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新闻网讯

  “努力办好新时代人民满意的西区教育”,一直以来,西宁市城西区立足为民办好教育事业为标杆,始终以党的十八大、十九大精神为指引,全面持续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厚植“五大发展理念”,牢固树立“四个意识”,推进“两个绝对”具体化,以内涵发展为核心,努力办新时代人民满意的西区教育,各项教育事业发展目标全面实现,教育事业持续健康和谐发展,有力支撑了全区社会经济发展目标的实现。先后荣获“全国推进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区”“全国社区教育实验区”“全国青少年普法工作先进区”等称号,“全国零犯罪率学校”、区级以上文明单位和德育示范校建成率均达100%。

  

  深化改革 激发发展活力

  始终把深化综合改革摆在突出位置,助推西区教育发展。健全完善《西宁市城西区“十三五”教育事业发展规划》,制定《城西区推进区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规划(2018-2023)》,在全市各区(县)率先出台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等4大类17项推进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措施,逐步汇聚构建更加符合群众需求和均衡发展的现代化教育体系的强大支撑。

  【新坐标】集团化办学推进

  放大自身优质教育资源的辐射、示范和带动作用,配合成立四个教育集团,理顺决策、执行、监督、保障等各个环节。通过教学资源、教师共育多方面的共享共促打破校际资源壁垒,以“互联网+”实现两地学校同步课堂教学常态化,筹集资金约130万元补助集团运行经费和支持对接学校打造品牌特色,助力西宁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受到国家教育部党组书记、部长陈宝生同志的高度肯定。

  【新坐标】学前教育发展加快

  在全省率先实施学前联盟活动、制定民办幼儿园管理扶持办法、采用“管办分离”的模式与民营企业合作办园(城西第一幼儿园)、建立学前教育学历提升与岗位服务并行的管理机制,推进学前教育的有序科学发展,基本形成“以政府为主导、以公办为引领、以民办为主体”的发展格局。

  【新坐标】教学改革扎实有效

  建立以生为本的教育思想,率先开展课堂教学评价改革和教师评价改革,开创“感知-分享-感悟-践行”的学科课程教学新模式,把“减负提质”作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以“122”系列活动为载体,大力推进有效教学和“振兴阅读行动”,促使课堂教学评价改革和教师专业性发展,实现“轻担高效”目标,加快育人范式转变。

  【新坐标】教育督导创出特色

  全省首家建立督学责任区和实施第三方督导参与区域教育督导,通过“全国中小学校责任督学挂牌督导创新县”验收,健全与本区教育发展相适应的教育督导制度,制定《城西区学校课程建设督导评估标准》等制度,完善督导文化建设体系,定期开展“每月一主题”等专项督导,促进学校品牌创建和发展教育特色,并充分发挥教育督导的职能作用,创新学校评估机制,加强义务教育监测,确保义务教育朝着“优质均衡高位”态势发展。

  【新坐标】教育信息化迈步前进

  率先在全省建成区县级“数字化校园”,建成教育云平台应用模块46个,数字资源建设总量达13.6万余册,教材覆盖率达98.13% 。全面推进教师信息技术教学应用能力提升工程,定期组织微课制作等教学比赛,教师受培训考核和应用信息技术授课覆盖面均达100%,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效能不断提高,教育质量明显提升,城西区成为全省唯一一个入围参评全国基础教育信息化应用典型示范区的候选区县。

  队伍建设 提升教师素质

  城西区始终坚持以提高师德素养和业务能力为核心,全面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为西区教育事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重点规范从教行为,严格执行教师职业道德“一票否决制”,将师德师风建设作为评估学校办学水平的重要指标,并通过开展“师德师风建设年”“践行两个绝对·做塑形律己好教师”等多种活动,在广大教职工中形成争做“四有”“四个引路人”好老师和积极进取的和谐工作氛围。

  【新亮点】重视队伍建设

  启动“校长领跑工程”专项培训,努力培养和造就一支具有改革创新意识、先进教学理念、高超的领导管理能力和浓厚个人魅力的校长队伍。进一步完善学校中层干部选拔任用制度和监督管理机制,充分调动教师干部积极性、创造性和主动性。不断优化师资队伍年龄、知识、学历、职称、学科结构,健全校长教师轮岗交流制度,轮岗交流教师200余名,全区教师平均年龄34.5岁,学历合格率100%,大专以上学历教师占98.5%,中级职称以上教师占44.1%,正高级职称教师人数居全市各区首位。

  【新亮点】完善考核体系

  每年投入200余万元,采用请进来、走出去、与高校联动等形式组织教师参加各级各类培训,教师培训覆盖面达100%。持续深化教师培养“四大工程”(基本功达标工程、教师素养提升工程、教师培训工程、名师培养工程),建成城西区第二批三个名师工作室和八个学科优秀教师工作坊,充分发挥优秀教师、骨干教师的引领作用。进一步强化教学研究网络的功能,建立教研员联点工作制和“2+3”教研工作模式,开展评选“名师、教学能手、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教学新秀、师德高尚教师”等活动,培育了一批业务精湛、教育教学能力和水平突出的优秀教师。

  【新亮点】弘扬尊师重教风尚

  关注教师身心健康,通过建全教师健康档案、定期为教师体检、开展心理咨询和疏导、奖励优秀教师、按时足额落实教师待遇多种举措,形成了“拴心留人办教育、凝心聚力谋发展”教书育人良好氛围。

  投入力度 改善教育资源配置

  始终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不断加大教育投入力度、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改善办学条件,为西区教育事业迈上新的发展轨迹奠定基础。

  【新成绩】切实保障教育优先发展

  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完成固定资产投资约43000万元,落实薄弱学校扶持资金4250万元,争取各类建设项目专项资金7477万元,相继实施教育布局调整、整合教育用地、增加教育储备用地、信息化建设、改善薄弱学校办学条件等各类教育项目,新增教育用地167亩,新建学校1所、改扩建3所,1所学校正在重建中,改扩建校(园)舍近2万平方米。

  【新成绩】教育现代化步伐不断加快

  教育技术装备累计投入达9800万元,全面实现“三通两平台”,拥有计算机教室38间、教学计算机3029台、多媒体教学设备406套,奠定信息技术和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基础。

  【新成绩】筑牢校园安全稳定体系

  投入265万元进一步加强“三防”建设,建成13个青少年法治教育基地,完善校园安全管理机制、安全防控应急预案等9项制度措施,定期组织开展安全、法治讲座、逃生演练和校园及周边综合治理,教育改革发展得到强有力保障。

  实现发展 群众的满意度不断提升

  始终积极回应群众教育期待,着力解决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其中,进一步保障适龄儿童少年公平受教育权利,严格执行义务教育阶段免试划片相对就近入学和网上报名录取政策,控辍保学工作扎实有效,小学入学率、升学率连续多年保持在100%,巩固率达99.9%。坚持“两为主、两纳入”政策,接收的流动人口子女约占学生总数的24%。

  【新方法】努力解决“入园难”问题

  落实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新建公办幼儿园2所,审批民办幼儿园6所,争取扶持资金1047万元用于改善民办幼儿园办园条件,成立学前教育研究基地和幼儿园教师培训基地,努力提高办园和保教质量,防止学前教育“小学化”倾向反弹,学前一、三年毛入园率高于国家水平,普惠性幼儿园占总数的80%以上。

  【新方法】持续夯实政府惠民政策

  积极做好义务教育(小学阶段)全免费教育、免除贫困家庭学前三年在园幼儿保教费等方面工作,五年来,为在校学生免除学杂费等费用近6000万元,资(补)助辖区学前一年幼儿、残疾幼儿和辖区城乡家庭经济困难的学龄前儿童600余万元,帮助大学生办理生源地助学贷款和申请各类补助约350万元。

  【新方法】教育精准扶贫成效显著

  不断健全完善关爱体系和推进精准扶贫工作,进一步发挥工青妇少等组织作用,安排专人重点帮扶贫困家庭学生、留守儿童,特殊学生群体关爱工作普及面达100%,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新方法】社区教育因地制宜

  倡导推进“一地一特色”教育模式,深化“全国社区教育实验区”建设内涵,围绕实用技术、教育拓展等重点,坚持社区教育与群众的生活工作需求等紧密结合,定期开展形式多样的培训活动,受惠居民达2万余人,居民欢迎、特色鲜明、注重实效的西区社区教育初步形成。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