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答:現在似乎誰一走就說是大師時代結束,其實不是。答:這就要說,現在走在一線的這些相聲演員,缺乏這種比較大的責任擔當。

“大師不會輕易出”——相聲時代訪談錄摘抄

按:這是相聲最好的時代,也是相聲最壞的時代。

半年時間以來,我對近30位老中青相聲演員進行了面對面的採訪。這些人中有當年萬衆矚目的相聲前輩,有當前聲名遠播的相聲新人,在每個人短則兩小時長則大半天時間的訪談過程中,他們或者解答出我多年以來對於相聲行業的一些疑惑,或者促使我對相聲展開更深入的思考。對於同一個問題,不同的人給出的答案是不同的,有的相對接近,有的則截然相反。沒有統一答案,也許是最好的答案。

在這幾十萬字的內容正式發表之前,我會不定期在這裏貼出一些具有代表性的訪談片段。爲保持神祕感,這裏會將受訪者的名字隱去。你正好可以從字裏行間猜一下,說話的這位相聲演員是誰。

今天是第二篇。

問:您怎麼看現在的相聲小劇場?

答:虛火。虛火的主要原因是你沒作品,我在這兒看是這幾個段子,在那兒看也是這幾個段子,這個是《打燈謎》,那個是《報菜名》,又是《誇住宅》,幹嘛呢?沒有自己的作品啊。

問:您現在也收了一些徒弟,在這些年輕人身上,能不能看出來相聲將來到底應該怎麼走?

答:相聲怎麼走,要分這麼幾個階段。分開來說,首先說不在體制內的,沒有生活保障,他必須得掙錢喫飯,這個時候你讓他具備太多的社會責任感是不可能的,他要生活,他就需要讓更多人認識他。當你基本滿足溫飽的時候,你就應該有所擔當,你就不該再說那些不該說的東西了。當你有了社會影響,這時候你已經是榜樣,你就要愛護這個行業。

問:就是不同階段有不同的任務,不同的責任。

答:對,曲藝要從不同層次上繁榮發展。我覺得相聲的娛樂性要建立在文學性的基礎上,小孩兒抓撓兒也能把大人逗樂,但那不是藝術。很多人走着走着就走偏了,所以總應該有領軍人物把握這個方向。相聲注重文學性是從張壽臣先生開始,劉寶瑞的很多作品最早都是從他那裏來的。聽劉寶瑞的很多作品,都是既講文學性,又有趣味性,還有一定的諷刺性。

問:去年十月央視的相聲小品大賽上,姜昆老師點評年輕相聲演員們時說,他們自娛自樂的內容居多,對現實生活的關注太少,您認爲是這樣嗎?爲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是因爲限制比較多嗎?

答:也不是管得太厲害,任何國家都管。還是我們的演員知識儲藏量和文學修養不夠,沒有駕馭優秀作品的能力。

問:那您怎麼看相聲的傳統和創新?

答:社會在進步,觀衆的綜合素質在提高,但目前相聲隊伍的素質沒有提高。我對我的徒弟說,相聲一定要出新,要跟着時代走,你不關心時代,時代就不要你。任何一個老藝術家,馬三立,他也不是靠傳統相聲起家,他說傳統相聲,但他真正大火還是《十點鐘開始》、《買猴》、《似曾相識的人》、《開會迷》。侯寶林也是靠《夜行記》。不過創新永遠是由繼承最好的人來完成。很多年輕人說我這是創新,舊的你都沒學會,你怎麼能說你是創新呢?你那是左道旁門。

問:不是真創新。

答:不是。真正的創新是脫胎換骨從舊的基礎上發展而來,舊的一點兒沒有,那算什麼呀?過去梅蘭芳先生說戲曲改革要“移步不變形”,相聲要創新,但不能讓人一看不是相聲了。就像有二人轉演員也表演相聲,你那不是相聲。

問:那誰來創新呢?輪到一些人創新,但這些人又比較守舊怎麼辦?

答:這就要說,現在走在一線的這些相聲演員,缺乏這種比較大的責任擔當。真正的創新應該由他們來完成。

問:他們已經喫透了傳統。

答:對,有一部分人喫透了傳統但不願意改進。天津現在的相聲大多是這樣,就認爲傳統的很好乾嘛要創新,稍微變樣兒就不對,那不行。你看天津過去那些老先生有幾個不創新的?你看馬三立先生、常寶霆先生、蘇文茂先生,誰不創新?我們這個時代生活太好了,人就變得懶惰。有人說這個東西難啊,記住,創新就是難,不難不可能。有相聲作者說過,我給你們好不容易寫成一段相聲,你們非要按《反正話》那麼演,那樣倒是最省事,他們就沒琢磨作者爲什麼要那麼寫。爲什麼很多作者不願意寫了?就是因爲這個。

問:失望。

答:很失望。

問:那將來的相聲會是什麼樣子呢?您悲觀還是樂觀?

答:我是樂觀的。將來我們的相聲演員一定要學者化,多讀書,多學知識。過去演員愛說相聲演員的肚兒是雜貨鋪,現在有幾個雜貨鋪?要什麼,對不起我沒有。沒有你得學啊。過去相聲演員總說自己這是記問之學,其實這很不容易做到啊。

問:記問之學你要隨時記,隨時問。

答:對呀,必須要做個有心人。很多演員不愛問,我憑什麼問你,我多栽面兒。你栽什麼面兒,你不問到時候出錯兒不是更大的栽面兒嗎?

問:您覺得相聲圈兒裏像您這樣想的人多嗎?

答:但願多。就是要時刻保持一種謙虛的態度,不斷地向所有人學習。現在我們周圍每個人都是一本書,哪怕是一個老太太她可能沒有太多文化,但說出一句話來你一琢磨,這句話說得怎麼這麼簡練啊。

問:您覺得以後還會出相聲大師嗎?

答:肯定會出。但是大師不會輕易出,不是誰“風大”誰就是大師,要看實踐當中誰能夠把握藝術的精髓,能夠保持好的心態,能夠堅持走到底。

問:現在很多人開始懷疑這件事。

答:可以懷疑。因爲大師在世的時候,當時人們也不認爲大師就是大師,是非都是後人評說,畢加索活着的時候也不是大師啊。我個人認爲馬季就是大師,可很多人沒這麼評論過,但他確實是新時代的大師——300多篇新作品啊。八寶山的工作人員說,建國之後八寶山就倆人驚動整個長安街,一個是周總理,一個就是馬季。馬季送殯那天,整個地鐵擁堵,一直驚動了當時的北京市長王岐山。那天我在現場,人山人海。羣衆沒人組織,都是自發而來。相聲演員受到這種待遇,超過他的沒有。

問:馬季先生離開,真的可以說是一個大師時代結束了。

答:現在似乎誰一走就說是大師時代結束,其實不是。現在一些年輕人上臺說倆小段兒火了就以爲自己是大師,下來就開始端着,喫飯就開始不喫這個不喫那個,這都是不往人道兒上走。

——未完待續——

相關閱讀:當年最火的相聲演員——相聲時代訪談錄摘抄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