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軾,絕對是中國文化史上一個響噹噹的牛人。

來看看今天我們如何評價他:唐宋八大家之一,掀起古文運動高潮;同時又是宋詞四大家之一,與好隊友辛棄疾柳永李清照等等給我們留下了一首首膾炙人口的絕美宋詞;在書法史上,蘇黃米蔡這四位爺就可以代表數百年間的宋代書法藝術...

就算這些都不重要,作爲一個千百年前的頂級美da食chi家huo,在我們品嚐紅燒肉和梅菜扣肉時也理應深深懷念他…

這樣一位牛人,和道教的淵源也很深,甚至他的啓蒙老師就是一個道士。

啓蒙恩師張道士

蘇軾、蘇轍兩兄弟少年時在家鄉即今四川省眉縣天慶觀讀書,他們的啓蒙老師是道士張易簡。

張易簡道長致力當地幼童的啓蒙教育,所授弟子總數達幾百人,蘇軾是倍受張道長青睞的學生之一,另外一個被張道長喜歡的學生叫陳太初,後來也做了道士。爲此,蘇軾曾作文:“吾八歲入學,以道士張易簡爲師。童子幾百人,師獨稱吾與陳太初者”。

啓蒙老師的意義和價值就在於讓我們在人生道路上能夠有個初步的方向。因此對每個孩童來說第一任老師的影響和印象總是十分深刻,而一個道士老師能教會蘇軾的想必一定是貫穿其一生的積極卻不爭,無爲又自然的道家生活態度吧。

蘇軾文學作品中的道教

由於蘇軾自小受道教相關啓蒙教育,導致他一生都對道教情有獨鍾,常穿道袍,遊訪道士。

在他的文學作品中,《放鶴亭記》裏對道士張天驥大加讚賞,而《後赤壁賦》又以道人入夢結尾。在他被貶時,仍給許多道觀、道堂撰文,於是有了《衆妙堂記》、《觀妙堂記》、《莊子祠堂記》等等美文。在《衆妙堂記》文中他講述了夢中見到自己的小學老師張易簡道長並深受教誨之事。

上善若水鑄就蘇軾包容開放心態

上善若水,是《道德真經》中一個重要觀點,水的包容不爭甘於居下都是人類美德的一種表現,蘇軾一生也同樣如此。

如他指出儒釋道各家的關係實際上是“相反而相爲用”,即不謀而合,殊途同歸。在爲其弟蘇轍所著《老子解》作跋時,他也指出:“使漢初有此書,則孔老爲一:使晉宋間有此書,則佛老不爲二。”(《仇池筆記·捲上》)。

今天,當我們再談蘇軾或者更多的歷史名人時,可能只記住他們在某方面的創舉和建樹,甚至是才子佳人的風花雪月,而最容易忽略的,就是背後塑造其人格的精神力量。

作爲中華文明的主體之一,道家思想和道教文化千百年來一直給與着國人無數潛移默化的影響,這種影響可以說深入至骨髓中,無法割捨。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