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在過去的40年間宛若經歷着一場盛大的地殼運動,到處都是沸騰的城市化浪潮和工業建設,迅速造就了大規模的鋼筋水泥“叢林”和製造業發展熱潮。時間流轉至2018年,中國製造業進程被全球經濟格局變化裹挾,在拐點處開始轉型升級。世界潮流浩浩蕩蕩,智能製造正是大勢所趨。

作爲一家擁有47年曆史的製造型企業,臺達正在智能化的道路上穩健前行。據悉,相較於去年,臺達2018年上半年在智能製造方面的業績顯著成長,特別是在電子產業、半導體以及面板產業,成長幅度更爲突出。工業自動化是智能製造的基礎,因此,對於持續多年在這一領域深耕細作的臺達來說,其在智能製造領域所取得的成績絕非偶然。1995年,臺達面向業界推出首款變頻器,2000年推出運動控制系統和可編程控制器(PLC)產品,2010年陸續向市場提供CNC數控系統及注塑機控制系統,2014年,首次發佈自主研發的SCARA工業機器人產品……正如臺達機電事業羣智能製造事業處處長李逢堉所言:“從臺達這一路的發展歷程來看,其智能製造發展過程是連貫的,且是由核心底層向上持續累積技術能量。”

臺達機電事業羣智能製造事業處處長李逢堉

技術佈局 加大平臺開發

在工業自動化領域,臺達已有20餘年的發展經驗,經歷了製造業從機械化向自動化再向智能化推進的發展歷程,其產品也從最初的元器件發展到控制、變頻等硬件設備。如今,智能製造的發展已經逐漸跳脫出原本的“硬件爲王”的時代,“硬件+軟件”的平臺之爭成爲了智能製造時代的主旋律。臺達早已敏銳地捕捉到這一市場趨勢,近年來逐漸加大平臺開發和應用的力度。據李逢堉介紹,臺達結合機器視覺與機器人技術,應用 PLC 與人機界面(HMI),開發出的機器人工作站已廣泛應用在電子與精密製造行業。此外,臺達通過設備控制端與傳感器收集、彙整大數據,應用邊緣運算架構,結合人工智能技術實現了製造工藝與質量的優化,並已成功將其應用在客戶的關鍵工藝上,獲得良好的回饋。今年下半年,臺達將把這些技術整合到現有的產品方案中,以幫助客戶更快速推進智能升級。

智能時代,製造業面臨的挑戰在於產品週期縮短與個性化需求,所引發的生產端必須對包含原物料供應、機器設備配置與生產參數優化在內的各種情境的資源做出快速反應和調整。正因爲如此,需要運用IT的優勢,迅速處理大量的資料,並萃取出有用的信息,協助企業面對瞬息萬變的環境做出最佳決策。

李逢堉認爲,這其中的關鍵在於不同平臺間的信息整合。即各種設備端的信息若能被迅速地獲取與應用, 智能製造將發揮事半功倍的效果。對此,臺達投入開發設備數據採集平臺DIALink,作爲信息層整合的軟件網關,將工控語言轉換成統一的信息語言,讓客戶在對車間各種設備(如CNC或注塑機,或不同的PLC/PC控制器)的整合過程中, 只要透過組態設定即可達到不同平臺與通訊協議間的數據交換,並通過DIABOX智能邊緣運算平臺,讓客戶專注於各種商業邏輯應用開發與整合,爲企業提供提升創新力與競爭力的動能。

架構調整 貼近客戶需求

智能製造席捲全球,中國作爲全球製造業大國,在這場史無前例的變革中蘊藏着巨大的機會。爲此,臺達除在技術研發上持續投入之外,也早已在業務架構方面做好了未雨綢繆的準備。

2017年4月,爲了更好地協助客戶,從營運的角度運用臺達的各項軟硬件產品進行智能化升級以解決企業實際問題,臺達特別在機電事業羣下成立智能製造事業處。智能製造事業處的建立爲臺達的智能製造事業打開了一扇與客戶緊密溝通的 “大門”。李逢堉告訴記者:“客戶在瞭解各行業間商業需求,並掌握核心技術後,決定要設置生產車間並尋找臺達協助與合作,以期待通過更快的速度、更低的投資獲得更高回報,這時,智能製造事業處將會爲其提供智能化車間規劃與整合服務,例如:空間佈置與人機協同、生產過程管理與質量保證、水電等能耗與設施監控等。這樣的服務不同於個別產品應用,強調針對客戶需求、整合臺達產品規劃方案,協助客戶快速建設最合適的智能化車間、提升競爭力。”

顯然,臺達此舉是希望透過內部架構的調整,將臺達在工業自動化產品的固有優勢,與其在物聯網技術(IIOT)、智能化車間與生產管理、大數據分析、機器學習等多個新興領域的先進技術進行有效整合,培育出能夠助力客戶應對未來挑戰的“智造”核心能力。

既是佈道者 也是受益者

臺達創立於1971年,其不僅是知名的自動化產品供應商,也是擁有47年經驗的製造企業,產品包含電子、3C關鍵零組件以及通訊基礎設施等。身爲多項產品的世界領導廠商,臺達很早就已經進行智能化升級以應對全球化的競爭。所以,在智能製造的征程中,臺達不僅是佈道者,也是受益者。多年來,臺達自身工廠不斷以先進的自動化產品和技術提升生產效率與製造柔性,推動生產製造的智能化升級。早在2009年,臺達吳江工廠就開始應用非標自動化設備進行PCB板異形元件的自動插裝。在實現現場設備的互聯互通後,臺達還通過有效的數據分析,掌握影響生產效率的關鍵因素,實現對生產流程的優化和數據追溯,智能製造略具雛形。臺達推出的智能化解決方案,大都已經在臺達的工廠區進行過實際的效果檢驗,這是臺達解決方案有更好適用性的重要原因之一。

李逢堉強調,近幾年臺達除陸續完成自身產線智能化升級外,還進一步從研發設計端整合車間現場生產工藝和參數,以及在智能物流配送端整合車間與倉儲的數據,通過這樣的整合,可以發現智能化升級在產品質量、交期等方面帶來的實際效果,從而印證這樣的升級方向可以爲企業帶來極大的效益和競爭力,而且可能成爲企業在未來市場中生存的關鍵。

全方位方案 覆蓋不同客戶需求

多年來與客戶打交道的經歷,讓李逢堉總結了一套自己的“智造經”:“智能製造並不是一蹴而就的。這幾年下來,我們協助客戶建置車間的自動化、智能化,能夠很清晰地感受到客戶自身的變化。他們已經從早期的觀望態度轉變爲將智能升級視爲發展的必然,客戶不僅從中獲得高質量與低成本的實質反饋,思想意識也比以前更超前,從設計端就開始引進智能化,以創造競爭優勢,包含產品仿真、3D打印,到自動化生產設計與虛擬化量測等,讓智能製造的理念從車間生產製造,延伸到技術研發、產品設計、質量保證等各個方面。這樣的發展方式,也正說明今日的數字化轉型將是未來數字化企業必然的過程。”

李逢堉認爲,中國實現製造強國的道路已勢不可擋,而目前能夠提供智能製造的整體解決方案的廠商在全球屈指可數,大部分的廠商只能解決單一或部分需求,缺乏全局性考慮。一旦企業成長擴充時,將面臨重複投資與疊牀架屋的系統架構,反造成阻礙。除此之外,中國的製造業企業自動化水平參差不齊,除大型企業有能力持續研發累積能量之外,應該鼓勵中小企業在有限的資源下,藉由智能製造提升層次與競爭力,帶動下一波中國製造業的成長。而臺達構建的完整的智能製造解決方案,正可以滿足不同層次與階段的需求,包含伺服驅動器、智能傳感器、機器視覺、工業機器人、系統軟件、儀表傳感器、網絡通訊設備等工業自動化產品,以及SCADA設備監控系統、MES製造執行系統及自行研發的大數據分析平臺等,提供完整的端對端解決方案,協助產業客戶穩建邁向智能製造。

雖然李逢堉在自動化、信息化、智能化等領域有着豐富的經驗,但進入臺達的時間並不算久,談到他進入臺達的最大感受,他表示:“臺達的企業文化是勇於變革、永續經營,並將其切實貫徹在創新、質量、團隊合作、顧客滿意等各個方面。臺達從上到下所有主管、同仁們將這樣的企業文化落實在工作細節上,也因爲這樣的思維,領導團隊並不一味注重在短期的數字達成,而是強調長遠的發展。”

正是在這樣企業文化的指引下,李逢堉的工作重點也格外清晰和落地。他坦言,現階段客戶正處在進行智能製造的第一步,會以單點優化開始。例如現在業界關注的智能化設備,讓關鍵製程先發揮在價值鏈上的優勢。臺達自動化產品線完善,由傳感器、控制器整合機器人工作站,到設備稼動與質量分析等,方案相當完備。此外,在信息端,現階段與客戶討論與介紹的重點是整線的優化,包含前後製程的交互影響與參數最適化,也要考慮物料與設備間的實時控制與調撥。這些都必須基於各單點的優化完善到一個階段,並於採集生產數據後,應用大數據與算法等人工智能,加上邊緣運算等技術的應用來實現。“我們思考的是如何爲客戶提供整合了客戶經驗和行業know-how的解決方案,讓工廠的經營者在面對更復雜的商業需求時,有更加方便有效的管理工具。”

千里之行,始於足下。臺達的智能製造征程已經開始,未來可期。

摘自《自動化博覽》2018年8月刊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控制網&《自動化博覽》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