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總是要在不斷經歷,不斷磨練,不斷的跌倒與爬起中成長,並且看清楚 一些東西。重傷半年和《無音笛》的擱淺讓李小龍在身體和精神上承受了巨大 的打擊,但是人最珍貴的品格,也只有在逆境中才能毫無保留的展現出來。低 落、失望、憤怒、不解,如果沒有這些情緒,那就不能稱之爲一個人,但人與 人之間,能否成爲命運的主宰,就要看你需要花多少時間從這些情緒當中走出 來,鬥志昂揚的投入到新的戰鬥中去。李小龍不是完人,他在做人上有着各種 各樣的缺陷,可他絕對是一個稱職的戰士,與命運搏鬥,也是與自己搏鬥,向 命運挑戰,也是向自己挑戰,不問結果如何,但求無愧於心。

李小龍是不幸的,因爲耿直性格和中國人身份,他在美國的演藝之路充滿 坎坷,他又是幸運的,每當遭遇挫折時,總會有人站出來關心他,幫助他,不 論是木村、依諾山度、嚴鏡海、蓮達,還是施裏芬。

作爲好萊塢資深劇作家和製片人,《無音笛》可以說是施裏芬行走‘‘江 湖”二十多年來最大的污點——花了無數心血和時間,換來的卻是這樣一個結 果;他一直都以精通熟諳好萊塢的遊戲規則自詡,可到頭來,卻被華納狠狠擺 了一道。《無音笛》像是李小龍的孩子,李小龍就像是施裏芬的孩子,人到中 年,經歷了太多風雨,最大的歡喜不是持劍提刀重出江湖揚名立萬,而是看着 由自己一手調教、打造出來的弟子混得風生水起。真正的高手往往不是英雄, 而是創造英雄的人!

施裏芬不甘心,絕對不甘心,如果不能把李小龍扶上臺,他施裏芬就是一 個徹頭徹尾的失敗者!如果說李小龍是一團火,那施裏芬就是一潭水,然而現 實擺在那裏,電影這條路己經走不通,施裏芬決定,重新回到電視的老路上 去。爲此,施裏芬找到了另一家電視製作公司——派拉蒙。

當時,派拉蒙正在籌拍一部風格與《青蜂俠》類似的新片,名字叫《盲探 神犬》,每一集的故事都獨立成篇。施裏芬主動請纓,要爲《盲探神犬》撰寫 劇本。與派拉蒙簽訂合約後,施裏芬開始爲李小龍量身定做第一集劇本。當他 把命名爲《截拳之道》的劇本交到派拉蒙高層手中時,對方完全不明白他寫的是什麼,施裏芬只好耐心的向他們講解劇本中所要傳達的東方武學思想和有別 於以往任何•一種搏擊術的那種高明拳法。派拉蒙高層對中國功夫並不瞭解,但 是聽完施裏芬的講解後,他們決定邀請一位東方武師前來出演。

“是的,布魯斯•李,他就是最合適的人選,中國最偉大的功夫高手!” 施裏芬這樣推薦李小龍。

“布魯斯•李? ”派拉蒙高層猶豫了,但是合約已經簽訂,施裏芬又是好 萊塢名宿,他們不好當場拒絕,只好以商量一下爲名去找公司總裁湯姆•鄧納 邦。在派拉蒙商議的這段時間裏,施裏芬把劇本拿給李小龍過目,李小龍看完 後大呼過癮,他深深感到,唯有施裏芬,才能把自己想要在銀幕上表現出來的 武道精髓淋漓盡致的傳達給觀衆。所幸的是,派拉蒙的總裁鄧納邦早就對李小 龍有所耳聞,看完施裏芬的劇本後,當即決定由李小龍來出演第一集那位功夫 高超的中國古董商人。

第一集的拍攝如期完成,爲了讓影片更具懸念性,派拉蒙高層最終決定把 片名改爲《窄巷》而非原先的《截拳之道》。天道酬勤,李小龍對功夫和演藝 事業的執着終於換來了如潮好評。與先前人們只關注李小龍功夫不同的是,這 一次,各界對李小龍的演技也給予了一致肯定,李小龍激動的說:“這是我來 到美國後第一次聽到有人讚美我的演技。”《盲探神犬》也成爲李小龍在美國 出演的多部電視劇中最成功的一部。

施裏芬刊文回憶道:“那一集的名字就叫截拳道,也就是李小龍那套獨門 功夫的名字。……李小龍精湛的表現,不僅贏得觀衆的垂青,也使美國的導演 和製片對東方武術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和尊敬。第一集《盲探神犬》震撼了好萊 塢之後,其他美國的電影工作者開始找李小龍參加其他片集的演出。”

戰國時,有人問齊國君王,爲什麼每年要花那麼多錢去養活稷下學宮裏的 數千名學子名士,齊王笑着說,這些百家學子即便不能爲齊國所用,讓他們留 在稷下學宮,也勝過放出去爲別國所用。大國之間如此,大公司也是如此。看 到李小龍在《盲探神犬》中的精彩表演,華納公司坐不住了,他們再度聯繫到 了李小龍,以極爲熱情的態度邀請他拍攝一部名叫《功夫》的系列劇,並希望 他能在創作上給出好的建議。

李小龍覺得機會來了,很快拿出了故事的梗概,即一箇中國功夫高手獨闖美國的經歷。然而華納高層並沒有給出明確的答覆,而是說《功夫》這個名字 太中國化,很難爲美國觀衆所接受,不如改名爲《武士》。李小龍對此並不在 意,他看重的是影片的內容,所以再次對故事的梗概進行了認真的細化和加 工,他要讓這部系列劇在美國一炮走紅,實現自己多年來的宿願。

很快,李小龍就拿着“升級版”的《武士》劇本前往華納,他本以爲這次 一定能順利通過並簽訂拍攝合約,但對方收下劇本後,就讓李小龍回家耐心等 待,此後還多次以各種理由拒絕與李小龍會面。李小龍心急難耐,就託施裏芬 去打探消息。施裏芬通過各種關係見到了華納電視部經理湯姆•庫恩,庫恩這 纔給他交了底:“我們認爲李小龍的英語水平有限,在電視觀衆當中的影響力 也不夠大,他只有過一些單集影片的客串經歷,而不具備駕馭系列片的能力, 所以他並不適合在每個星期播出的系列片中擔當主角,這和客串一兩集影片有 着本質的不同。我們知道他很想出演這部影片,但是從市場和公司財政的角度 來考慮,我們暫時沒有讓他主演該片的打算。”庫恩的話讓施裏芬意識到,華納只是想用長合同捆住李小龍,讓這位也許 有一定發展前景的“功夫新星”不被其他的影視公司搶去,實際上並沒有包裝 推出他的意思,也就是說,當時的好萊塢圈內人根本不認爲一個東方人,一個 中國人具備獨立撐起一部影片的能力,在他們看來,讓李小龍參與單集影片的 拍攝己經是恩賜,讓他主演,簡直是開玩笑,這就跟人們在學會喫螃蟹之前, 都覺得拿這樣一種醜陋兇猛滿地橫行的硬殼怪物當食物是很可笑的心態一樣。李小龍豈是那些只滿足於錦衣玉食高堂論戰的稷下學子,當他了解事情真 相後,便打消了與華納合作的想法。五年的奮鬥,換來的只是失望和憤怒,李 小龍仰天長嘯,俠士尚未成名,江湖卻己遠去,好萊塢,終究不過是一場虛空 大夢。在他看來,華納的做法是徹徹底底的欺騙,是比前一次取消《無音笛》 還要惡劣的行爲,這樣的公司,完全沒有必要再談合作!施裏芬拍拍李小龍的肩膀,他盡力了,事情發展到現在這個地步,是誰都 不願意看到的。李小龍拍拍施裏芬的肩膀,此處不留爺,自有留爺處,只要是真英雄,就 有大展拳腳之地。施裏芬望着他,有些熟悉,又有些陌生,這是自己認識的李小龍嗎?爲什麼每一次磨難和打擊,都壓不垮這個男人的雄心壯志呢?也許在施裏芬眼裏, 甚至在大多數人眼裏,李小龍都是一個有勇無謀、只會悶頭往前衝的孟浪之 人,但實際上,早在一年前,李小龍就開始爲自己尋找退路。當時正值《無音笛》劇本被華納擱置期間,苦等機會不得的李小龍在給好 友小麒麟的一封信中提到了自己在美國的一些情況。李小龍是個要面子的人, 他不會把在好萊塢的鬱郁不得志告訴別人,他的鬱悶是通過拳頭來發泄的,在 信中,他還是那個“風光無限”的李振藩、李小龍。所以,原本是在美國發展 不順的投石問路之舉,在小麒麟看來就成了李小龍想借在美國大紅大紫之勢殺 回香港影壇的暗示。“兄弟有事,自當兩肋插刀!”從小一起打架練功的情義豈是他人能比, 此時己是香港影壇武打明星的小麒麟立刻開始爲李小龍殺回香港活動起來—— 報紙、電臺,紛紛對李小龍進行重點報道,把他看成是威震美國武壇和影壇的 中國第一人,甚至找出李小龍少年時出演的那些影片來造勢,香港電視臺更是 在幾年前就播出過李小龍出演的系列劇《青蜂俠》。

1970年4月9日,李小龍應邀回港,成爲當期《歡樂今宵》的特約嘉賓。 《歡樂今宵》是香港無線電視臺的高收視率節目,在接受當紅影星許冠文(許 冠傑的兄弟)的訪問時,李小龍第一次在鏡頭前向香港觀衆闡述自己的武學思 想,並與空手道高手李錦坤合作,現場表演了截拳道功夫,引來滿堂喝彩。

次曰,李小龍又前往麗的電視臺,接受《金玉滿堂》節目的訪問。這兩期 節目的播出讓李小龍在香港的人氣急速飆升,一夜之間,李小龍就成了香港人 眼中的民族英雄。

在美國受到的冷遇和在香港受到的熱烈追捧給了李小龍強烈的衝擊,他開 始意識到,自己畢竟是一箇中國人,想要在血緣文化都不相同的美國獲得普遍 認同,要比在香港難得多。香港是自己的故鄉,也曾經留下很多美好而愉快的 往事,在這裏,每個人都認識他,都認可他,把他當成偶像來崇拜……這種感 覺,是在美國永遠都得不到的,不論你付出了多大的努力。

“這就是家的感覺吧……”李小龍如是想。好友小麒麟不失時機地勸他留 在香港發展,與從前的兄弟們一起打拼天下,至於合作方就更不用擔心,只要 他願意留下,主動上門的電影公司只怕會把門檻踏破。“片酬1萬美元,製作成本不得低於60萬港幣,拍攝時間在2個月內,還要 對劇本、演員、武打設計、服裝道具等有發言權……他是不是瘋了?! ”這就 是香港片商對李小龍合作條件的第一反應。其實,李小龍開出的1萬美元只相 當於好萊塢二線演員的片酬,2個月拍攝時間也是從實際情況出發,因爲他的 確不可能長時間逗留香港拍戲。至於對劇本、演員、武打設計的要求,則是李 小龍一貫以我爲主、精益求精的拍片風格,並不是所謂的擺好萊塢架子、獅子 大開口。“是走,還是留? ”李小龍需要權衡,美國的低谷和香港的機會,是堅 持,還是改變方向?李小龍沒有盲目做決定,畢竟香港只是一個彈丸之地,其 電影業再發達,影響力終究不過華人圈一隅,而好萊塢則是世界電影的中心, 唯有在那裏,才能成爲世界級的巨星。不過李小龍還是與一些影視公司的老闆 見面、會談,試探性地開出了自己的合作條件。

儘管如此,李小龍的條件還是嚇跑了大多數片商,有實力、有魄力接受這 些條件的,就只剩下香港影視界大鱷邵氏兄弟電影公司。邵氏是當時香港乃至 整個東南亞華人圈電影界的龍頭老大,旗下擁有大批當紅影星,實力雄厚、技 術條件一流,是最理想的合作對象,也是李小龍潛意識裏的合作方。

與其他片商一擁而上不同,邵氏老闆邵逸夫從一開始就表現得剋制而有風 度,並沒有過分地去追捧李小龍,而是先派人前往美國對李小龍在好萊塢的發 展狀況進行調查。一番摸底之後,邵逸夫才知道李小龍是在好萊塢發展不順才 回香港來碰碰運氣,心裏就有了底。

當助手把李小龍開出的那些條件擺到邵逸夫面前時,這位久經風雨的影壇 大佬笑了——李小龍啊李小龍,你在好萊塢連一部影片都沒有主演過,就想坐 地起價通喫一條龍,你把香港人都當傻子了?邵逸夫立刻讓人給李小龍去一封 信,告訴他如果有意合作,片酬20000港幣,每部影片的製作成本在7萬美元左 右,合約6年,別的拍攝條件都由邵氏公司根據實際需要來安排,李小龍沒有 干涉的權力。客觀上說,邵氏開出的條件不能算差,邵氏旗下的其他演員也都 是這個待遇,沒有對李小龍特殊對待。

接到信後,李小龍覺得對方根本沒有合作的誠意,於是立刻返回美國,甚 至沒有給從中牽線的小麒麟一個解釋。李小龍的走讓小麒麟很是內疚,他覺得是自己沒有把事情辦好,怠慢了兄弟,李小龍纔會不辭而別,於是找到了邵氏 旗下的導演、自己的好朋友許國,讓他再去六叔(即邵逸夫)那裏看看有沒有 挽回的機會。“六叔”的態度很明確,讓李小龍回香港,一切都好談。

邵氏牛,李小龍更牛。李小龍最反感這等沒有誠意的邀請,直接丟去兩個 字:“不幹!”

李小龍與邵氏就這樣擦肩而過。李小龍不會覺得後悔,因爲當時他根本沒 有回香港長期發展的打算,他還是想在好萊均繼續等待機會,他不甘心,他不 能就這麼回香港。邵逸夫也不會覺得後悔,像李小龍這樣的演員,邵氏旗下有 很多,多一個不多,少一個也不會產生多大影響。在外人眼裏,是李小龍的傲 慢態度讓他自己機會,也許在不久的 將來,李小龍就會後悔的。

塞翁失馬,焉知非福。當年,那個名叫衛鞅的年輕人小吏離開大梁時,魏 國上下沒有一個人把他放在心上,甚至不知道有這麼一個人的存在。30年後, 當商鞅率領秦軍奪回被魏國佔領了的河西之地時,人們才意識到,那個毫不起 眼的墨衣小吏,已然讓被天下各國譏諷嘲笑的秦國崛起於關中之地,拉開了百 年秦魏爭霸的序幕。香港影壇亦是如此,如果不是邵逸夫的“按規矩辦事”和 李小龍的“不識抬舉”,恐怕就不會有此後很長一段時間裏邵氏與嘉禾兩強爭 霸的格局出現。

美國人的偏見、邵氏的傲慢,使得一出精彩大戲即將上演。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