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难忘,家的味道。

视频加载中...

饺子,总与乡愁联系在一起。仿佛天底下能买到的饺子,都“没我妈包的好吃”。

北方有句俗语:舒服不如倒着,好吃不如饺子。

从前,并不是每个人宁波人都有吃饺子的习惯,但是随着这个城市越来越外向,宁波的饺子馆越开越多,味道也各有千秋。

虽然门面看上去简陋,不妨碍它生意红火

今天我们的主角——东北手工水饺店,开在镇海自来水厂附近。尽管只有三张桌子,但每天至少卖掉1000个,在当地蛮有名气。老板娘王会芝来自东北,自带的幽默属性为小店增色不少。

但更难得的,是她对纯手工水饺的坚持。很多食客专程从北仑、舟山,甚至上海赶来,就是为了尝一口正宗的东北味道。

北方人对饺子都有一种特殊的情结。味道是一方面,人们更看中的,是它象征团圆、喜庆的美好寓意。

不论亲人远行、回家、过年……都必须有饺子

小时候物质匮乏,在北方吃饺子属于节日的馈赠。大年三十儿晚上一家人围在一起边看春晚边包饺子。等到12点钟声响起,放完鞭炮,再吃上一锅饺子,这年才算正式开始。

如今,超市里有琳琅满目的速冻水饺、街头有密集的水饺店。虽然人们吃饺子的途径越来越多,却很难再找到记忆中的味道。

王阿姨包的饺子,皮薄馅儿足,咬上一口滋滋冒油。

东北人对饺子的喜爱和执着,是绝无仅有的。王阿姨做饺子的手艺就是从母亲那里一代代传下来的。我想,这种传承也是一种爱的延续吧~

东北的饺子,和南方的还是有许多的不同

王阿姨说,和老伴开水饺店,就是想把他们从小吃着长大的东北味道,带给更多人。

小小一个饺子,看起来容易,但制作过程却不简单。

王阿姨用料讲究,每天一大早就要去菜场买菜。

买菜、配料、剁馅儿,制作面皮,其中都大有门道。猪肉、牛肉选前腿肉才好吃;剁馅儿时手腕的力道、时间长短,以及调料的多少,决定了饺子的口味;而和面时放多少水、面团醒多久时间,则决定了面皮的软硬。水太多,面皮太软饺子捏不成型,水太少,面皮太硬饺子容易开口。

掌握好面和水的比例,需要多年的经验积累。

剁馅儿看着简单,但也是个体力活。

尽管现在机器可以代替人工,完成上述所有步骤,但王阿姨却一直坚持做纯手工水饺。自己和面、擀皮儿、拌馅儿,自己包饺子。

“我们的店叫‘东北手工水饺’,你说你整个机器能对得起这个名字么?”王阿姨对饺子的要求也颇高,肉要选最好的,菜也要最新鲜的。

牛肉馅的饺子,里面肉量充足,足见老板娘的用心。

用心做事,总有人能看得到。虽然王阿姨的饺子店位置偏僻,除了靠马路一面的玻璃窗上 “东北手工水饺”几个红字,就再没有任何招牌、广告,但开店4年来生意却一直红火,平均每天至少卖出1000个饺子。

附近居住、上班的人,几乎天天都来这儿吃饺子。

“他们家饺子吃起来很鲜,尤其白菜馅的吃起来还有一丝甘甜。”“我在外吃过很多家饺子,这家的味道最像我妈妈做的……”不少来店里吃饺子的食客,走时还不忘打包一份干饺子回家。

不少食客在店里吃完不过瘾,还要打包一些生饺子回家。

大家也都知道做餐饮行业辛苦,一年到头没有休息,生意越红火,要付出的精力也就越多。王阿姨今年已经59岁了,但和所有妈妈一样,忙了一辈子也不愿停下来。

家人、邻居都建议她雇个人帮忙,王阿姨却不愿意,“只有每一道工序都经过自己的手,我才放心。”

其实,除了店里火爆的生意,最让我羡慕的还是王阿姨和老伴携手走过39年的夫妻感情。

阿姨性格开朗,主要负责招呼客人、收银,叔叔则包揽了店里的大部分杂活。

“我肉馅儿剁好了,你来瞅一眼~”“你这剁的啥玩意儿,别叭叭了,继续剁……”可能是东北人与生俱来的幽默感,叔叔阿姨的日常像极了《乡村爱情》里的情景,连拌嘴都充满欢乐。

如果说拌嘴是生活的调味料,那细水长流的感情则需要更多理解和包容。“她这么挑剔的掌柜,也只有我能伺候。” 叔叔笑呵呵地跟我们解释,王阿姨要求这么高,也是为了让客人吃得舒心、放心。

你剁馅儿,我和面,日子就在这些琐事中一天天溜走。

而叔叔的付出阿姨也都看在眼里,“俺家老头儿是最辛苦的,店里的脏活累活都是他干,为了准备馅料每天早上四点就得出门。”

阿姨在里面忙着招呼客人,叔叔就默默在一旁收盘洗碗。

39年风雨相伴,曾经的男孩女孩已变成对方口中的“老头儿”“老婆子”,儿女也各自成家立业,孙子孙女承欢膝下,叔叔阿姨的脸上尽是慈祥和满足。

至于以后,叔叔阿姨也很看得开:“现在我们还干得动,等啥时候干不动了,就不干啦。”

叔叔阿姨说,守着小店、守着家,就很满足。

有一份喜欢的事业,有陪伴在身边的家人。

幸福的味道,就在这一个个晶莹剔透的饺子里。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