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今天仍健在的这位上将,当然不是指1955年授衔的那批开国上将,而是指1988年授衔的上将。

1988年,我军共授予了17位上将,其中12位都已经先后去世了,还有5位仍健在,按年龄排列为:万海峰(99岁,按民间常用的虚岁)、刘振华(98岁)、王海(94岁)、赵南起(92岁)、迟浩田(90岁)。

今天要介绍的,就是其中年龄最大的万海峰老将军。

万海峰1920年生于河南光山县,13岁就参加了红军,长期从事警卫工作,因此在建国前的职务都不是很高,最高只做到第三野战军的团长,1955年授衔大校。

但到了建国后,万海峰的升迁还是很顺利的,先后升任师长、军长,担任过北京军区副司令、副政委,成都军区政委等职,1988年授衔时,正是以成都军区政委的职务,获授上将军衔。

说起来,万海峰这个名字,还是他参军后才改的,他原来的名字叫“毛头”。不要笑,那个时候的农村人嘛,也不会起什么好名字,名字越简单越好养。

参军后,“毛头”觉得再叫这个名字就不好听了,就请高敬亭帮自己改个名字。

高敬亭是谁呢?客栈之前专门介绍过,是鄂豫皖根据地主要领导人之一,红军时期担任28军军长,抗战时期,担任新四军第四支队司令,请注意,另外三位支队司令分别为:陈毅、张鼎丞、张云逸,连粟裕都只是副司令,如果不是英年早逝,给个大将军衔也是受之无愧的。

当时,万海峰就是高敬亭的警卫员,高敬亭说:“我们红军是从四面八方汇集而来的,像海洋一样大,像山峰一样高,你姓万,就叫万海峰好不好?”

从此,“毛头”就变成了万海峰,成长为我军位高权重的上将。

万海峰虽然位高权重,但他对家人却非常严格,严禁任何人利用自己的名字占便宜。

在上世纪70年代初,万海峰的子女都长大了,准备找工作。当时,万海峰是北京军区副司令,下属一些单位都想要他的子女去工作,还有人对万海峰说:“给孩子们一点照顾,只要在政策允许的范围内,您就不要反对了。”

但万海峰却说:“如果他们不是我的孩子,你们还会抢着要吗?你们这不是在帮他们,是在害他们,把他们培养成吃祖宗饭的八旗子弟!”

万海峰还专门给北京军区下属的各单位立了规矩:“谁敢收我的儿子当兵,就是和党过不去!”

长子万晓平从南京航空学院毕业后,本来按条件是完全可以去当兵的,但万海峰就是不同意,最后只好去了天津的工厂,当了一名普通的技术员。

很多人都为万晓平惋惜,说如果你不是万海峰的儿子,也许早就在军队里干出一番了不起的成绩了。

不过,万海峰的小儿子万晓援运气比较好,正赶上国家有新政策,鼓励毕业生参军,万晓援的各项条件也都符合,父亲这才勉强同意了,去海军潜艇支队当了一名海军战士。

在海军部队,万晓援从来不提父亲的名字,只靠着自己的努力,最后也升到了少将的军衔,成为我军不多的“父子将军”。

另外,万海峰的夫人也很值得一提。他的夫人名叫赵政,也是一位老红军,1955年授衔少校,后来又晋升为中校,是我军不多的女校官之一。

1982年,万海峰调到成都军区当政委,但当时赵政在北京军区总医院当副院长,走不开,只好跟丈夫两地分居。要知道,当时的万海峰已经是62岁高龄了,没有老伴儿在身边照顾,在生活上很不方便,于是,上级领导就去找到赵政,想把她调去成都军区总医院。

但赵政却婉拒了,说:“老万刚去成都军区,工作还没展开,我去了影响不好,在哪里工作不一样?”

万海峰生于1920年,到今年已经是99岁高龄了,仍然精神矍铄,宝刀不老。在2016年,纪念朱德朱老总诞辰130周年时,万海峰还亲自出席,让朱家的后人感动不已。

在万家的客厅,挂着这样一副对联:“人近百年犹赤子,天留二老看玄孙。”写得太好了!

最后,祝万老将军夫妇健康长寿,不老南山。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