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丨謝道星 雷楠  

作者謝道星單位爲民生銀行香港分行

作者雷楠單位爲國家開發銀行香港分行

來源丨《中國外匯》2019年第11期

要點 

受經濟基本面、地緣政治、宏觀調控等因素的影響,各幣種均有其獨特的匯率走勢,並會對跨境業務的融資成本和融資方式產生直接影響。

當前,無論是國有股份制銀行還是地方城商行,都在致力於提供全方位、差異化的綜合金融服務。其中,跨境融資業務屬於新的角逐場。在銀行日常業務中,比較常見的跨境業務幣種包括跨境人民幣、美元、歐元、港元等;受經濟基本面、地緣政治、宏觀調控等因素的影響,各幣種均有其獨特的匯率走勢,並會對跨境業務的融資成本和融資方式產生直接影響。本文將從跨境人民幣、美元、歐元、港元等方面作進一步分析。

跨境人民幣(Cross-Border RMB)

根據央行的最新數據,2018年,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業務發生5.11萬億元,較2017年增長17.2%;直接投資人民幣結算業務發生2.66萬億元,較2017年增長62.2%。其中,以人民幣進行結算的跨境貨物貿易爲3.66萬億元,服務貿易及其他經常項目1.45萬億元,對外直接投資8048.1億元,外商直接投資1.86萬億元。

目前,中國在韓國首爾、德國法蘭克福、加拿大多倫多等國家和地區設有人民幣清算行,還與新加坡、新西蘭、英國、澳大利亞、瑞士、馬來西亞、冰島等多個國家和地區簽署了雙邊本幣互換協議。

爲維護外匯市場的平穩運行,保持人民幣匯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穩定,央行引入了外匯風險準備金以及逆週期因子等逆週期管理工具。外匯風險準備金始於《中國人民銀行關於加強遠期售匯宏觀審慎管理的通知》(銀髮〔2015〕273號)。

該通知要求,開展代客遠期結售匯業務的金融機構(含財務公司)應交存外匯風險準備金。逆週期因子在2017年5月由央行正式引入人民幣兌美元中間價定價機制。其中,逆週期系數由各報價行根據經濟基本面變化、外匯市場順週期程度等自行設定,用以對“人民幣的市場供求因素”進行逆週期調整,弱化外匯市場的“羊羣效應”。

目前,在全球建有香港、倫敦等多個離岸人民幣中心,從而爲基礎交易中使用跨境人民幣提供了可能性。人民幣跨境支付系統(Cross-Border Interbank Payment System, CIPS)二期的正式推出,則使跨境人民幣業務的基礎系統得到進一步完善,業務範圍已覆蓋150多個國家和地區。

跨境人民幣業務是國內各家行重點拓展的業務領域,涵蓋跨境人民幣雙向資金池、人民幣國際信用證、人民幣國際福費廷、離岸人民幣債券等,有力支持了中資企業“走出去”的跨境人民幣需求。

案例:A公司是國內服裝行業的龍頭企業,在各家行授信額度充裕,但提款意願不強,對於融資成本十分敏感。C銀行與A公司建立業務合作以來,業務範圍一直未涉及貸款融資。考慮到境內外融資成本的差異,以及A公司對於匯率風險的規避需求,在與多家海外融資行進行詢價後,C銀行向A公司推薦了跨境人民幣內保外債業務。

根據《中國人民銀行關於全口徑跨境融資宏觀審慎管理有關事宜的 通知》(銀髮〔2017〕9號),境內企業(不包括政府融資平臺和房地產企業)可在淨資產2倍的範圍內從境外借入人民幣或外幣的外債,較2016年上調了一倍,從而進一步擴大了境內企業跨境融資空間,便利了境內機構充分利用境外低成本資金,降低了實體經濟的融資成本。

在實際業務中,期初,A公司向C銀行申請開立同幣種融資性保函或備用信用證至海外融資行;海外融資行在收到融資性保函或備用信用證後,向A公司開立在C銀行的賬戶進行跨境人民幣放款。跨境人民幣內保外債業務,對於銀行而言,可以實現存量授信客戶貸款需求挖掘、提升國際結算量、增加中間業務收入、促進跨境人民幣發展等;對於企業而言,可充分利用境內外兩個融資市場的優勢、優化企業內部匯率風險管理、降低匯兌及交易成本等。 

美元(United States Dollar,USD)

在國內銀行跨境業務中,美元是最常見的外匯幣種之一。目前,中美貿易談判進程和美元指數走勢仍是影響人民幣兌美元匯率變動最主要的兩大因素。

針對進出口企業,銀行應從企業需求出發,對進出口雙方企業實施不同的避險措施。對國內進口商而言,應摒棄固有的“即購即付”思維,轉而實行逢低買入美元,或進行遠期鎖匯,或引入期權等衍生工具,以鎖定財務成本。對國內的出口商而言,應建立成本覈算機制,在人民幣兌美元匯率雙向波動的情況下,合理設定即期結匯交割價;如不急需用匯,則可等待逢高賣出。

當前,越來越多的中資企業選擇發行海外美元債。 2018年,中資美元債全年發行量約1634.37億美元,市場存量規模約7726億美元。其中,投資級債券約5194億美元,佔比67.23%。因人民幣兌美元存在匯率波動,中資企業需採用多種方式規避匯率風險:如用海外投資項目的收益回籠,用於歸還到期債務;如在發債存續期內,對於債券利息及到期本金,可擇機進行即期購匯或遠期鎖匯。此外,在到期日前,還可提前做好新債發行的準備。

案例:H公司是一家位於東部某沿海城市的進出口貿易公司,擁有穩定的國內供貨商和海外進口商渠道,主要以美元進行結算。在人民幣兌美元匯率轉爲常態化的“雙向波動”後,H公司因對匯率走勢判斷不準確,遭受了匯兌損失。此後,H公司不斷加強與當地S銀行多層次、多維度的跨境業務合作。

雙方的合作主要從以下三方面展開:一是根據H公司出口結算量大於進口結算量的情況,針對盈餘的美元資金,實施了即期結匯與遠期結匯的結合:在對美元匯率走勢有一定判斷的基礎上,設立成本覈算線,逢高進行遠期結匯鎖定。

二是將人民幣流動資金貸款與美元貿易融資相結合,具體做法是,根據H公司具有真實的國際貿易背景(有報關單和海關數據作爲輔助支撐),S銀行通過出口押匯、福費廷、國際保理等方式,爲H公司提供國際貿易融資,有效補充了H公司進出口業務的流動資金,並降低了其融資成本。三是與S銀行加強跨境業務互動。

H公司通過參與S銀行的外匯研討、培訓交流,不斷加強自身對於外匯避險產品及外匯走勢的認識,從而進一步提升了企業的整體經營效益。

歐元(Euro)

歐元是歐盟19個國家的通用貨幣,與尚未加入歐元區的歐盟成員國貨幣間的匯率波動幅度在15%以內;對歐盟外國家貨幣則實行單一的浮動匯率制。較之其他外匯幣種,歐元具有掉期成本高、匯率波幅大及實行負利率、避險屬性等特徵。

與美元相比,當前歐元的掉期成本高企。這意味着歐元遠期鎖匯成本也更高。隨着掉期成本的上升,企業的綜合融資成本也相應增長。在不鎖匯的情況下,借款人可享受低成本的歐元融資,但企業及金融機構也會面臨潛在的匯率波動風險。在歐元掉期成本較高的情況下,歐元的整體融資成本優勢並不明顯。

自2014年起,銀行間外匯市場可開展人民幣對歐元的直接交易,從而降低了市場經濟主體的匯兌成本,促進了人民幣與歐元在雙邊貿易投資中的使用,進而減少了對於美元的依賴。人民幣兌美元的交易中,銀行間即期外匯市場交易價浮動幅度爲2%,即每日銀行間即期外匯市場人民幣兌美元的交易價可在中國外匯交易中心對外公佈的當日人民幣兌美元中間價上下2%的幅度內浮動,匯率風險相對可控。但人民幣兌歐元匯率並無單日波幅限制,觸及歐元業務平倉線的速度也將快於預期。這是銀行跨境業務人員需要充分注意的。

自歐央行宣佈實施負利率政策以來,歐元的存款利率、主要再融資利率、邊際貸款利率等三大利率均在不斷下滑。對於各家行的跨境業務而言,負利率更像一把“雙刃劍”:一方面,各家行歐元存款利率報價較低,對於企業吸引力不足,銀行的歐元資金用途受限,導致同業拆借市場上歐元的流動性不強,促使企業會選擇即期結匯用於補充資金流動性,或兌換爲其他貨幣再敘做存款;但另一方面,歐元實行的負利率,可降低企業整體的融資成本,提高歐元貸款在各家行中的貸款佔比。

自歐央行啓動QE以來,歐元作爲融資貨幣變得更具吸引力,並開始展現避險屬性。在市場避險情緒升溫時,歐元空頭結利引發歐元匯率上揚。然而,歐元的避險屬性並不是一成不變的。受英國脫歐、QE結束等因素的影響,歐元的避險屬性已經逐漸喪失並逆轉,避險情緒的升溫開始令歐元面臨下行風險。銀行人員應充分意識到歐元屬性的逐步轉變,以對歐元匯率走勢作出更貼近市場的預判。

案例:E公司主營家電類產品,並在行業內具有一定的知名度和影響力。

爲進一步提升產品的核心競爭力,引進互補技術,E公司計劃收購歐洲某同行業企業,其中60%的併購資金需藉助融資。考慮到歐元貸款利率較低,有利於控制企業跨境併購的財務成本,E公司遂決定以歐元進行融資,期限爲5年,按季付息;同時,擬採取組建歐元國際銀團方式貸款,並吸引市場主流銀行參與,一方面通過統一製作合同文本有效降低溝通成本,另一方面藉助主流銀行的參與,提高E公司在融資市場上的國際知名度。鑑於E公司的歐元貸款期限較長,在目前歐元已退出量化寬鬆政策,後續有可能進入升息通道的情況下,E公司需做好利率避險措施:可搭配銀行的IRS(Interest Rate Swap,利率掉期,在兩個交易對手方之間的場外交易協議),將浮動利率轉換爲固定利率。這樣做盡管前端財務成本將有所上升,但能更好地控制銀團貸款的整體融資成本。

港元(Hong Kong Dollar, HKD)

中國香港在1983年開始實施港元發行與美元掛鉤的聯繫匯率制度,即港元的任何變動必須與外匯儲備的變動保持一致。香港的紙幣主要由3家發鈔銀行(滙豐銀行、渣打銀行和中國銀行)負責發行。發鈔銀行在發行紙幣時,必須按7.80港元兌1美元的兌換匯率向香港金管局交出美元;金管局則提供在港元匯率高於或低於聯繫匯率7.80港元兌1美元的水平時的雙向兌換保證:金管局承諾在7.75港元兌1美元的水平時,向持牌銀行買入美元(強方兌換保證);在7.85港元兌1美元的水平時,向持牌銀行出售美元(弱方兌換保證)。2018年4月12日,在港元匯率跌至7.85以後,金管局買進8.16億港元以維護聯繫匯率制度。這也是2005年推出聯繫匯率兌換保證區間(7.75-7.85)以來,金管局首次買進港元。

案例 :Q公司是境內F公司 100%持股的香港子公司。出於業務發展的長期考慮,其計劃在香港當地收購一家汽車零配件製造廠。爲更便於從香港當地銀行獲得貸款資金,降低時間成本,計劃通過內保外貸方式融資,用於收購標的企業。在這種情況下,由F公司通過境內銀行開立港元的融資性保函或備用信用證至香港 當地W銀行,在收到保函/備用信用證後,由W銀行向Q公司進行港元放款,實現收購目的。在此方案中,對於W銀行,收到的是同幣種保函/備用信用證,不存在錯配幣種的匯率風險。 

跨境融資除了會涉及人民幣、美元、歐元、港元外,還會涉及英鎊、日元等幣種。就英鎊而言,自2016年以來,由於脫歐談判不順導致英鎊對歐元匯率下降超過10%;2019年,出現硬脫歐的可能性,使得英鎊匯率走勢繼續承壓。如有英鎊業務,建議提前進行鎖定;或在進出口貿易中,替換爲以跨境人民幣進行結算,以減少匯率變化引起的匯兌損失。

就日元而言,在金融市場中,其與瑞士法郎一樣,穩定扮演着避險貨幣的角色。2019年,受英國脫歐、全球股市波動、地緣政治等因素的影響,或增加日元的避險買盤,從而促進日元的升值。因此在做日元出口押匯、進口代付等業務時,需根據金融市場最新行情進行判斷。

各類外匯幣種走勢將受不同因素的影響。對於企業而言,需結合主要交易對手國家經濟狀況,重點關注業務相關的外匯走勢,積極引入外匯衍生工具,做好外匯避險工作。對於銀行而言,需第一時間將外匯信息傳遞至客戶,將國際結算、外匯避險及跨境融資相結合,打造綜合化金融服務方案。不論是企業端還是銀行端,也不論是資產端還是負債端,金融市場中外匯走勢的最新變化,都會對跨境業務產生直接影響。銀企各方應積極利用外匯波動所帶來的市場機會,助力跨境業務的可持續發展。

責任編輯:戴明 SF006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