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202年,刘邦建立汉王朝,开启了我国封建社会的第一个盛世,形成大一统的中央帝国,对我国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乃至民族性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汉代玉器在春秋战国时期治玉工艺和艺术特色的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的风格,拓展了玉器使用的领域,成为难以超越的一个高峰。在汉代玉器发展史上,西汉楚国也做出了自己的贡献,成为重要的推动力量。考古发掘证实,西汉楚国的都城就在现徐州市的中心城区,在市区周围已发现了八处18座楚王、王后墓。这些楚王、王后墓葬不仅规模宏大,而且陪葬品极为丰富。其中西汉早期的狮子山楚王墓、北洞山楚王墓,西汉中期的东洞山楚王后墓出土玉器较具代表性。

此外,在徐州市区周围还发现、发掘了一批重要的列侯、刘氏宗族墓及官宦墓葬,如宛胊侯刘埶墓、韩山刘女宰墓等。这些墓葬规模虽不及楚王墓葬宏大,陪葬品数量也较之为少,但有相当数量的墓葬未经盗扰,器物关系较为清楚,且墓葬年代涵盖西汉各期,对汉代葬俗的研究有较大价值。

镶玉漆棺 狮子山楚王墓出土

长280厘米 宽110厘米 高108厘米 玉片共计2095片

西汉早期是以玉衣为核心的敛葬玉器系统的初创时期,楚国在这一时期使用玉衣最多,是推动葬玉发展的重要因素。狮子山、北洞山楚王墓均出土镶玉漆棺构件。狮子山楚王所用镶玉漆棺基本修复,用新疆玛纳斯河流域的碧玉制作。由棺体,棺盖两部分组成,表面以菱形、长方形、三角形及较大的玉板镶贴。棺盖长方形玉片上的圆孔嵌饰的金泡钉,棺侧璧图案玉版间的小孔嵌饰大金钉,所用玉璧也以镶绿松石玉铆钉等镶嵌在棺板上,设计华丽,匠心独运,是目前形体最大,最为华丽的西汉镶玉漆棺。

金缕玉衣 狮子山楚王墓出土

狮子山楚王墓曾被盗掘,金缕玉衣也未能幸免,盗墓者将穿缀玉片的大部分金丝抽走,玉片则丢弃于盗洞中。玉片最大的不足9平方厘米,最小的不足1平方厘米,玉质温润,加工精良。修复后,玉衣长175厘米、宽68厘米,由头罩、前胸、后背、袖筒、裤管、手套足套等部分组成,用1500余克金丝连缀起4248块大小不等的玉片,是目前已知年代最早、玉质最好、玉片数量最多、工艺最精的一件玉衣。

北洞山楚王墓出土玉衣片编缀方式

北洞山汉墓出土的鳞甲式玉衣片最为特别,仿照铁质甲衣制作,有学者复原了三种玉片的穿缀方式,但无论使用何种方式穿缀,玉片之间都存在相互叠压、重合,所用玉料远远大于使用长方形玉片的玉衣,靡费甚巨。

刘和玉衣出土现场

火山刘和墓的银缕玉衣未经扰乱,除银缕朽坏,玉衣各部分结构清晰,是目前经科学发掘,时代最早的银缕玉衣。

子房山一号玉面罩

楚国也是西汉时期使用玉面罩最为集中的地区,刘氏宗族中有刘泾、刘犯以玉面罩敛葬,子房山、铁刹山、小长山、后楼山、苏山头、奎山等汉墓中也有出土。

以玉衣为核心的殓葬玉器是当时迷信灵魂不死、升天成仙思想的反映,是宫室贵胄奢靡厚葬的表现,物料、人工耗费之巨难以想象,而在艺术性上,以楚王为代表的贵族群体生前使用的玉器则更值得称道。无论礼仪、装饰还是生活用玉,玉质之精美、工艺之精良、设计之精妙都体现出汉代玉作的最高水平。西汉楚国玉器所用玉料以透闪石玉为主,新疆和田、甘肃马鬃山等地都是玉料的重要来源,特别是楚王(后)墓所出土玉器玉质温润、结构紧密,深埋地下2000余年,仍然光洁如新。楚国玉器造型丰满张扬灵动,线条流畅遒劲有力,充分反映了大汉王朝豪放、大气的时代精神。

鎏金铜架玉枕 后楼山一号汉墓出土

长37.1厘米 宽16厘米 高11.4厘米

后楼山一号墓出土的鎏金铜架玉枕则是多种工艺结合的完美之作,由枕身和枕架两部分组成。枕架青铜鎏金,由四只龙形器足和底座拼合而成。尤为精妙的是,枕外侧面中部由方形铜框,4块小玉片和2个较小的青铜铺首衔环组成一门,象征着死者灵魂出入的通道,反应了当时的灵魂不灭、追求长生的观念。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