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浙江,許多創業者有一個共同的體會:地方政府對創業創新最大的支持,不是給錢給地,恰恰是長期以來堅持以市場化改革爲導向的制度供給,爲創業創新營造良好發展環境。火熱的“雙創”,令浙江迎來了世界的目光:這裏傳承了敢爲人先、勇立潮頭的創業創新精神,這裏孕育了阿里巴巴等享譽世界的知名公司,這裏打造了引領產業發展的特色小鎮,這裏集聚了國內外心懷夢想的創客,這裏落地了衆多的改革試點,這裏串起了驅動發展的創新走廊。

浙江在線6月13日訊(浙江在線記者 劉樂平)萬物繁茂,夏日意濃。

6月13日,杭州餘杭。一場創客的“大派對”——2019年全國大衆創業萬衆創新活動周正式拉開帷幕。

火熱的“雙創”,令浙江迎來了世界的目光:這裏傳承了敢爲人先、勇立潮頭的創業創新精神,這裏孕育了阿里巴巴等享譽世界的知名公司,這裏打造了引領產業發展的特色小鎮,這裏集聚了國內外心懷夢想的創客,這裏落地了衆多的改革試點,這裏串起了驅動發展的創新走廊……

人們不禁要問:浙江創業創新的活力之源究竟在哪裏?窺一斑而知全豹。曾有人到訪浙江諸多特色小鎮之後發問:特色小鎮的創新生態爲什麼如此生機勃勃?答案裏有三個關鍵詞:陽光、沃土、藍天。這,也是浙江打造“雙創”升級版的奧義所在。

陽光

包容萬物 自由生長

創業成功有什麼訣竅?3個月前,方毅帶領“個推”(浙江每日互動網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登上了A股創業板。這之後,問他這個問題的人更多了。

2005年,還是浙大計算機專業研究生的方毅選擇了創業,他在杭州古蕩灣南苑租了一間房,並在牆上鄭重地貼上“與硅谷賽跑”的宣言。從手機通訊錄備份充電器“備備”,到國內首個即時聊天軟件“個信”,再到專業的數據智能服務商“個推”,創業14年,方毅從未離開杭州。

不同的場合,面對不同的羣體,方毅的答案或許有所不同,但他走到哪裏都不忘點讚的,是杭州的創業環境和氛圍:“只有失敗的項目,沒有失敗的創業者。慶幸自己的創業之路從杭州起步,這裏的陽光雨露給了創業者寶貴的自由成長空間。”

讓許多創業者念念不忘的杭州大學生創業聯盟,成立已經10年了。在這裏,只要有想法,都能得到熱情的鼓勵。包括方毅在內,當年的毛頭小子中,有3個人的公司已經上市,還誕生了一大批獨角獸、準獨角獸企業。

十年,創業的風口換了一波又一波,杭州離創業者心目中天堂的模樣也越來越近。今天在杭州創業,更深切的體會可能是這裏無微不至、無處不在的創業生態——平臺鏈、產業鏈、創新鏈、資金鍊、人才鏈深度融合,吸引着海內外“雙創”者來此自由生長。

不只杭州。過去一年,有49萬人用雙腳將票投給了浙江,來到這片創業創富的沃土安身立命,追逐夢想。不久前,在各省陸續公佈的2018年度人口抽樣公報中,浙江常住人口的增長量再度位居全國第二。同時這也是浙江連續兩年人口淨流入居全國第二。

吸引他們的,正是這片灑滿陽光的土地——一個創新要素自由流動、創業者自由成長的空間。

正如那些成功的創業者所言:許多好的創業項目、創新成果不是圈養出來的,更不是評審出來的,而是沐浴在陽光下茁壯成長起來的。創業者要到市場中磨礪,而不是放在溫室裏來培育。

“前不久我們又從知名高校引進了碩博士人才,整個研發團隊的知識結構更完整了。”猛將到來如虎添翼,杭州纖納光電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姚冀衆幹勁十足。從成立之初的兩三人,到目前40多人的小團隊,碩博士佔研發總人數的59%,“纖納”迎來了快速發展。

這裏離市場最近。今天的浙江,像“纖納”這樣高起點的創業創新團隊紛至沓來,分佈在杭州、寧波、嘉興多地,尤其是在杭州市高新區(濱江)、城西科創大走廊、G60科創大走廊浙江段等創新活力最強的區塊。

從前幾年的“到浙江打工”,到如今更多的是“到浙江創業”,一支以創新爲主要特徵的企業家隊伍正在形成,他們就是浙江的創新活力細胞。

沃土

市場導向 制度供給

不久前,浙江聖達生物研究院的工作人員發現,其項目環境影響登記表順利通過了“區域環評+環境標準”審批備案。從業主資料提供到完成備案,該流程只用了半個月時間,而在實施審批改革前,至少要花費45個工作日。

在浙江,許多創業者有一個共同的體會:地方政府對創業創新最大的支持,不是給錢給地,恰恰是長期以來堅持以市場化改革爲導向的制度供給,爲創業創新營造良好發展環境。

“最多跑一次”改革是一張金名片。近年來,浙江以此爲突破口,撬動各領域全面改革,努力在提供最優制度供給上勝人一籌,在營造最佳發展環境上先人一拍,在最大程度釋放改革紅利上快人一步。“商事登記一網通”、一般企業投資項目最多100天……各地通過改革不斷降低企業制度性成本。

最近,我省又推出投資項目審批惠企改革大招——全面推行區域評估。選址意見書、節能審查意見、洪水影響評價、壓覆礦產資源批覆……投資項目審批涉及的這些評估事項,以後將由政府統一辦理,企業不用再操心。

“企業和政府各安其位、各司其職。對政府來說,重在用政府層面的制度創新、政策創新和工作創新去推動市場和企業層面的科技創新、管理創新和商業模式創新。”省發改委有關負責人說。

打造創業創新生態,浙江政策先行。早在2013年5月,我省就出臺全面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加快建設創新型省份的決定,明確提出進一步形成有利於創業創新的體制機制。

此後幾年,我省密集頒佈各項促進“雙創”的政策,推動人才和產業集聚。與此同時,通過優化制度供給與服務方式,讓產業鏈、資金鍊、創新鏈、服務鏈無縫對接,讓創業創新門檻更低、成本更小、環境更優。

市場有效,政府有爲。我省還通過購買公共服務,推動高等學校、科研院所、行業龍頭企業等優質科技資源向小微企業開放共享。比如,浙江創造性地以推行“創新服務券”等購買公共服務方式,實施公衆創業創新服務行動,推動科研儀器設備向社會全面開放共享。

據省科技廳提供的數據顯示,截至今年5月底,浙江全省“創新券”累計發放26.37億元,使用16.81億元,兌付13.15億元,共有2993家載體爲23364家企業提供各類科技服務96783次。

藍天

科技創新 澎湃動力

結構生物學領域的重要領軍人物施一公、生長調控領域的開拓者之一許田、納米光子學研究權威學者仇旻、世界知名有機合成化學家鄧力……這些學術“大牛”有一個共同的頭銜:西湖大學教授。

作爲一所民辦高水平研究型大學,過去幾年裏,最重要的工作之一就是全球招聘一流的人才。截至目前,西湖大學正式簽約的獨立實驗室負責人、博士生導師已有近百人。

就像斯坦福之於硅谷,哈佛、麻省理工之於波士頓,新生的西湖大學,必然是杭州這座創新之城的一大助力。創業創新,高水平的大學就是藍天蒼穹。

關心浙江經濟的人士發現,最近幾年,在高水平大學、科研機構的支撐下,浙江在科技創新領域密集推出一系列舉措,堪稱大手筆!

不久前,由浙江大學牽頭建設的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超重力離心模擬與實驗裝置項目可行性研究報告獲國家發改委批覆,並有望於2019年底開工建設。項目首席科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陳雲敏表示,裝置的建成將爲理論研究革新、深部資源開發等帶來極大利好。

正在全速運轉的浙江經濟“最強大腦”——之江實驗室,一年多來,已形成了一支100餘人的青年科研隊伍。實驗室負責人朱世強曾表示, “從歷史的眼光來看,其建立的意義和價值絕不亞於再造一所高水平大學。”

超常規的大動作,彰顯的是浙江補齊科技創新這個“第一短板”的決心。

把抓科技創新作爲必須補齊的第一短板,把科技成果轉化作爲第一工程。補“第一短板”須用好人才這個“第一動力”。給科研工作者鬆綁,爲高校科技成果轉化解除桎梏,這是科研人員的心聲,也是經濟轉型的呼聲。

“一旦產業化,未來膠質瘤只需要打一針,就能徹底治療,費用將是現在的幾十分之一。”對自己的成果——“溶瘤痘苗病毒改造技術”的產業化前景,浙江理工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李恭楚博士信心十足。作爲浙江理工大學的首個作價入股案例,這一科研成果以專有技術作價1000多萬元與廣州一家企業合作,並通過公司化來推進成果產業化。

促進科技成果轉化,讓人才創造的知識有合理的價值回報。爲了實現這樣的目標,近年來我省出臺了包括《浙江省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條例》、關於實行以增加知識價值爲導向分配政策的實施意見等系列政策舉措。

眼下,充滿活力的“雙創”對浙江經濟的貢獻正不斷加大。今年一季度,浙江規上工業中,高技術、高新技術、裝備製造業、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加值分別同比增長10.4%、9.2%、10.4%和9.4%。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