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太平营街道推行“民心党建+”发展模式

近年来,太平营街道全面加强基层党的建设,高度重视党建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中的要素和战斗堡垒作用,充分把民心党建与产业发展、社区治理、春晖行动等进行深化融合,通过采取“民心党建+”发展模式,有效因地制宜实现了发展产业规模化,治理环境规范化,聚焦人才最大化,为脱贫攻坚工作和实现全面小康建设提供了组织保障。

“天山河谷”生态农业示范园区

如阿雅葡萄基地

“民心党建+产业发展”助力脱贫攻坚。一是建立联合支部谋划产业规划布局。按照“组建大党委、构建大党建、推动大发展、实现大扶贫”模式,以“基础实、产业强、百姓富、生态美”为目标,把“民心党建+产业发展”作为助推精准脱贫的重要抓手。为切实加强基层组织体系建设,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增强基层党组织凝聚力和战斗力,太平营街道委工委依托下堡社区易地移民搬迁安置点,选择将地域相邻、功能互补、产业集聚的上堡、下堡、石马、坪干、观音、红岩、永红等7个社区党支部联合起来,建立下堡社区片区联合党支部,对7个社区的土地资源进行连片规划和流转,通过招商引资方式引进贵州松桃天山河谷生态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在下堡社区打造生态农业示范园,按照“支部+公司+合作社+农户”发展模式,由公司负责产、供、销、加工一体化经营管理。目前,共规划建设7000多亩,联片流转土地3500多亩,种植面积3000余亩。二是整合资源实行因地制宜联动发展。通过联建片区党支部,将上堡、下堡、石马、坪干、观音、红岩、永红等7个社区现有的农地、水域、人力等资源进行有效整合,采取“党建引领、党员示范、产业互动”方式,按照“共谋发展规划、共建产业发展、共制区域管理、共享利益分红“四共”发展模式,依托下堡社区打造生态农业示范园平台,结合各社区实际,按照坪干社区主要发展经果林,石马社区主要发展葡萄,上堡社区主要发展花椒,观音社区发展蔬菜、红岩社区发展飞地经济食用菌基地、下堡社区主要发展生态农业、休闲观光等对产业进行因地制宜规划布局,充分发挥片区支部在联动“抱团”发展中的作用。目前,共种植经果林320亩、葡萄200亩、花椒1500亩、蔬菜500亩、食用菌90万棒、其它900多亩。三是建立利益链接机制严格按比分红。推行“三社”融合促“三变”改革,由天山河谷生态农业示范园区采取“支部+公司+合作社+农户”的利益合作模式,按照股权平等、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原则,建立完善企业、村集体、贫困户、群众等利益分配机制,通过把政府投入的基础设施建设和扶贫开发项目与公司投入项目等项目资金集中整合起来作为原始股金,由公司或合作社对资金进行集中使用管理和统筹规划发展,最终根据投入比例进行按股分红。收益分红方式主要按照6:4分配比例(即公司60%,社区集体经济40%),其中社区集体经济中的40%进行再次分红(贫困户占60%、土地再次分红占10%、村集体经济占20%、社区群众占10%)。由公司负责统一产、供、销、加工一体化模式,公司还负责技术开发、技术服务、技术咨询、技术转让、技能培训等。目前,公司与农户签订购销农产品合同种植面积达3000余亩,培训农村劳动力400余人,帮扶带动576户农民走上致富之路。

“民心党建+区域治理”打造宜居环境。一是建立联合支部加强河道综合治理。按照属地管理原则和“河长制”负责制管理办法,将平头司河大坪太平段河流分布在下堡社区建立联合党支部,将所涉及到的大坪场镇龙头、长里2个村和太平营街道下堡、上堡、石马、永红、观音、红岩6个社区共8个村(社区)党支部重新组建1个联合片区党支部,通过“民心党建+河长制”工作模式,采取“明确责任、建立平台、干群联动、机制倒逼”的治河方式,构建共建、共治、共享“三共”的河流治理新格局。按照党建引领、党员带动、群众参与要求,严格实行街道河长进行“一周一检查”、社区河长实行“一天一巡查”、保洁员保持“一日一保洁”的“六个一”工作法。通过全面建立责任明确、制度健全、有序运转的河道管理体系,根据河流过经各社区的长度、居住人口、党员人数等,把社区的河流进行分段,在各段设置“党员责任岗”,由社区党员担任段长,一级级细化包片落实,负责河流巡查、河流保护工作,实行河河有人看,渠渠有人管,努力打造天蓝、地洁、水清的生活环境,建设环境美、生态好的幸福家园。二是设立移民党小组加强移民区管理。为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下堡社区党支部按照党员属地管理原则要求,将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7名党员划分1个党小组,把移民搬迁点135户分成7个片,由每名党员负责联系管理1个片,建立党员联系移民群众制度,实行社情民意沟通网格化管理,严格做到移民群众家有困难必访、家有矛盾纠纷必访、家有下岗失业人员必访、家有重大疾病患者必访、家有刑释解教(矫正)人员必访、家有孤寡老人必访,为移民群众排忧解难。三是实行党员包片加强环境卫生整治。出台《太平营街道2018年环境卫生整治工作方案》,将2018年作为街道环境卫生整治年,太平营街道通过采取向太平营兴太公司购买服务的方式,严格“属地管理、公众参与”原则,按照“户分类、组保洁、社区集中、公司服务、街道管理”的要求和“户收集、社区集中、公司转运、街道管理”的垃圾处理模式,全面建立街道、社区、农户三级评比、考核、奖惩制度,健全社区环境卫生长效督促机制。

金秋助学

“民心党建+春晖行动”聚焦社会力量。一是成立社区“春晖社”。以微信、电话、倡议书、邀请函、慰问信等形式,搭建家乡与在外人员的信息沟通平台,形成“春晖社”推进脱贫攻坚的强大合力。通过以“春晖社”为统揽,凝聚了下堡社区各行各业的精英人士,建立“春晖发展基金”和“春晖励志助学金”,为园区的建设吸引众多的资金和人力资源。目前,在红岩、下堡社区成立“春晖社”,共有“春晖社”社员100多人、聘请春晖使者30多名。二是吸纳能人志士。以“感恩、尽孝、反哺、回报”春晖理念为推手,打造“春晖社”动车模式,激发“党员、团员、春晖使者、志愿者、贫困户”五节车厢的主观能动性。通过引导和鼓励外出乡友回乡创业,加入农村青年致富带头人协会;吸纳在外乡友闲置资金,通过入股方式参与园区产业发展,助力脱贫攻坚。把“春晖社”作为“三社”融合促“三变”发展的有益补充,作为领建一批春晖脱贫产业,培育一批创业致富带头人。三是激发内生动力。以“三社”聚集了园区的资源要素,“三变”迸发了园区的产业发展,“春晖社”激发了发展的内生动力。通过“民心党建+‘三社’融合促‘三变’+春晖社”农村综合改革,打破了园区周边群众观念落后、耕作传统、资源闲置、资金分散、长期富不起来等现状,改变了农民传统观念、传统习惯、传统身份;通过资源整合、资金整合、产业联合等多种形式激活了园区产业发展内生动力,把园区建成了旅游观光、农业体验、特色餐饮、休闲渡假为一体“天山河谷”生态农业旅游观光园。目前,天山河谷生态农业示范园共有龙头企业2家,专业合作社7家,每年提供劳动就业岗位2000余人次。

(太平营街道  梁佳明)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