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禧攻略》在不久前“落幕”,結局的安排、劇內的深刻意涵、虛構史實的對照等依然令人津津樂道。不少人把《延禧攻略》和《如懿傳》比較,兩部令人着迷的電視劇都是講述乾隆後宮的故事。

《延禧攻略》不但在中港臺火紅,而且衝出國際,被西班牙媒體《EL PAIS》高度推薦。《EL PAIS》稱讚女主角的人物角色設計新穎,聰明自主,擁有批判性思維,更難得的是質疑父權社會的價值觀。《延禧攻略》貼近網絡小說的設定,設計魏瓔珞從小宮女,逐步逐步進階爲貴妃,更成功襄助乾隆皇帝開創盛世。

《延禧攻略》魏瓔珞

《延禧攻略》攫住我的目光的是劇中佈景、服裝、道具等,所反映的中國傳統美學。透過流行文化的包裝,重新把中國傳統工藝呈現到大家眼前,擁有如此強大的滲透力,實屬難能可貴。

魏瓔珞與富察皇后

我率先留意到的是扇子。劇中女角手持的一把扇就是用上緙絲工藝。扇子向來是中國傳統工藝的珍品。而緙絲更是從宋代起,皇家一直御用的織物,2006年,蘇州緙絲織造技藝入選爲國家級非物質遺產。

《延禧攻略》特別請來蘇州緙絲織造技藝傳承人顧建東作指導,務求使劇內的扇子擁有細膩織物的質感,同時代表角色的性格,像在《延禧攻略》中宋春麗飾演的太后,經常所握團扇便是仿製《桃樹仙鶴圖》,爲清朝沙面貼絹仙鶴桃樹圖團扇,非常珍貴。 記得,魏瓔絡起初入宮時,在繡坊任職,一大堆刺繡盡顯在觀衆眼前,而高貴妃手上的黃、紅色的六瓣海棠形宮扇就是參照《海屋添籌圖》,霸氣十足。扇子和服裝能夠突出其性格。

參照《海屋添籌圖》的六瓣海棠宮扇

喜歡《延禧攻略》的朋友,無不留意到崑曲。高貴紀和乾隆告別之時,熒幕播放她最愛的《貴妃醉酒》,歌詞之動人和音韻的華麗婉轉,實在令人感到角色之間的情深。翻看歷史,據史料記載,崑曲在乾隆年間特別受歡迎,又以曲詞之典雅、行腔之婉麗、情感之細膩動人而見稱,擁有非常高的藝術性,譬如《牡丹亭》、《長生殿》和《紫釵記》。直到現在,仍是非常受歡迎的作品。

高貴妃戲裝圖

說到最爲驚喜的,不得不提「打樹花」技藝,相信千禧一代對這個充滿民間特色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比較陌生。我樂見《延禧攻略》把這別具意義的傳統,呈現在大衆眼前。據知,鐵匠從打鐵時四濺的火花裏得到啓發,他們嘗試把熔化的鐵水瀝到磚牆上,猶如煙花盛開,締造熱熱鬧鬧的喜慶場面。

打樹花

《延禧攻略》除了在服裝、配飾、情節上展現中國傳統工藝外,其拍攝方式亦頗特別。不知觀衆有沒有注意到《延禧攻略》的佈景呢?有別於宮庭戲,爲了塑造畫面的真實感,攝影上特別降低色彩的飽和度,畫面看來沒有現代般光鮮,增加古樸美感。在佈景上,儘量參考史實,還原乾隆年間的風尚。譬如在高貴妃的住所,在建築上注入戲臺的概念,令觀衆感受到人物性格之不同,不少長鏡頭亦呈現了這些細節,建築風格上也對照了中國講究天圓地方,敬重天地自然的傳統概念。

在建築中融入天圓地方,敬重自然的概念

宏觀看來,流行文化是當代社會中重要的體現,有一定的感染力,反映社會現象,同時是我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環。《延禧攻略》最值得欣賞之處是做到雅俗共賞,令到我們在無形間接觸、領悟到中國傳統美學。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