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17年8月底,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於推進城鎮人口密集區危險化學品生產企業搬遷改造指導意見》明確提出,到2025年前,城鎮人口密集區現有不符合安全和衛生防護距離要求的危化品生產企業,要就地改造達標、搬遷進入規範化工園區或關閉退出。業內專家普遍指出,目前,國內化工園區水平參差不齊,有些化工園區其實並不具備承接危化品企業搬遷改造的條件,實際上不少園區內的一些企業本身亦需要升級改造,甚至面臨搬遷關停,否則就將是制約園區發展的重大安全隱患。

統計數據顯示,2016—2018年全國共發生620起化工事故,造成728人死亡。

隨着我國城鎮化進程不斷加快,石化產業發展與城鎮化建設矛盾日益突出,時有發生的安全環境突發事件對人民羣衆的生命和財產安全造成嚴重危脅,也爲石化產業的長久可持續發展敲響了警鐘。

化工企業“退城入園”提速

“實施城鎮人口密集區危化品企業搬遷改造是適用於我國城鎮化發展、降低城鎮人口密集區安全和環境風險的重要手段。”工信部原材料工業司石化處調研員韓敬友近日指出。

也正因此,化工企業“退城入園”自啓動之初就得到了政府與社會大衆的高度關注。特別是自“十三五”以來,多個國家層面的政策文件均提出要“推進城鎮人口密集區危化品企業搬遷改造”。

2017年8月底,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於推進城鎮人口密集區危險化學品生產企業搬遷改造指導意見》明確提出,到2025年前,城鎮人口密集區現有不符合安全和衛生防護距離要求的危化品生產企業,要就地改造達標、搬遷進入規範化工園區或關閉退出。其中,中小型企業和存在重大風險隱患的大型企業搬遷改造要在2020年底前完成,其他大型企業和特大型企業搬遷改造在要2025年底前完成。

據介紹,截至目前,除北京、上海、寧夏、海南4個省份外,我國其餘21個省份和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均陸續建立了相應工作機制,編制完成了《搬遷改造實施方案》,絕大部分企業已啓動搬遷改造工作。工信部統計數據顯示,截至2018年底,我國已有20%左右的化工企業完成了搬遷改造。

“經過摸底排查,80%以上化工企業都應在2020年底搬出城鎮人口密集區。爲提升工作效率,我們專門成立了一個由工信部、國家發改委、應急管理部、生態環境部等15個部門組成的專項工作組,工作組由各部門副部級領導‘掛帥’統籌工作。”韓敬友說。

震驚全國的江蘇響水“3·21”化工廠爆炸事故發生後,江蘇省政府隨即發佈史上最嚴的化工行業整治提升方案,方案要求到2020年底前,全省化工企業數量減半,從現在的4200餘家減至2000家;2022年底前進一步減半,縮減至1000家以內。同時根據《江蘇省化工園區規範發展綜合評價指標體系》,該省還將對全省53個化工園區開展全面評價,並根據評價結果,壓減至20個左右。

江蘇之外,全國第一化工大省——山東也於前不久明確,將對全省原有的199家化工園區進行清理整頓,將化工園區總量控制在85個以內,並實現到2025年年底前,危險化學品企業全部進入化工園區。

安全形勢趨緊制約可持續發展

大部分企業通過搬遷改造提升了企業的技術水平和競爭力,實現了轉型升級,不少企業由此擺脫了虧損和微利的窘境,基本走上良性發展的道路。但與此同時,近年來,隨着化工園區生產經營規模不斷擴大,傳統和新型生產經營方式並存在各地已是常態。

業內專家普遍指出,目前,國內化工園區水平參差不齊,有些化工園區其實並不具備承接危化品企業搬遷改造的條件,實際上不少園區內的一些企業本身亦需要升級改造,甚至面臨搬遷關停,否則就將是制約園區發展的重大安全隱患。

“園區企業相對密集,某個企業若發生重大事故,很可能引發災難性的‘多米諾骨牌’連鎖效應,極易造成大面積的羣死羣傷、環境污染事故。”上海守安投資控股集團有限公司副總經理侯乾對記者說。

這從去年以來發生的河北張家口“11·28”化工廠爆炸事故(23死、22傷)、響水“3·21”爆炸事故(78死、16家企業受波及)即可見一斑。

頻發的化工事故使得近期公衆對化工行業 “鄰避效應”式的風險防範意識進一步增強,有受訪羣衆直言:“化工園區就像身邊的一顆炸彈,不知道什麼時候爆炸,整天心懸在半空中”。“當前,公衆對石化行業的認知與行業本身該有的形象、產業定位及行業發展需要均嚴重不符,一定程度上制約了行業整體的健康有序發展。”金聯創執行副總裁劉心田向記者表示。

以響水“3·21”爆炸事故爲例,該事故直接導致了響水陳家港化工園區的永久性關停。相關數據顯示,該園區內共有100多家企業,年營收曾經高達100多億元,年可上繳稅收4億元,約佔到響水縣財政收入的1/6。

不僅如此,有投資機構負責人對記者直言:“江蘇整治方案的發佈必然會對全省化工產業的發展產生重大影響,目前行業投資者都是處於謹慎觀望階段,今年我們對江蘇化工園區的融資額度計劃相較之前已經下降了約20%—30%,未來還無法預知。”

“技術+自律”讓事故消失在發生前

經歷近30年的高速建設,國內石化產業現已經形成“大而全”的發展格局,但離“高而尖”的目標仍有相當差距。目前石化行業上下游矛盾也不再是供給不足,更多是結構性問題,“石化行業告別‘野蠻生長’,開展可持續發展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條件已經成熟。”劉心田說。

那麼,在此背景下,如何助力化工園區“走好”重大風險防範的“最後一公里”?

業內專家指出,當前,國內化工園區普遍存在規劃建設缺乏對標、准入把關不嚴、安全生產基礎薄弱、專業人才極度匱乏、企業主體責任落實不到位、制度與執行“兩張皮”、管理模式單一等諸多安全隱患,園區生產能力與風險管控能力匹配嚴重失衡,以致“安全生產現狀令人擔憂”。分析響水“3·21”事件,僅事故發生單位——江蘇天嘉宜化工有限公司就被發現實際上存在10多項安全隱患。

爲此,國務院辦公廳已印發文件要求各省份組織開展園區自查與評估認證工作。“今年專項工作組就要把園區評估認證工作作爲一項重要工作加以推進。”韓敬友說。

不過記者近期在採訪調研中發現,面對化工行業事故頻髮帶來的嚴峻安全生產形勢,目前行業安保理念已經開始從過度依賴“安全監管”轉向引導責任主體做好“行業自律”。

“企業纔是安全生產的責任主體。自律做不好時才需要監管,但安全絕不是監管出來的。”南京工大安全產業技術研究院副院長劉雙躍強調。

侯乾指出,應努力探索政府與市場力量相結合的安全生產監管模式。在行政監管以外輔以經濟、法律等多種手段,鼓勵支持行業協會、中介機構和社會組織等第三方力量發揮行業自律規範作用。

值得關注的是,目前,行業正積極探索以技術手段引領園區及企業安全生產。採訪中記者瞭解到,基於此理念的專業常駐園區第三方安全服務公司、化工園區安全管家、化工園區物聯網風險管控方案、“智慧+安全”化工園區一站式解決方案、一站式化工園區有毒有害氣體預警體系建設、智能火災監控報警滅火系統等多種市場化的技術管控手段已經應運而生。

歡迎分享給你的朋友!

出品 | 中國能源報(ID:cnenergy)

責編 | 盧奇秀

水電總院院長鄭聲安:2030年風電光伏總裝機將達到12億千瓦

王國法院士:煤礦智能化讓煤炭工人更體面、更有尊嚴地工作(附視頻)

“神霧系”10億困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