。此外,由於我國社會保障機制尚不健全,一些流動老人的異地生活或多或少會遭遇就醫、社保等問題。

日本NHK電視臺就此話題推出紀錄片《中國的爺爺奶奶們,在大城市中掙扎着》,以兩位老人爲照顧孫子來到大城市的經歷爲例,展示出中國“老漂族”的種種問題。

中國老漂族:父母在本該養老的年紀,來到他鄉當保姆……

01

你在大城市站穩腳跟,

他們卻被迫開始漂泊

也許這是一個無奈的選擇,隨着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選擇留在大城市拼搏,他們的父母也開始做北漂、上漂。

爲什麼說是無奈之舉呢?很多人會說,完全可以請個保姆呀,何必折騰父母。

但是層出不窮的保姆虐待幼童的報道,讓家長們害怕。

比如前幾天報道出的,深圳一位母親請了一位保姆,沒想到保姆上班不到十天,就被監控拍下“用遙控器打寶寶臉,給寶寶喫剛剪過腳子指甲的指甲鉗”等行爲;

除了惡毒保姆現象令人堪憂,比起西方國家來說,我國大多數家庭都是父母同時工作,而在國外至少有一方是在家照顧小孩。比如說德國,德國鼓勵一人留在家中照顧小孩,如果雙方同時工作,就會加大稅收,也會失去一些社會補助,如此一來,還不如一方工作來的划算。

而我國家長雙方都出去工作,直接問題就是孩子無人照料,在這樣的情況之下,爺爺奶奶們就不得不背井離鄉,開始漂泊了。

中國老漂族:父母在本該養老的年紀,來到他鄉當保姆……

紀錄片首先提到的是侯珍的故事,侯珍來自山東,女兒卻把家安在了廣州,而且工作十分繁忙。前兩年,她的外孫出生了,她就從山東趕來照顧外孫。本想待上一兩年,等孫子快上幼兒園就回老家,不曾想二胎政策一開放,她的第二個外孫又來了,這一待就是5年。

侯珍的生活很簡單,但她總說自己沒時間,因爲她全部的時間都用來做家務了。每天早上在孩子們上班之前要把早餐做好,白天一整天都在照顧外孫,整理房間,洗衣服,洗尿布,晚上在孩子們下班回來之前要把晚飯準備好。

侯珍的生活是大多數“老漂族”的日常,在一次社區“老漂族”聚會中,侯珍說,我們就是來當保姆的,和保姆做的活沒有任何區別。

中國老漂族:父母在本該養老的年紀,來到他鄉當保姆……

其實,對於上一輩人來說,他們不害怕幹些辛苦活,他們害怕的是漂泊在異鄉的孤獨感。

剛到廣州時,侯珍很不習慣,最大的問題不是氣候、不是飲食,而是語言不通。她說雖然廣州和山東都屬於中國,但語言不通,給她的感覺就是身處異國他鄉。

中國老漂族:父母在本該養老的年紀,來到他鄉當保姆……

侯珍在買菜,總要重複多次,才能讓對方理解菜名

除了語言不通,來到異鄉的他們還沒有朋友,繁重的家務活更是限制了他們交朋友的時間與機會,即使小區裏有熟絡的人,也不過是打個照面。侯珍的父母,丈夫,朋友,同學都在山東,她在山東生活了一輩子,沒想到老了,反倒開始漂泊了。

她的丈夫不能來廣州陪她,因爲要留在山東照顧雙方的父母,兩夫妻只能偶爾打個電話,詢問對方的近況。而孩子們每天結束一天疲憊的工作後,也沒有閒情再和她聊天了,侯珍常常很想家,想盡快回去。

很多老漂族其實都像侯珍一樣陷入了“精神空巢”,與電子時代的年輕人的生活方式格格不入,城市沒有他們熟悉的休閒娛樂,飲食氣候不能習慣,鄰里之間不再有雞犬相聞,更別提與孫輩們可能存在更大的隔閡,諸如此類,都是他們要面對的情感考驗。

中國老漂族:父母在本該養老的年紀,來到他鄉當保姆……

除了思鄉心切、生活圈過小,陷入“精神空巢”,“老漂族”還面臨着有病難看,醫保難報等窘境。

因爲身處異鄉,他們的醫保無法報銷,爲了省錢,不少老人選擇在小診所看病,甚至挺着不看。

侯珍就是如此,去年她胃一直不舒服,想到醫保也報不了,就隨便在藥房開了點藥。沒想到查出來是胃潰瘍。她本來想回老家繼續治療的,孩子不同意,就還是留在廣州治癒了。侯珍說:“一輩子掙下點養老保險,到老了卻用不上了,有時不明白這一切到底爲了什麼。”

中國的醫保制度是按地區管理的,人隨着年紀增大,身體總出問題,正是需要用醫療保險的時候,但是這些“老漂族”卻無法使用,晚年的醫療保障也喪失了,而我們能做的就是呼籲國家完善社保制度,多加考慮這類羣體。

看到這裏不禁有點可憐這羣老人,他們本該盡享天倫之樂,卻來到兒女家中做着僕人的活;他們本可以和家人朋友們盡情歡度時光,卻來到了異鄉,沒朋友,沒兄弟姐妹,甚至和相守一輩子的老伴過起了新時代的分居生活;他們工作幾十年,好不容易攢下了養老保險,來到這裏卻不敢生病,不敢喫藥,即使想回去,兒女仍不允許,當孩子們在大城市站穩腳跟,他們卻開始漂泊的生活......

02

隔代教育問題

紀錄片突顯出的另一個問題就是隔代教育問題,也就是祖父母來教育小孩,張富森、張玉仙家庭就是如此。

張富森的兒子、兒媳都在河北邯鄲打工,而他們一直和兩個孫子在農村老家生活。前年,兒子事業有了很大起色,自己開了工廠,就把老兩口和孩子接到了城裏。

但他們還是很忙,很少回家,所以教育孩子的重心就壓在了爺爺奶奶身上。

爺爺奶奶教育孩子往往會陷入一個局面,那就是太溺愛孩子,孩子們完全不聽話。

這天,一家人在喫飯,孩子們還在打遊戲機,父母很生氣,爺爺奶奶在一旁好言相勸。面對批評,孩子們不敢對父母有所反抗,但是卻對爺爺奶奶表現出不耐煩,可見他們一點都不怕爺爺奶奶。

接着父母對爺爺奶奶說:“我們平時不在家,你們一定要對他們管得嚴點。”

可是父母一走,爺爺奶奶又恢復慈祥臉,孩子們開始肆無忌憚地打遊戲。

中國老漂族:父母在本該養老的年紀,來到他鄉當保姆……

紀錄片還提到了一個小細節,每次張富森爺爺去幼兒園接孫子,發現幾乎都是爺爺奶奶在等孩子出來。

有時候,一個孩子出來,孩子馬上就把書包遞了過去。

老師看見了就喊孩子的名字,叫住他,然後讓孩子自己背上書包。

但是一出門,老人就趕緊把書包跨在自己肩膀上,心疼孩子,怕把孩子壓壞了。

爺爺奶奶就是這樣愛着孩子們,雖然都是以愛的名義,但是過分溺愛,會讓孩子從小就養成一些壞習慣,比如不自律,脾氣大,沒有禮貌。

中國老漂族:父母在本該養老的年紀,來到他鄉當保姆……

而父母在孩子成長過程中的缺失,也會給孩子的性格、心理造成很多影響。

比如說,很多父母把孩子全託給老人,久而久之竟然會對孩子感到陌生,聊天都陷入尬聊。

孩子的愛好如何?脾氣如何?飲食如何?作息如何?語言表達如何?父母一無所知。

這些沒有親自撫養孩子的父母,很難說是真正的父母,只不過是生過孩子的父母。

而父母的忽視孩子是可以感受到的,他會想父母是不是不愛他,然後會往深處想,父母都不愛我,是因爲我不夠優秀嗎?如此一來,孩子的自卑感就會增強。

父母可以請爺爺奶奶幫忙帶孩子,但一定不要全權託付,即使是做得再好的爺爺奶奶也不能取代父母在孩子成長中的作用。

關於隔代教育問題,還湧現出來一個現象,那就是父母對爺爺奶奶也不理解。如果準備要爺爺奶奶幫忙帶孩子,就要理解他們。

記得電視劇《金婚》有這樣一段,女主角文麗的婆婆從四川趕來幫忙照顧孫子,婆婆用的是一些鄉下的舊方法,比如,用嘴給孩子餵奶。

這在文麗眼裏實在不能容忍,她很嚴厲地斥責婆婆,婆婆沒想到自己每天辛苦帶孩子,洗尿布,做家務,自己的兒媳都沒看在眼裏,反倒來嫌棄她傳統的帶孩子方式。她一氣之下就要回四川老家了。

中國老漂族:父母在本該養老的年紀,來到他鄉當保姆……

如果是請老人幫忙帶孩子,就必定會有拉鋸戰,因爲兩代人的觀念畢竟是不同的。可是一發現問題,年輕父母們總是覺得自己擁有正確的理念,於是去呵責老人,這樣對老人來說是不公平的。

帶孩子的父母的責任,不是老人的義務,有老人幫忙分擔,是幸運的事,更該心存感恩,而不是傷害他們。

03

爲什麼中國父母

晚年生活只有“帶娃”

中國的父母好像晚年生活就只有帶娃,因着各種各樣的原因,他們可以遠走他鄉,在本應安度晚年的年紀依然漂泊。

侯珍說,他們這一輩人的宗旨就是爲人民服務,而下一輩人是我爲人人,人人爲我。

上一輩人大多都只有一個孩子,對孩子從小是無微不至的照顧,這是典型的中國式父母,也因爲這樣的奉獻觀,讓父母覺得跑到幾百公里之外的異鄉,幫孩子照顧孫子,是件義不容辭的事。

而在這無私奉獻的背後還有一個重要原因,那就是中國父母沒有什麼興趣愛好,退休之後,如果不帶娃,沒有就會陷入無所事事的狀態。

我的一位晚婚族老師在課堂上曾抱怨他的父母每天催他結婚,經常說,退休了太無聊了,想有個孫子玩玩兒。他的父母和其他同齡人比,感覺非常失落,因爲同齡人都有孫子可以玩耍。

可是,父母晚年生活就沒有比帶娃更好的選擇了嗎?當然不是,他們可以培養自己的興趣愛好,去旅遊,去學點新的東西,事實上,中國很多社區都在開展老年社區服務,對於老人們來說,選擇是多樣的。

日本的老人,在退休之後會開始尋找新的工作,他們有的在便利店打工,有的去餐館幫忙,讓自己忙碌起來,即使是晚年,也可以自主選擇生活,而不是被迫地去他鄉漂泊。

從某種意義來說,中國父母爲孩子帶娃是一個雙向選擇。

而從孩子們的角度來看,他們覺得父母來照顧孫子是理所當然的事情。他們一方面的確是因爲工作繁忙,急需幫手,另一方面,則是受中國社會“一個孩子,全家來帶”的情況影響。

中國老漂族:父母在本該養老的年紀,來到他鄉當保姆……

西方媒體經常會報道中國這種撫養孩子的現象,因爲我們經常可以看到國外父母是一人帶幾個孩子,而中國則是幾個人去帶一個孩子。

難道是中國人能力不足嗎?當然不是,有時只是方法不對罷了。不懂得如何合理安排時間,不懂得如何放心地把孩子交給老師,總想把最好的都給孩子,這樣自然需要花費更多的人力,但很多時候都證明是沒有必要的。

所以,即使父母願意,做子女的是否應該主動考慮一下父母的處境,如果自己有能力帶孩子,能否出於解放父母老年的目的,不把孩子完全甩給父母呢。

爲了生活,不少年輕人選擇在城中堅守,“壓力山大”。年邁的父母,卻爲了和子女團聚或照顧孫輩,離開故土,落腳異地。不少子女爲了盡孝道,希望父母能在城市中團聚,團聚之外,老人們在遭遇新生活環境的種種不適之外,還要忍受孤獨和思鄉的煎熬。

爲子女辛苦了一輩子的父母們,漂泊的晚年難言幸福。而我們如果無法改變現狀,能否多想想,怎樣能讓我們的父母“漂”得快樂一些。

我們能做的就是儘量讓他們在陌生的城市安享晚年,讓他們好好享受老年生活,尊重父母,給他們一個舒適的心理環境,多關心他們,陪伴他們。讓他們找到家的歸屬感,讓他們在漂泊中,不至於那麼孤單。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