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學院獎既是學生創作和展示的重要平臺,也是學校教育教學成果的重要檢驗平臺。”日前,北京電影學院攝影系主任李偉,在該校第十三屆先力獎頒獎典禮上說。典禮上,14部學生優秀作品爲校內外觀衆呈現了一場優質的電影盛宴。

像這樣面對學生的學院獎,該校涵蓋了所有教學單位,如文學系“金字獎”、導演系“學生導演獎”、表演學院獎、動畫學院獎、聲音學院獎、國際學生影視作品展等,可謂全年不斷檔,全員齊參與。

帶着作品“回孃家”

“回孃家”是電影學院師生、校友攜片回校放映的一個傳統。

要對一部電影進行檢驗,票房、獎項、口碑等都是標準,但回到藝術教育的殿堂,需要一個專業、純粹的環境,更需要把握創作的方向和導向,體現人才培養的目標。北京電影學院副校長孫立軍說:“電影學院就是這樣的一個環境,師生們作出的反映和評價,既是給予電影最大的尊重,也是一場場開在藝術教育最前沿的實踐課。”

2018年初,博納影業集團總裁、管理學院校友于冬,帶着熱映的《紅海行動》“回孃家”。他告訴學弟學妹們:“一定要珍惜學校現在的資源,珍惜身邊老師的指導,努力提高藝術修養和綜合素養,所有積累都是一種營養,是你們今後從事這一行業的無窮動力。”

“近年來,學校堅持‘人才培養是本、本科教育是根’的理念,以教學爲中心,不斷整合各種資源爲人才培養服務,有力保證了複合型卓越藝術人才的培養質量,並形成了具有北京電影學院特色、優勢的辦學傳統和人才培養模式。”李偉說。

目前,北京電影學院確立了“中國特色、世界一流”的發展目標定位,形成了“以本科教育爲主體,積極發展研究生教育”的辦學層次定位,“單科引領、多科協同”的學科建設定位,努力培養具有國際視野和創新精神,能夠引領電影藝術創新發展的高端人才。

寓藝術觀教育於實踐教學

“向人民學習、爲人民服務、做人民的藝術家”是北京電影學院提出的藝術觀教育理念,已經滲透人才培養全員全程全方位,成爲全校師生的行動自覺、文化自覺。中國電影教育開拓者雕塑、校訓碑等富有教育意義的校園景觀,潤物細無聲般提升了師生素養。融媒體中心、官微、新聞網開設“師道”“學思”“北影課堂”等專欄,舉辦“思想引導和專業結合”的開學第一課系列活動,開展“重走習近平總書記‘不忘初心’之路”讀書會,將學生的“青春夢”、教師的“奮鬥夢”融入建設文化強國、助力民族復興的藝術夢、中國夢。

藝術觀教育不僅對於學生堅持正確的創作方向起到了積極作用,而且對於立德樹人、引領學生成長成才起到了統領作用。學校通過課堂教學、藝術實踐等平臺影響着學生,使越來越多的學生在增長知識與技能的同時,樹立正確的三觀,成長爲優秀的電影人。學校還創造多種條件,鼓勵、引導教師寓藝術觀教育於專業和實踐教學之中,從《鄰居》《沙鷗》到《搬遷》《塬上》,教師的藝術創作關注現實、注重藝術品質,這種創作思想反哺教學,讓主流聲音、主流文化、主流價值“進課堂、進教材、進頭腦”。

服務國家戰略和城市建設

在開展電影教學、科研、創作的同時,北京電影學院積極服務國家戰略和北京市“四個中心”城市建設。近年來,北影師生髮揮學科專業優勢,積極參與2008年北京奧運會開閉幕式工作,連續承辦了5屆“北京國際電影節”、兩屆絲綢之路國際電影節評獎工作,完成了2022年北京冬奧會形象宣傳動畫設計、2019年北京世界園藝博覽會開幕式和平昌冬奧會閉幕式《北京八分鐘》等設計與預演重大項目。

上千名師生,憑藉專業水平和學術能力,在一個個新時代的舞臺上,向全世界展示了學校在電影創作、人才培養、學術研究、國際交流等方面的高端水準。

北京電影學院黨委書記錢軍說,新時代,北京電影學院學人將以更高的境界、更寬的視野,創造教育教學的新成果,創作電影作品的新經典,探索藝術教育的新領域,培養新時代社會主義建設的卓越電影人才,攀登中國和世界高等電影教育的新高峯,助力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

《中國教育報》2019年06月13日第4版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