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公益界曾有過一場大爭論。

南都公益基金會徐永光出了一本書《公益向右,商業向左》,認爲公益應向商業靠攏,但不必以道德敦促普通企業行善,而應以市場化思維,推動發展專門的“社會企業”(即以解決社會問題、增進公衆福利爲目的的企業)。這一觀點激怒了教授康曉光,他撰文怒稱這是“永光謬論”,認爲徐永光完全否認了人具有“利他”美德。兩人交鋒激烈,引得公益圈人士紛紛站隊。

利他的公益,於企業而言,就是“社會責任”。在國際上,對企業社會責任最爲通行的認知,是企業應對所有“利益相關者”負責,小到僱員、債權人與消費者,大到社區、環境與社會,但凡有利益關係,都應被囊括其中,單獨割裂出任何一部分,都不利於社會的良性發展。

企業秉持的社會責任,也分高低大小。學者阿奇·卡羅爾認爲,企業的社會責任是個金字塔結構。從下到上,依次是經濟責任、法律責任、倫理責任,最頂端的是無法被強制界定的“願盡責任(Discretionaryresponsibilities)”。

衡量一家企業承擔社會責任的格局,最高層次的標準就是這個看似模糊的金字塔頂,看企業是否在“願盡責任”這一層面做出更爲創新、也更具廣度和深度的實踐。

從區域共建到改善民生服務

騰訊就是這樣一個鮮明的研究範本。身處信息時代的浪潮中心,科技公司的優勢在於,有能力憑藉平臺與技術,爲社會提供更精細、高效的公共服務。騰訊平臺觸達數億用戶,擁有堪稱國民級的產品與服務,並以全新的技術賦能方式,深刻地捲入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也因此連續兩年衝入全球品牌價值排行榜前十位,是不折不扣的“國民品牌”。

“國民品牌”具有社會性、前沿性、代表性三個特徵,尤其需要具備與其相稱的社會責任擔當。9月5日,在第十二屆泛珠三角區域合作與發展論壇上,泛珠“9+2”省(區)聯合騰訊共同發起“數字泛珠行動“。騰訊將提供有效的數字接口、豐富的數字工具箱,與泛珠地區的政府、企業共建數字生態。

在數字中國的圖景之下,正如馬化騰所說,“科技灣區、數字泛珠和數字中國將成爲三個同心圓,在數字變革中,需要推動“三圓協同,一體發展”。”騰訊強大的產品技術能力,以及低調合作的“數字化助手”定位,也許是它能與政府部門緊密合作,成爲“數字泛珠”等區域共建者的原因。

類似合作並非首例。在民生政務、生產服務和生態環保等諸多領域,騰訊與各地政府的合作都具體而深入。

在廣東,騰訊與三大運營商2017年合資成立“數字廣東”公司,協助廣東省建設數字政府,半年內打通多個政務數據系統,上線“粵省事”小程序,目前集成民生政務服務事項260多項,廣東居民不論是繳納社保、辦理出入境還是申請殘疾人辦證,都能在手機上通過微信在線完成,讓數據多跑路,百姓少跑腿。

在雲南,騰訊與省政府合作建設“一部手機遊雲南”,36個省級部門共同推進,用數字化全面升級“喫住行遊購”等服務,把遊客需求、商家服務與政府監管通過一個手機APP有效連接起來,實現需求可分析、服務可評價、監管可落實。

相比在各個細分領域的實踐,參與共建粵港澳大灣區,則是騰訊一次系統化,也更具挑戰性的企業社會責任實踐。

2017年兩會,馬化騰建言打造粵港澳世界級科技灣區,當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也寫入了關於粵港澳大灣區的相關內容。2018年兩會,馬化騰再次建言,希望促進大灣區決策共商與產業共建,加快網絡改造升級,推動互聯網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打造數字生態共同體。

大灣區,以泛珠三角合作爲重要基礎,包括珠江9城及港澳兩個特別行政區,土地面積約佔全國的0.6%,常住人口占4.9%,經濟總量則佔12.4%,擁有優越的地理位置、完善的基礎設施建設、發達而密集的科研製造力量。

大灣區有歷史機遇需要把握,也有痛點需要解決。各城市間存在的資源錯配、以及制度和體系差異,需藉由協同發展獲得共贏,促進各類要素自由流動;而人才池與資金池的缺口,同樣亟待完善的產學研體系作爲補充。這正是作爲科技企業的騰訊,以共建者的身份,憑藉深圳式的“創新基因”,捐獻“智慧”,支持大灣區與泛珠建設的絕佳時刻。

按馬化騰的說法,“發展離不開粵港澳大灣區”,“一直思考如何回報我們的家園。”從2015年推動互聯網+開始,騰訊與全國大多數省份合作構建“互聯網+智慧城市”生態圈,時至今日已稱得上“厚積薄發”,實踐經驗賦予了它參與共建大灣區豐富的經驗與靈感。

在推動大灣區發展的一年間,騰訊發揮自身專長,先亮出了“三板斧”:

第一步,搭建平臺。9月5日,第十二屆泛珠三角區域合作與發展論壇在廣州召開,騰訊作爲具體承辦方之一,邀請各界嘉賓就大灣區的科技、文化和人才課題對話建言,繼去年承辦首屆粵港澳大灣區論壇之後,騰訊再一次起到了鏈接政產學研的橋樑作用。爲三地青年溝通交流、學習成長搭建的“騰訊青年營”也已經舉辦了兩屆。

第二步,集合智慧。8月22日,騰訊衆創空間落戶香港,扶持孵化本土創業者。此前,騰訊還啓動了“騰訊粵港澳灣區青年計劃”,參與共建HONGKONGX科技創業平臺,以圖集合海內外產學研的智慧,發揮大灣區的最大效能。

第三步,善用技術。以數字化和智能化,助力粵港澳發展。《粵港澳大灣區跨境支付綠皮書》顯示,2018年上半年,微信支付在港澳地區的支付筆數比去年同期增長了7倍。如今在香港,除麥當勞、迪士尼,就連打車也普及了微信支付,澳門的士則已實現了小程序叫車。騰訊還開設“粵港澳大灣區金融科技創新實驗室”,希望連接各地,推動大灣區的金融創新發展。

馬化騰說:“期待未來大灣區達到‘四通’:道路通,尤其是車輛也要通;人才通,軟件硬件人才在灣區裏面自由流動;產業通,政府企業合作推動大灣區產業互通;人心通,讓粵港澳年輕人互相熟悉、加深交流。”

下場助推傳統行業轉型升級

當前,產業結構變革深刻地影響着我國社會經濟的發展,而數字技術正是推動這一變革的重要力量。

在工業領域,實現“智能製造”,工業互聯網是基礎,它是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的新載體,騰訊在技術和理念方面具有先天優勢。

依託騰訊雲,騰訊聯合合作伙伴,打造工業互聯網平臺,已經在汽車、機械、醫藥、風電核電等領域廣泛應用,連接了數萬套工業設備,數百個工業軟件,爲企業提供全方位的工業互聯網服務,助力數字化轉型。

湖南省製造業龍頭企業三一重工就是受益者,三一重工把分佈全球的30萬臺設備接入接入平臺,實時採集近萬種運行參數,遠程管理龐大設備羣的運行狀況,不僅實現了故障維修2小時內到現場、24小時內完成,還大大減輕了備件的庫存壓力,開始從工業製造業向綜合服務業轉型。

在醫療領域,2017年,騰訊發佈了首款醫療領域的AI產品——騰訊覓影,將圖像識別、深度學習與醫學跨界融合,能快速判斷醫療影像中的病竈信息,支持多項癌症的早期篩查。目前,覓影已與國內100多家頂級三甲醫院合作,輔助醫生判斷食管癌、腸癌、宮頸癌、乳腺癌、肺結節等多種疾病,已經讀取了超過1億張醫學影像,早篩準確率達到90%以上。在這一基礎上,2018年,騰訊進一步發佈首個AI醫學輔助診療開放平臺,並與多家醫院建立聯合實驗室,助力全國近百家三甲醫院實現互聯網醫療的智能化升級。

在零售行業,騰訊開放微信支付、雲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等工具箱,推動“智慧零售”普及。在與永輝超市合作的”超級物種“線下店中,每個商品標籤都配備了二維碼,通過“永輝生活”小程序掃碼後,可直接用微信進行支付,即買即走。“永輝生活”小程序上線三個月即覆蓋216家門店,用戶數字化率從30%提升到87%,極大降低了永輝數據沉澱成本。

從助力工業轉型到智慧醫療、智慧零售,在交通、教育、文化、旅遊等關係到社會民生的各個領域,騰訊以“數字化助手”的方式,助力行業轉型升級,成爲“社會責任”層面的一次重大突破。

社會公益的三個路徑探索

誕生於1998年的騰訊,其實很早就開始探索社會公益,也經歷了從單純捐款,到結合特長做平臺,讓更多人蔘與其中的過程,確定了“科技向善”的理念。具體來說,可以歸結爲三個方面。

一是建立公益平臺。2006年,騰訊啓動國內首家全國性非公募基金會——騰訊基金會,以新興的互聯網技術,推動公益行業發展。騰訊基金會推出人人公益與益行家兩大公益捐贈平臺,舉辦號召全民參與公益的“99公益日”,如今已成爲公益界的標杆。

今年9月3日,在文化和旅遊部非遺司支持下,騰訊“非遺代言人”H5上線。用戶通過幾下輕巧的滑動和上傳照片,就可以變身爲扎染、苗繡、景泰藍、京劇、雕版印刷、曹氏風箏……等一系列非遺文化的代言人,打造特別的“非遺文化大片”。每張“非遺文化大片”背後,都是以數字技術的力量,串聯起更多人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認知、熱愛與保護。

在2018年99公益日啓動儀式上,騰訊集團副總裁程武道出了騰訊做公益的動力所在,以互聯網爲基礎,騰訊將從科技和文化兩個維度入手,不斷提升人類生活的品質。而公益,無疑正是這一目標直接而具體的體現。我們也確確實實地看到,通過與科技、文化的不斷連接,公益進入了全新階段,潤物細無聲地融入我們的日常生活。

二是公益融入產品。比如QQ全城助力,憑藉騰訊社交平臺的獨特基因,依託海量用戶,藉助LBS(位置服務)技術,改變傳統尋人尋物方式,讓“互聯網+公益”模式激發出更多的凡人善舉。2017年,由騰訊優圖實驗室提供技術支持,QQ全城助力上線“人臉尋親”功能,可以藉助十年前的照片準確識別失蹤人口,拯救被拐兒童。QQ全城助力還接入公安部“團圓系統”,一線打拐民警上報各地兒童失蹤信息後,最快5分鐘內就能通過QQ全城助力,以失蹤地爲中心發佈信息,擴散尋人。

三是活化傳統文化。近年來,騰訊牽頭與故宮、敦煌、秦始皇陵博物館等優質文化資源達成戰略合作,整合AR/VR、雲、支付等技術和產品能力,以及動漫、影視、音樂、遊戲等內容業務,打造出“數字文保解決方案”,發佈“全球數字文博開放計劃”,而創造出創新的、持續的社會服務。騰訊與合作伙伴一起,用創新的形式演繹傳統文化,讓它們以現代人喜聞樂見的方式進入日常生活。

哈耶克說“商業是最大的公益”。然而在現實世界中,企業在服務好用戶、爲股東創造回報之外,還需要對自身的社會責任做更多的考量。眼界更廣、格局更大的企業,才配得上更多的尊重,也值得人們擁有更多期待。在這方面,騰訊的探索,正成爲企業履行社會責任的樣本,爲後來者提供了參考借鑑。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