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本週,2019年上海國際影視節馬上就要開幕了,不僅是電影與電影人的盛會,也會是電影迷們的一年一度的節日,意味着可以有許多的經典電影重新展映。而關於經典電影背後的故事,我們除了能從花絮視頻裏略知一二,是否還能知道更多有關電影人的祕密呢?

在我們今天爲大家推薦的這七本書中,我們聚焦電影導演,他們來自中國、美國、日本還有瑞典。我們試圖通過他們的私人日記、自傳中去知曉更多電影人的祕密。在其中,他們不僅會聊電影、藝術,還會聊生活、愛人,甚至是絕境時的遭遇、對童年陰影的剖析。

或許看完他們的書後,你會更能理解他們爲何會拍出經典之作《臥虎藏龍》、《第七封印》、《藍》、《羅生門》、《海角七號》、《東京物語》、《三峽好人》......

01

上影節又來了,讓我們通過這七本書去走近這些電影導演

《現代自然》

著者:[英]德里克·賈曼

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我們近期再版的這本新書《現代自然》是英倫天才導演賈曼的絕境日記。

英倫導演德里克·賈曼,一生拍有《卡拉瓦喬》《英倫末日》《愛德華二世》等多部著名影片,最後之作《藍》更以銀幕僅呈一片純粹藍色轟動影壇。

在某屆上海電影節期間,賈曼的電影《藍》進行展映。這部電影從頭到尾沒有一個畫面、沒有一個鏡頭、沒有一個演員,而有且僅有的只是滿屏的藍色和以綿綿不絕的溫柔獨白。即便是這樣,這部電影也引起了影迷們的瘋搶。因爲這部電影的特殊之處,以至於電影放映前,都會有專人進行講解。這可能也是上影節期間唯一一場有映前解說的電影。

上影節又來了,讓我們通過這七本書去走近這些電影導演

而不遜於他的電影與藝術激情的,還有賈曼他對植物的癡迷。

賈曼的父親在去世後留給他一筆遺產,讓他能在海邊買下一棟漁民小屋,儘管身處核電站附近,但是癡迷於園藝的賈曼每日在這座“希望之屋”辛勤的耕耘,鋤地拔草,甚至去海邊採集了無數大大小小的石子、石塊,精心佈置,將它裝扮成全英國最夢幻的花園。

這裏不僅有鮮花,也是獨具匠心的現代雕塑館,賈曼對生活樂觀經營,讓我們很難想像他的生命正在遭受死亡的威脅。鮮花、鵝卵石以及潮水慰藉了他對死亡的恐懼。在這個花園中,他不僅製作了電影《花園》,而且出版了厚厚一本1989、1990兩年間的日記,題爲《現代自然》(Modern Nature),也是我們這本書的原版。

“園藝原本就該是我生活的中心,也許我根本不該闖入電影世界。”生命最後時刻的賈曼對園藝的熱愛似乎超過了電影。花園拂平了他心中的許多騷動,他以一種樂觀而博大的胸懷面對死亡,“坐在帆布椅上,看着太陽落下,又看着燈塔後晚霞中一輪滿月升起,花園中的石頭反射着月光,他們能聽到我在廚房中輕聲歌唱。”

《現代自然》便是賈曼在世時最後的日記,記敘了他在身罹絕症之際,如何以一己之力在英國鄧傑內斯角的核電站旁、荒涼的卵石灘上築起一座花園。賈曼之筆具有其電影鏡頭的詩性之美,聚焦他眼中的四時風景,以詩歌與豐富的植物學知識穿插其間。同時,他記錄了日常的種種藝術靈思和實踐,記憶中的童年與交遊,生命中的欣悅與苦痛、迷夢與影像,於斑斕的文字間,人們可辨認出這位天才導演獨一無二的靈魂。

02

上影節又來了,讓我們通過這七本書去走近這些電影導演

《小導演失業日記》

著者:魏德聖

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這是《海角七號》導演魏德聖的首部自傳性作品,也是解讀和詮釋《海角七號》的心靈密碼。

在《海角七號》風靡臺灣之前,默默無聞的小導演魏德聖,面對失業的困頓、無聊的日常,哀而不傷,調侃人生,自我安慰,獨自摸索。彷彿魚缸裏困惑孤獨的“黃金魚將”,彷彿古老民族的先知“撒母耳”, 在臺北的大街、臺南的小巷中,小導演魏德聖踽踽獨行,仍舊追逐着夢想,創作心中最偉大的劇本,在2008年以電影《海角七號》爲臺灣電影開啓了嶄新的一頁。

03

上影節又來了,讓我們通過這七本書去走近這些電影導演

《魔燈》

著者: [瑞典] 英格瑪·伯格曼 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導演伍迪·艾倫稱英格瑪·伯格曼是自電影發明以來最偉大的電影藝術家,李安看的第一部藝術電影就是伯格曼的《處女泉》,也正是這部電影讓李安從此決定成爲一名電影人。

英格瑪·伯格曼,瑞典導演、編劇、製作人,他執導過的電影有《第七封印》、《處女泉》、《安娜的情慾》、《呼喊與細雨》、《野草莓》等電影。

他的這本自傳《魔燈》也是英格瑪·伯格曼唯一的生平自述,寫於他拍攝完《芬妮與亞歷山大》,宣佈結束自己的電影生涯的五年之後。與他的影片同樣,這本書充滿了生動的細節,透露出強烈的內省。二十世紀電影史上一些最重要的時刻,在伯格曼回顧自己的生涯時一一重現,他與卓別林、葛麗泰·嘉寶、卡拉揚、英格利·褒曼等同時代人的交往,和對於塔可夫斯基、費里尼等同行工作的評論不時閃耀書中。

有讀者看完這本書說就好像看柏格曼的電影一樣,總是直接地把人扔到最重要的問題面前。比起他的電影,柏格曼的這本自傳的枝蔓很多,節奏也比較快,也因此讀起來倒不像看電影那麼緊張——從某個角度說,放慢節奏,省視世界與內心且並不給出一個便捷的答案時,畫面會有一種無形的張力,需要每個觀衆各自內心的緊張參與;而文字中如果將感受與理解合盤托出,壓力還沒產生就已然被釋放,更多的一種映證與共鳴。

《魔燈》中談電影的篇幅其實不那麼多,更很少對電影的評論與闡發,大多數的篇幅在寫經歷和場景——在描繪場景上,幾乎可以算得上是一個文學大師。伯格曼不是要“告訴”讀者什麼,但是讀過了,又可以“體會”到更重要的東西。

04

上影節又來了,讓我們通過這七本書去走近這些電影導演

《十年一覺電影夢:李安傳》

著者: 張靚蓓

人民文學出版社

上面我們提及到了奪走李安“精神童貞”的導演英格瑪·伯格曼的自傳《魔燈》,那麼我們不如也來聊一聊李安的傳記,雖說這本傳記不是李安親自寫的,但是以第一人稱口述的方式,講述了他自己電影生涯第一個十年的追夢歷程。

書中真實回顧了李安的成長歲月、每部電影創作的用意、遭遇的困難、對演員的看法及相處、參加影展的經驗、得獎的幕後、對東西方文化的思考、對人生的感悟等。

05

上影節又來了,讓我們通過這七本書去走近這些電影導演

《蛤蟆的油》

著者:[日]黑澤明

南海出版公司

黑澤明,日本著名電影導演,1943年因執導第一部電影《姿三四郎》一舉成名。1950年執導的電影《羅生門》,獲威尼斯電影節金獅獎和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獎,從而一躍成爲世界級大導演。1954年執導了日本電影史上最著名的電影——《七武士》。執導的其他影片《生之慾》、《白癡》、《蜘蛛巢城》、《影子武士》、《亂》、《夢》等,均已成爲世界電影史上不朽的經典。1990年獲奧斯卡終身成就獎。

在他的這本《蛤蟆的油》一書中,黑澤明自喻是隻站在鏡前的蛤蟆,發現自己從前的種種不堪,嚇出一身油——這油的結晶就是這部《蛤蟆的油》。黑澤明書寫自己從孩提時代一個孱弱的“夜哭郎”,到如何癡迷於繪畫和電影,如何幸得啓蒙而踏入電影界,最後如何執導《羅生門》等影片而成爲世界級的導演。黑澤明坦然直面過往的一切,人生的甘苦,藝術的感悟,流露於字裏行間。

06

上影節又來了,讓我們通過這七本書去走近這些電影導演

《豆腐匠的哲學》

著者: [日] 小津安二郎

新星出版社

小津安二郎這本《豆腐匠的哲學》是他的自傳性隨筆集。他會聊他心裏關於電影的看法,電影是否有“文法”,對電影的愛情裏他又是如何看待的,以及自己的哲學之道。

小津安二郎是最具有日本特色的導演,日本影壇四大巨匠之一,獨特的風格被稱爲“小津調”。入選英國《視與聽》雜誌“電影史上最偉大的十位導演”。《東京物語》被權威電影雜誌《電影旬報》評爲“最佳日本電影”。

07

上影節又來了,讓我們通過這七本書去走近這些電影導演

《賈想 I

著者:賈樟柯

臺海出版社

這本書是著名電影導演賈樟柯第一部回顧其電影創作和思路歷程的著作,也是對其1996到2008年這十餘年來導演生涯的梳理與總結,全景記錄了這些年來其思考和活動的蹤跡。此書2009年由北京大學出版社首次出版,此次經作者重新修訂,改版推出。書中收錄了賈樟柯導演生涯各時期對電影藝術孜孜不倦的探索和獨特的思考,另有多篇與電影界、藝術界、媒體等多領域關鍵人物的代表性訪談。全書以賈樟柯所拍電影爲綱,所有收錄文章以發表的時間順序排列,呈現出導演個人敏感而執着的心路歷程,也體現出賈樟柯以電影抒寫鄉愁的深切情懷。

近期熱文回顧

上影節又來了,讓我們通過這七本書去走近這些電影導演上影節又來了,讓我們通過這七本書去走近這些電影導演上影節又來了,讓我們通過這七本書去走近這些電影導演上影節又來了,讓我們通過這七本書去走近這些電影導演上影節又來了,讓我們通過這七本書去走近這些電影導演

-END-

編輯丨廖茹畫

這是我們爲你準備的第1413次推送

如需轉載註明出處 合作請聯繫微信號 bbtstar

上影節又來了,讓我們通過這七本書去走近這些電影導演

↓點擊閱讀原文,即可購買《現代自然》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