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答:现在似乎谁一走就说是大师时代结束,其实不是。答:这就要说,现在走在一线的这些相声演员,缺乏这种比较大的责任担当。

“大师不会轻易出”——相声时代访谈录摘抄

按:这是相声最好的时代,也是相声最坏的时代。

半年时间以来,我对近30位老中青相声演员进行了面对面的采访。这些人中有当年万众瞩目的相声前辈,有当前声名远播的相声新人,在每个人短则两小时长则大半天时间的访谈过程中,他们或者解答出我多年以来对于相声行业的一些疑惑,或者促使我对相声展开更深入的思考。对于同一个问题,不同的人给出的答案是不同的,有的相对接近,有的则截然相反。没有统一答案,也许是最好的答案。

在这几十万字的内容正式发表之前,我会不定期在这里贴出一些具有代表性的访谈片段。为保持神秘感,这里会将受访者的名字隐去。你正好可以从字里行间猜一下,说话的这位相声演员是谁。

今天是第二篇。

问:您怎么看现在的相声小剧场?

答:虚火。虚火的主要原因是你没作品,我在这儿看是这几个段子,在那儿看也是这几个段子,这个是《打灯谜》,那个是《报菜名》,又是《夸住宅》,干嘛呢?没有自己的作品啊。

问:您现在也收了一些徒弟,在这些年轻人身上,能不能看出来相声将来到底应该怎么走?

答:相声怎么走,要分这么几个阶段。分开来说,首先说不在体制内的,没有生活保障,他必须得挣钱吃饭,这个时候你让他具备太多的社会责任感是不可能的,他要生活,他就需要让更多人认识他。当你基本满足温饱的时候,你就应该有所担当,你就不该再说那些不该说的东西了。当你有了社会影响,这时候你已经是榜样,你就要爱护这个行业。

问:就是不同阶段有不同的任务,不同的责任。

答:对,曲艺要从不同层次上繁荣发展。我觉得相声的娱乐性要建立在文学性的基础上,小孩儿抓挠儿也能把大人逗乐,但那不是艺术。很多人走着走着就走偏了,所以总应该有领军人物把握这个方向。相声注重文学性是从张寿臣先生开始,刘宝瑞的很多作品最早都是从他那里来的。听刘宝瑞的很多作品,都是既讲文学性,又有趣味性,还有一定的讽刺性。

问:去年十月央视的相声小品大赛上,姜昆老师点评年轻相声演员们时说,他们自娱自乐的内容居多,对现实生活的关注太少,您认为是这样吗?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限制比较多吗?

答:也不是管得太厉害,任何国家都管。还是我们的演员知识储藏量和文学修养不够,没有驾驭优秀作品的能力。

问:那您怎么看相声的传统和创新?

答:社会在进步,观众的综合素质在提高,但目前相声队伍的素质没有提高。我对我的徒弟说,相声一定要出新,要跟着时代走,你不关心时代,时代就不要你。任何一个老艺术家,马三立,他也不是靠传统相声起家,他说传统相声,但他真正大火还是《十点钟开始》、《买猴》、《似曾相识的人》、《开会迷》。侯宝林也是靠《夜行记》。不过创新永远是由继承最好的人来完成。很多年轻人说我这是创新,旧的你都没学会,你怎么能说你是创新呢?你那是左道旁门。

问:不是真创新。

答:不是。真正的创新是脱胎换骨从旧的基础上发展而来,旧的一点儿没有,那算什么呀?过去梅兰芳先生说戏曲改革要“移步不变形”,相声要创新,但不能让人一看不是相声了。就像有二人转演员也表演相声,你那不是相声。

问:那谁来创新呢?轮到一些人创新,但这些人又比较守旧怎么办?

答:这就要说,现在走在一线的这些相声演员,缺乏这种比较大的责任担当。真正的创新应该由他们来完成。

问:他们已经吃透了传统。

答:对,有一部分人吃透了传统但不愿意改进。天津现在的相声大多是这样,就认为传统的很好干嘛要创新,稍微变样儿就不对,那不行。你看天津过去那些老先生有几个不创新的?你看马三立先生、常宝霆先生、苏文茂先生,谁不创新?我们这个时代生活太好了,人就变得懒惰。有人说这个东西难啊,记住,创新就是难,不难不可能。有相声作者说过,我给你们好不容易写成一段相声,你们非要按《反正话》那么演,那样倒是最省事,他们就没琢磨作者为什么要那么写。为什么很多作者不愿意写了?就是因为这个。

问:失望。

答:很失望。

问:那将来的相声会是什么样子呢?您悲观还是乐观?

答:我是乐观的。将来我们的相声演员一定要学者化,多读书,多学知识。过去演员爱说相声演员的肚儿是杂货铺,现在有几个杂货铺?要什么,对不起我没有。没有你得学啊。过去相声演员总说自己这是记问之学,其实这很不容易做到啊。

问:记问之学你要随时记,随时问。

答:对呀,必须要做个有心人。很多演员不爱问,我凭什么问你,我多栽面儿。你栽什么面儿,你不问到时候出错儿不是更大的栽面儿吗?

问:您觉得相声圈儿里像您这样想的人多吗?

答:但愿多。就是要时刻保持一种谦虚的态度,不断地向所有人学习。现在我们周围每个人都是一本书,哪怕是一个老太太她可能没有太多文化,但说出一句话来你一琢磨,这句话说得怎么这么简练啊。

问:您觉得以后还会出相声大师吗?

答:肯定会出。但是大师不会轻易出,不是谁“风大”谁就是大师,要看实践当中谁能够把握艺术的精髓,能够保持好的心态,能够坚持走到底。

问:现在很多人开始怀疑这件事。

答:可以怀疑。因为大师在世的时候,当时人们也不认为大师就是大师,是非都是后人评说,毕加索活着的时候也不是大师啊。我个人认为马季就是大师,可很多人没这么评论过,但他确实是新时代的大师——300多篇新作品啊。八宝山的工作人员说,建国之后八宝山就俩人惊动整个长安街,一个是周总理,一个就是马季。马季送殡那天,整个地铁拥堵,一直惊动了当时的北京市长王岐山。那天我在现场,人山人海。群众没人组织,都是自发而来。相声演员受到这种待遇,超过他的没有。

问:马季先生离开,真的可以说是一个大师时代结束了。

答:现在似乎谁一走就说是大师时代结束,其实不是。现在一些年轻人上台说俩小段儿火了就以为自己是大师,下来就开始端着,吃饭就开始不吃这个不吃那个,这都是不往人道儿上走。

——未完待续——

相关阅读:当年最火的相声演员——相声时代访谈录摘抄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