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和大家聊過關於WTCR賽事的話題,大致說了說這是個怎樣的賽事,處於怎樣的一個級別,以及如何看待領克奪冠這件事。即便網上有很多誤解,不過能讓更多的人關注到賽車運動,這也是件好事。但是,若想原汁原味地體驗到賽車運動的快樂,還是要拋開那些場外的話題,迴歸這項運動本身。今天我想說說WTCR即將到來,非常值得期待的一站比賽——德國站。


傳奇車手也曾“翻船”的賽道 領克、本田和現代誰能奪冠?


最著名的賽道帶來無限的變數


爲何說值得期待呢,其一是德國站是在大名鼎鼎的紐伯格林賽道舉行。這條賽道分爲南環和北環兩部分,其中南環可能是F1車迷比較熟悉的,曾今的德國站/歐洲站就是在這裏舉辦的。


傳奇車手也曾“翻船”的賽道 領克、本田和現代誰能奪冠?


圖:紐伯格林賽道,北邊的大圈是北環,南邊的小圈是南環。北環全長20.83公里,擁有177個彎角,垂直落差達300米。本次WTCR使用了一小部分南環和絕大部分的北環賽道

而北環可能名氣更大,有諸如綠色地獄、性能試金石等綽號,而圍繞這條賽道也有太多的故事可以講。最有名的應該就是Niki Lauda的那場事故。

上世紀70年代,紐伯格林北環還是F1賽例中的一站比賽。1976的德國站在大雨中舉行,Niki Lauda的賽車失控後撞上護欄,燃起了大火。Niki Lauda本身被嚴重燒傷,但六週過後他又奇蹟般地返回了賽場,電影《Rush》濃墨重彩地描述了這場比賽,有興趣的朋友可以找來看看。此後,F1便放棄了這條賽道。


傳奇車手也曾“翻船”的賽道 領克、本田和現代誰能奪冠?


電影《Rush》的海報


現在很多人拿Niki Lauda的事故爲例,說明紐伯格林北環是多麼的兇險。確實,這裏開車很難,很危險,但從觀賽的角度說這裏同樣也非常刺激,之於車手,之於車隊,在這裏比賽極具挑戰性。


傳奇車手也曾“翻船”的賽道 領克、本田和現代誰能奪冠?


圖:Niki Lauda(1949年2月22日—2019年5月20日),三屆F1車手冠軍,同時還是飛行員,建立了“Lauda”航空公司,也可以說是位企業家

對於車手來說,這條賽道很窄、路肩很高,而且像街道賽幾乎沒有緩衝區。也就是說在這裏沒有犯錯的餘地,只要衝出賽道就是撞牆。另外高路肩也是車手的噩夢,紐伯格林北環不像其他賽道可以讓車手借用,這裏的路肩就是馬路牙子,車輪上去很可能就會失控。


傳奇車手也曾“翻船”的賽道 領克、本田和現代誰能奪冠?


圖中可以看到賽道的起伏以及高聳的路肩

對於車隊,紐伯格林北環近300米的垂直落差是個極大的挑戰,有些路段車輪會離地,如何調校避震便成爲了一門學問。而且這條賽道有超過170個彎角,高、中、低速彎都有,同時還有很長的大直道,那麼如何在尾速和出彎速度之間做取捨也是個棘手的問題。之所以有那麼多的廠商選擇紐伯格林北環做新車性能測試,就是因爲這裏環境複雜,能夠得到更多的數據。

傳奇車手也曾“翻船”的賽道 領克、本田和現代誰能奪冠?


最後對於賽事舉辦方也是個挑戰,紐伯格林北環實在太長了,一旦發生事故很難處理,而且救援也是個問題,真正碰到大事故只能終止比賽。綜合以上三點,在紐伯格林北環比賽有極大的變數,而變數正是競技體育最迷人的地方。


傳奇車手也曾“翻船”的賽道 領克、本田和現代誰能奪冠?


德國站的看點


好了,說回WTCR德國站的比賽。刨除賽道的變數,這站比賽本身還有哪些看點呢?

首先是第一集團的爭奪,今年的WTCR可以看做中、日、韓三方混戰。中國不必多說,就是使用領克03賽車的Cyan Racing Lynk & Co車隊;日本呢,說的是使用思域賽車的ALL-INKL.COM Münnich Motorsport車隊;韓國則是使用i30 N賽車的BRC Hyundai N Squadra Corse車隊。


傳奇車手也曾“翻船”的賽道 領克、本田和現代誰能奪冠?



爲了表述方便,我直接用廠商的名字來說好了。目前的積分,本田在車手和車隊兩方面都處於第一的位置,車隊積分278,領先領克40分,領先現代47分。車手積分方面,同樣是本田的Esteban Guerrieri以151分領跑,領克的Thed Björk 140分位居次席,現代的Nestor Girolami 127分排在第三。


傳奇車手也曾“翻船”的賽道 領克、本田和現代誰能奪冠?


車隊積分前十排名表

傳奇車手也曾“翻船”的賽道 領克、本田和現代誰能奪冠?


車手積分前十排名表

那麼現在的問題就是第一集團,三家車隊,三位車手,在德國站之後排名會發生這樣的變化。或者說大家最關心的領克車隊是否能成功奪得第一、或者能否守住第二。

關於這個問題最關鍵的是要看德國站的BOP機制是如何設定的,所謂的BOP(Balance of Performance 性能平衡)是指賽會根據賽車的特性,在車重、動力、車身高度做出平衡性的調整,爲的是讓賽車性能更接近,比賽更激烈。在類似WTCR這種房車賽事中BOP規則很常見。


傳奇車手也曾“翻船”的賽道 領克、本田和現代誰能奪冠?



那BOP規則有多大影響呢?還是拿領克車隊舉例好了。在之前捷克站的比賽中,領克車隊成績非常糟糕,排位墊底,正賽中只有Björk在第三回合拿到了5分(第11名)。如此成績雖然有很多猜測,例如雨戰因素、車隊戰略等,但我覺的主要BOP機制所影響的。

捷克站比賽,領克賽車重量被增加到1335kg,雖然本田賽車也是同樣的重量,但動力上領克賽車被限制到97.5%的輸出,本田賽車則是100%全動力輸出。別小看多出2.5%的動力,排位賽差不多要慢0.6S左右。

反觀荷蘭站,領克賽車雖然還是被加重,但動力被完全釋放。這導致第一節排位賽,領克賽車包攬了前四,而且領先優勢巨大。第一名領先第五名0.7S,而第五名領先最後一名只有0.4秒,所以在第二次排位賽時,賽會又把領克的動力限制到97.5%。縱然如此,領克賽車依舊領跑全場。


傳奇車手也曾“翻船”的賽道 領克、本田和現代誰能奪冠?



在荷蘭站之後就是即將到來的德國站,這裏我也擔心領克會不會因爲荷蘭站的出色發揮,導致在德國站被“重點照顧”。當然在比賽前猜測BOP規則似乎沒什麼意義,一切都要等到正賽才能揭曉。對於領克來說,車手是有優勢的,去年WTCR德國站比賽就是Björk和Muller拿的冠軍。這兩位車手在這條賽道上經驗很豐富,前面說了賽道特性,這裏比的就是少犯錯誤。

傳奇車手也曾“翻船”的賽道 領克、本田和現代誰能奪冠?


最後也希望大家除了領克也關注一下中國車手馬青華的表現,之前他曾經在捷克站拿到了冠軍,現在他以67分位居車手積分榜第13位。希望中國車隊和中國車手在WTCR德國站都獲得好成績。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