獲取更多更及時的本地資訊,請關注一點號:一點資訊貴州

一個充滿歡聲笑語的暑假已經過去,迎來了丹桂飄香,金秋的九月。在這個收穫的季節裏,新的學期又開始了。

近日,“融通黔中城 獻禮新時代”紀念改革開放40週年大型主題採訪活動採訪團第三小分隊來到麻江縣畲族文化傳承學校隆昌小學。 

 

隆昌小學是麻江縣畲族聚居區的一所大型村級寄宿制小學。學校現服務4個村,開設一至六年級共20個班,現有學生741人,寄宿生576人,其中畲族佔81%。

印象中,以前的課間就是做課間操,然後就是自由活動,但在這所小學裏,我們欣賞到一種特別的舞蹈——粑槽舞。

傳說畲族祖上有一位名叫代賴(音譯)的人,因能善戰、武藝高強,當時的朝廷懼怕畲人造反而設計將其誘殺。在其葬禮上,族人義憤填膺,將粑槽反撲在地,用木棍衝擊粑槽,喻義要將朝廷顛覆並進行衝擊(在南方語言中“槽”“朝”是一個音)。從此,衝粑槽逐漸形成一種風俗活動進而演化爲一種喪葬舞蹈,跳舞時也不僅僅是衝擊粑槽,還按照一定的節拍,用木棍與木棍相互擊打,以示繼承祖先的武藝。

粑槽舞在畲族人中流傳已達400多年,有一套固定的節拍和跳法,只用在老人的葬禮上,畲人認爲只有這樣代賴才能認同死者是自己的後代。

由於跳粑槽舞是一項劇烈運動,所以僅限男人蔘加。近年來,受外來文化的影響,粑槽舞的發展在某些畲族聚居地有所變異,逐漸被用到某些節日慶典和迎賓表演上,身着盛裝的婦女也參加。

隆昌小學二年級學生楊斯宇告訴我們,他們跳完這個舞蹈之後,還會去打籃球,通過運動,不僅可以鍛鍊身體,還能讓學習的精力充沛。

隆昌小學體育老師文治葉告訴我們:把民族文化引進校園,一是爲了讓學生們瞭解自己家鄉的民族文化,從而去繼承、發揚。二是將民族文化融入大課間,讓全校的同學都跳起來,他們在快樂的同時,也能將文化輕鬆地繼承下來,三是多元素的課間活動,也能讓學生們的身心得到釋放,從而提高學習質量。

隆昌小學是以畲族學生爲主的少數民族學校,該校十分重視民族文化進校園,先後將畲族粑槽舞等一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引進校園,聘請民間藝人來授課,使之得到傳承和弘揚。

近年來,畲族舞蹈先後在中央電視臺全國青少年春節聯歡晚會、全省“貴青杯”中小學生校園舞蹈大賽等大型活動中表演獲獎。

想要了解畲族的更多內容嗎?想要了解隆昌小學改革開放40年來的巨大變化嗎?敬請關注即將在7家市州電視臺聯合播出的節目吧!

記者: 劉佩佩(黔南廣播電視臺)

一點資訊貴州編輯:張瑋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