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日前召開的“第三屆電力市場國際峯會”上,南方能監局市場監管處處長盧勇指出,目前廣東現貨市場尚在起步階段,未來廣東現貨交易將形成供需雙方報量報價、共同決定價格的市場機制,更好地釋放改革“紅利”。據廣東電力交易中心市場管理部副部長孫謙介紹,廣東現貨市場共經歷了三個階段的模擬運行:“第一階段從2018年9月到2018年底,主要目的是讓市場主體參與報價,並對交易系統進行測試,模擬運行結果不作爲調度和結算依據。

今年5月,國內首次電力現貨市場結算在廣東實施,標誌着電改取得新進展。5月15日,全國首個電力現貨價格在廣東電力調度控制中心形成;5月20日,首次電力現貨交易結算出單,廣東所有市場主體,包括190臺發電機組、123家售電公司、3家大用戶全部參加了此次交易,夜間低谷時期平均節點電價0.082元/千瓦時,負荷高峯時期平均節點電價達到0.362元/千瓦時。

廣東電網運行工況複雜,其在電力現貨交易方面的積極探索,離不開符合廣東電網運行實際的市場規則設計做支撐。在日前召開的“第三屆電力市場國際峯會”上,南方能監局市場監管處處長盧勇指出,目前廣東現貨市場尚在起步階段,未來廣東現貨交易將形成供需雙方報量報價、共同決定價格的市場機制,更好地釋放改革“紅利”。

循序漸進 開展模擬運行

近年來,廣東電力市場化程度不斷提高,市場化電量從2013年的22億千瓦時,增至2018的1600億千瓦時,電力用戶增至8000家,整個市場規模不斷擴大,爲現貨市場打下了基礎。“預計今年廣東市場化電量將達到2000億千瓦時,2020年則將達到2500億千瓦時。”盧勇說。

據廣東電力交易中心市場管理部副部長孫謙介紹,廣東現貨市場共經歷了三個階段的模擬運行:“第一階段從2018年9月到2018年底,主要目的是讓市場主體參與報價,並對交易系統進行測試,模擬運行結果不作爲調度和結算依據。第二階段是今年1至4月份,市場出清的結果作爲調度執行的依據,但不結算,一般選擇月初的1到2個交易日,旨在按照目前現有中長期的價差模式下,配合調度按照全月同進度的目標來調控,便於調度執行。第三個階段從5月份開始選擇了兩天的模擬運行情況,作爲結算和調度的依據。”

在模擬交易的不同階段,廣東還在不斷調整市場主體的報量、報價規則。

“目前處於起步階段,發電側報量報價,用戶側報量不報價。第二期系統建設完成後,經過一段時間模擬運行,很快要走向用戶側報量報價。最終,供需雙方可以共同決定出一個穩定的市場價格。”盧勇指出,“這種分階段的模式在目前的現貨市場規則中已有明確要求,相信很快能完成這一轉變。”

因地制宜 設計交易規則

作爲全國最大的省級電網,廣東電網運行工況也最複雜。盧勇表示,省級現貨市場的建設,一定要根據各省特點,有針對性地設計規則。

據瞭解,廣東電網屬於典型的“強直弱交”受端電網,外受電比例達三分之一;電網峯谷差較大,一般夏季工作日用電負荷峯谷差可達3000至4000萬千瓦;80%的用電負荷集中在珠三角地區,電網潮流風險大,負荷集中區短路電流大。

“廣東電網節點超過3000個,斷面超過400個,如果選擇分散式的市場模式,中長期交易市場無法全部完成剛性執行,集中式市場更有利於保障電力市場安全可靠運行。”孫謙表示,“另外,集中式的市場模式,更有利於廣東在現貨起步階段理順電力價格,實現資源優化配置。”

然而,有電力行業專家對廣東現貨市場具體執行時的情況產生了質疑:“根據試結算首日公佈的信息,網絡阻塞並不嚴重,分2-3個區即可,爲何要使用節點電價?”

對此,盧勇指出:“節點電價可以提供精緻的時間、位置信號。不僅如此,如果一個節點長期高價出清,這個信號本身也引導了將來電網公司在這個地方的投資,要去解決這裏的阻塞問題,這正是電力市場化提升電力工業運行效率的一種體現。”

“在用戶側,則採用全省統一節點電價,可以在市場初期降低用戶側參與市場的難度。”孫謙進一步解釋,“用戶不需要專門研究各個節點電價變化規律,具體到交易環節,更有利於通過簽訂中長期交易合同來鎖定收益,降低風險。”

統籌兼顧 實現改革目標

“整體看,廣東的電力仍然供大於求,電力商品按照市場規律就應該降價。如果供大於求卻不降價,那證明市場規則出了問題。”針對發電企業普遍反映的“改革就是降電價”問題,盧勇強調,改革的重點不是降電價,而在於建立市場化機制。“機制健全了,當供需發生變化,發電企業就可以取得應有的收益。”

盧勇認爲,電改的最終目的,就是要提高管理、投資和運行效力。現貨交易與中長期交易應相互促進,用市場競爭、成本監管的方式提高電力企業管理效率,推動電力工業化發展。

“現貨市場中的信號,比如一個電網阻塞,可能很快消失,而一座煤電廠要建設2-3年才能投產,現貨信號並非是用來指導電源投資的。中長期價格信號用來引導提高投資效率,現貨價格信號則用來調節生產運行效率,兩者結合,才能共同推進電力市場建設。”

此外,盧勇還建議,在市場運行中應對部分高成本機組進行補貼。“包含燃氣機組、水煤漿機組、循環流化牀鍋爐等在內,廣東高成本機組的比例高達25%。這些機組並非由市場形成,而是由歷史因素形成,應統籌考慮其擱淺成本問題,予以一定補貼。”

End

歡迎分享給你的朋友!

出品 | 中國能源報(ID:cnenergy)

責編 | 盧奇秀

水電總院院長鄭聲安:2030年風電光伏總裝機將達到12億千瓦

王國法院士:煤礦智能化讓煤炭工人更體面、更有尊嚴地工作(附視頻)

“神霧系”10億困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