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曾在一所知名文理学院担任过一段时间的招生办公室负责人。

在震惊全美的大学招生丑闻被曝光之后,我身边知道我这段经历的朋友都希望能够从我的嘴里知道一些内幕的消息。

关于富人、名人、官员、贿赂、录取模式、体育特长、平权法案……

但是我发现这些朋友似乎尤其喜欢那些类似肥皂剧一般的情节,却鲜少会有人问到:

为什么在招生过程中会出现这样的问题?

是什么样的环境形成了这样的价值观念?

那么今天,我希望能够为大家介绍一下作为一名大学招生最真实感受。

01阶级优势真的很难抵消

没有任何一所大学会直接承认这一点,但是即使在平权法案之下,富人阶级仍旧拥有巨大优势。

比如“early decision”,就要比常规录取提前几个月的时间,大学很享受这种“提前决定”所带来的好处,因为早申请阶段的录取既能够有效保证学生具备较好的学术水平,又能保持非常高的入学率,然而早申请阶段却也使得常规录取阶段变得更加难以琢磨。

我个人是不喜欢“提前决定”的,我所交流过的大多数普通学生所表达出的态度也是不喜欢,毕竟原本可以有条不紊地做准备,现在却有种deadline提前的莫名紧迫感。

大多数有能力拿到早申Offer的申请人往往都配有私人辅导,这些学生他们大都来自富裕家庭,父母或是家族非富即贵,所以能负担得起暑假学习大学先修课、前往各地做课外活动、能巧妙包装个人履历等等一系列的费用。

他们在大学申请中原本就处于领先地位,更不用为未来的学费和生活费担心,而在申请材料上,他们似乎已经为精英大学严格的课程做好了全部准备。

一位前招生官的自述:美国精英大学里的招生“内幕”

02标化考试合格其实很重要

应该如何定义一位申请人的个人价值?

申请人与大学之间是否存在某种神奇的化学反应?

学生应该表达在大学里的理想吗?

招生官应该更重视自我激励、独立思考和创造力吗?

应该看重学生的社区服务吗?

从理论上讲,招生官会重视所有的因素。然而在在实际的审核筛选过程之中,考试成绩和班级排名都非常重要,不过如今大家似乎都表现得好像不那么在乎了。

需要明确的一件事情就是:无论多么高尚的精英大学,在这个以市场经济为驱动的社会中,有时候理想反而不得不处于次要地位。

如果同一所大学60%的申请人在其高中的排名都是前10%,那你最好也能够与这一标准相匹配。

我们都知道一个的家庭收入和教育水平其实是可以一定程度上影响孩子的SAT分数,而且我们根本就没有办法证明SAT 1440分的孩子就比1250分的更有价值、更优秀。

但是标化考试成绩是门槛,如果你达到了这个门槛,它自然可以不重要,但是如果没能达到,那么就意味着你可能连竞争的机会都没有。

正如那句流传很广泛的话:“分数高的学生不一定被录,但分数低的一定是会被拒的!”

一位前招生官的自述:美国精英大学里的招生“内幕”

03多数学校的录取都有性别差异

我曾任职的学校可以作为多数精英文科院校的代表,其录取池里合格的女性事实上远比男性多得多,但是学校为了在学生群体中实现相对的平衡以及文化的多元性,男女比例也尽量保持1:1,这就导致了一些合格的女性被拒之门外。

Applerouth曾对比美国部分大学的男女生录取率,对比发现理工类的院校,如:加州理工学院、麻省理工学院,女生的录取率较高;而在一些文理学院中,男生录取率则要远高于女生,例如:戴维森学院、贝茨学院。

另外,男性比女性更有优势还有另一个原因,那就是体育运动。

为什么精英文科学校一定要有强大的体育项目?

没人能给出一个说服所有人的答案。有人声称赢得比赛可以提高学生的士气,有人认为运动员毕业后能够获得更大的利润,未来将有可能给学校捐款……

然而最可笑的是,“运动录取”往往只偏袒白人男性,而那些拥有同样资历的女运动员仍需遵循传统,黑人族裔的运动员则完全是以校园多样性为由才会被录取。

这让人很愤怒,家庭富裕、父母受过高等教育、但学习不合格的白人男性,仅仅因为体育天赋就能进入精英学校……就好像大学只要录取了这些学生,他们就能为学校运动队做出贡献并创造收益似的。

一位前招生官的自述:美国精英大学里的招生“内幕”

04不要盲目相信大学排名榜单

美国高等教育的竞争非常激烈,已经开始具备市场化的特征了。

每所大学都会竭尽全力地从各个方面提升自身排名,但并不是所有努力的方向都是有益于学生的。

家长和学生都应该具备自己的判断,然后根据自身情况决定:

我的优势和兴趣是什么?

什么样的环境最适合我?

在大学里我最需要的是什么?

斯坦福大学社会学家Michell Stevens曾表示,USNews排名已经形成了一种颇为微妙的管理模式。

USNews既非联邦亦不是州政府,更不是任何的官方监管机构,也没有政府部门的背书。

然而就是这个没有任何官方保障的私人非公益性质团体,事实上已经成为这个国家高等教育的主要监管机构。

学校会依靠USNews来了解自身相对其他院校的地位跟差距,而家庭基本上也已将USNews排名作为高等教育市场的指南。

因此很多大学会为了排名会“不择手段”。

克莱蒙特麦肯纳学院曾被曝,谎报其录取学生的考试成绩、毕业率、新生保有率、师生比、录取率以及校友馈赠等一系列重要评估指标;

贝勒大学曾出资让已经被录取的学生重考SAT,然后把新考出来的高分成绩提交给USNews;

还有一些学校会在提交年度排名数据之后再将一些低分的学生录取,以避免他们的分数影响自己的排名。

奉劝大家,进入合适的大学比单纯进入排名高的学校重要得多,明确自己的兴趣所在、你最想花时间的地方、学校校风、自己专业领域的教授。

多花点时间确定你想从一所大学得到什么,并按照自己的想法一步一步走,比一味地关注排名更加可靠。

一位前招生官的自述:美国精英大学里的招生“内幕”

05一所大学不能定义你的未来

我的同事每次都会告诉来访的家长与学生,有许多被拒的申请人其实与被录的申请人一样,都是非常优秀的。

我至今都难以忘记一位母亲分享的故事,她大女儿由于被大学拒绝非常难过,难以开解,最后选择了自杀,这件事情对我的触动很大。

对于弱势群体来说,精英大学可能是他们为数不多的敲门砖。进入一所精英大学后,我们可以有自己的人脉网,其中可能会有医生、律师、拥有多个高级学位的人。

这正是平权法案想要做到的,使教育成为真正能够让底层群体向上流动的手段,教育应该是公平的,但目前的教育环境与这一理念之间可能还有一定距离。

我还是想说,大学的录取并不能反映你作为一个学生的价值,更不能反映你作为一个人的价值。

到了研究生阶段,你会发现有才华的人不一定踏进精英学院的,就像GUCCI的腰带或CHANEL的钱包并不会直接让你变得时尚一样,学校的品牌也代表不了你的能力。

一位前招生官的自述:美国精英大学里的招生“内幕”

06招生官是份费力不讨好的工作

招生官这份工作看上去很高尚,毕竟我们为未来的社会选择了人才。

但从与身边朋友们的交流中我发现,其实没有人真正了解这一过程——其中甚至包括招生官本人,我们的目标是评估每个学生的个人情况,这一工作内容听起来太过含糊。

一部分的招生工作人员需要面对数以万计的申请者,这就使得很容易在长时间连续的工作中迷失方向。

招生的“理想主义目标”与学校保持排名的“现实需求目标”相结合过程,就像是推石头的西西弗斯一样永不休止。

把不同高中的优势、学生的成就、智力与好奇心、领导素质、性格等联系起来,跨越不同地区和经济背景分析学生的考试成绩,是一名合格招生官需要具备的基本素养。

人们往往会将改变社会不平等的希望寄托于大学或招生官的身上,然而大多数真正公正的招生官的工作内容其实是在扩大贫富差距。

毕竟富裕阶级更加容易培养出优秀的学生,而优秀的学生本就应该优先进入好大学,因此招生官也就成了一项费力不讨好的工作。

一位前招生官的自述:美国精英大学里的招生“内幕”

以上就是一位前顶尖文理学院招生负责人关于美国大学招生的一些“内幕”的自述,希望能够让大家对于美国的大学招生制度有一个相对深入的了解。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