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其實鄭國的處境和後來韓國的處境類似,都是夾在大國中間,缺少發展空間還要時時擔心被滅國。確實,韓國在韓景侯正式被冊封爲諸侯到韓哀侯消滅鄭國期間,社會經濟發展迅速,國力逐漸增強。

春秋戰國,烽煙久久不散。在一次又一次攻伐中,春秋五霸、戰國七雄相繼脫穎而出。戰國時期,齊國、楚國、燕國、韓國、趙國、魏國和秦國七國實力超羣,成爲這個時代的七位霸主。

然而一山不容二虎,各國之間少了英雄間的心心相惜,而相互攻伐。即使不是一時霸主的國家,也沒能逃開戰爭的襲擾。韓國和鄭國就曾長期對峙,最終韓國成爲贏家。

戰國時期,最弱的韓國爲何能滅掉鄭國?

首先,讓我們先來看看題中所說的韓國是"最弱的"一國是怎麼一回事。韓國發端於韓、趙、魏三家分晉。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三國正式得到周天子冊封,韓國作爲諸侯國的身份得到確認,韓景侯正式成爲諸侯。

然而韓國地處中原,東部和北部被魏國包圍,西部與秦國接壤,南部與楚國隔江相望,旁邊還有一個名義上的國家中心——洛陽。韓國四周除了國還是國,毫無擴展空間。在戰國七雄中,韓國的疆域是最小的。

正是由於土地有限,缺少發展空間。韓國不僅強盛的時間短,還在後來成爲其他六國的"欺壓"對象。魏國和齊國鬥爭,韓國就成了其中的炮灰。周顯王二十八年(前341)發生的馬陵之戰,就與韓國被夾在中間而垂死掙扎密切相關。戰國末年秦國和齊國較量,實力不濟的韓國也無奈成了衝突降級區,艱難求存。

戰國時期,最弱的韓國爲何能滅掉鄭國?

由韓國在戰國百年間的遭遇來看,韓國確實是七雄中最弱的一國。也正如題主所說,韓國確實打敗了鄭國。只不過,這件事其實發生在戰國七雄產生之前,在更久遠的周烈王元年(前375)。

鄭國本算是春秋時期第一個發展起來的大國,深得周天子親近和信任。當時鄭國的自然條件也很不錯,農業產量也較高。然而就是這麼一個天時地利兼具的國家,卻因爲中央政治鬥爭激烈、王權更迭頻繁、內部鬥爭激烈,而逐漸從中央開始式微。

鄭國雖然走向沒落,但其周邊國家卻在努力追尋出路。南邊的楚國越發脫離周天子掌控,不斷吞併南方諸部落;北方的晉國易主趨勢越發明顯;東北的齊國隨着改革的推進,出現了齊桓公這樣的霸主……其實鄭國的處境和後來韓國的處境類似,都是夾在大國中間,缺少發展空間還要時時擔心被滅國。

戰國時期,最弱的韓國爲何能滅掉鄭國?

正是這麼兩個處境不利的"小國",最終對鄰國發起了攻勢。早期兩國其實平分秋色,韓、鄭都有勝有負。甚至在鄭繻公十六年(前41 414),鄭國在負黍大敗韓軍。鄭繻公二十三年(前407),鄭國軍隊還在陽翟圍困韓軍。然而最終是韓國取得了勝利,這就和韓國的幾點優勢分不開關係。

首先,韓國在經歷了三家分晉後逐漸走向正軌,社會相對穩定。我們前面提到,鄭國在春秋後期國君更迭頻繁,政治鬥爭激烈,國內動盪不安。而韓國在周威烈王時期得到周天子承認,逐漸以一個諸侯國的身份發展起來。

政局的穩定意味着一國內部有着良好的發展農業和商業的環境。確實,韓國在韓景侯正式被冊封爲諸侯到韓哀侯消滅鄭國期間,社會經濟發展迅速,國力逐漸增強。

由於地處中原,和多國接壤,韓國商業活動極其繁盛。北方的馬、南方的魚、東方的鹽、西方的皮革……幾乎只要人們需要,就能在韓國的市場上找到。換個角度來看,只要韓國軍隊需要採購物資,他們就能從多種渠道獲得補給。這給其軍隊提供了發展便利。

而另一方面,商貿的發達意味着國家稅收的增加。也就是說,韓國中央能給軍隊提供更多資金支持。對於古代戰爭而言,兵馬可以不動,而糧草必須先行。韓國逐漸強大的財政實力給了韓國長期和鄭國交鋒的底氣。

此外,韓國的農業在這一時期也發展迅速。韓哀侯時期,韓國普遍採用施肥的方式來改良土壤。這不僅能直接把荒地變成沃土,還大大提高了糧食單產。沒有韓國農業作爲後盾,韓國不可能消滅和自己疆域差不多的鄭國的。

戰國時期,最弱的韓國爲何能滅掉鄭國?

其實,早在韓景侯時期,韓、鄭兩國就曾多次交手,雙方各有勝負。在到韓哀侯滅鄭的四十多年間,韓國也總結了不少攻打鄭國的經驗。鄭國將士也不傻,不會輕易放過來進攻的韓國軍隊。但鄭國國內不像韓國,鄭國無法全心全意的去應敵,而還要分出精力來解決國內矛盾。

面對生死存亡,一心二用顯然是不合適的。韓國和鄭國境遇相似,但隨着時間的推移,國情差距卻一點點拉大。他們就像是龜兔賽跑,鄭國在春秋一盛之後就"自暴自棄"。而韓國卻一點點追上,最終消滅了這個對峙多年的對手。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