嘔、吐、乾嘔均爲胃氣上逆所致。其因有外感內傷多端,多因胃寒、胃熱、傷食、陰虛、停飲、肝脾不和以及外邪入胃等所致。

【概述】

嘔、吐、乾嘔均爲胃氣上逆所致。其因有外感內傷多端,多因胃寒、胃熱、傷食、陰虛、停飲、肝脾不和以及外邪入胃等所致。臨牀上可以通過聞聲音,觀嘔吐物的形色質量,問伴隨症狀,並結合舌脈以鑑別診斷。

本症應與噁心、呃逆相鑑別。噁心者,欲吐不吐,泛泛然,無物無聲。嘔吐常伴噁心,而噁心者,卻未必嘔吐。呃逆者,呃呃連聲,其聲短促。古與乾嘔同,稱“噦”。嘔吐亦可與吐酸相伴出現,吐酸是指酸水由胃中上泛,從口吐出。若酸水上至咽嗌,不及吐出而嚥下,則稱吞酸。

【鑑別診斷】

外邪犯胃證:突然發生嘔吐,惡寒發熱,頭身疼痛,脘間不舒。舌苔薄白,脈浮滑。

傷食證:嘔吐酸腐,噯氣厭食,脘腹脹滿,噁心,每以嘔出爲快,大便酸臭溏瀉,或便祕,舌苔厚膩,脈滑實。

脾胃虛寒證:嘔吐清涎,或食入稍多即嘔吐,時作時止,脘腹疼痛,喜溫喜按,面色白。畏寒肢冷,不思飲食,大便溏薄。舌淡苔白,脈弱。

胃熱證:嘔吐頻作,吞酸噯腐,脘悶灼痛,面赤口臭,溲赤便祕。舌紅苔黃或膩,脈弦滑數。

胃寒證:嘔吐清水痰涎,胸悶不食,胃脘疼痛劇烈,口淡不渴。舌淡苔薄白,脈沉弦。

胃陰虛證:嘔吐時作,多爲乾嘔,或食入則吐,口渴少飲,嘈雜,胃脘灼痛,飢不欲食,尿赤便幹。舌紅少苔,脈細數。

肝胃不和證:嘔吐泛酸,噯氣頻作,胸脅滿悶,胃脘脹痛,嘆息。精神抑鬱,每在情緒波動時,嘔吐加重,舌邊紅苔黃膩,脈弦。

【鑑別要點】

嘔吐一症,臨牀頗爲常見。發病雖有表裏不同,但病機終因胃氣上逆下降所致。其暴病多實,而久病多虛。

虛證嘔吐多因脾胃陽虛和胃陰不足所致。前者嘔聲低弱,每於飯後反胃嘔吐,吐物量少;後者多爲乾嘔,其聲較清脆響亮,咽乾口渴。

實證嘔吐多因食積胃脘,肝胃不和,或寒邪痰邪內停,胃腸結熱引起。食積者,吐物酸腐,氣味臭穢,腹滿脹痛,厭食;肝胃不和者,嘔聲不揚或乾嘔,時作時止。每遇情志波動而作;胃寒者,嘔聲低沉,嘔吐清水痰涎,脘腹冷痛較劇;胃熱者,嘔聲高亢,嘔吐酸苦濁水,脘腹灼痛。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