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9年2月1日晚,離開井岡山向贛南轉移的紅四軍主力到達江西尋烏縣,在吉潭鄉圳下村紮營。第二天,天還沒亮,國民黨贛軍獨立第七師劉士毅部一個團包圍了圳下村。

朱德率警衛排同敵人展開激戰。

爲了保護朱德等紅四軍軍部領導的安全,朱德的妻子伍若蘭挺身而出,果斷率領部分戰士從敵人側翼突圍,有意將敵人的火力引向自己。

朱德等軍部領導脫離了危險,伍若蘭卻陷入敵軍重圍,最後不幸受傷被俘。

伍若蘭當時正懷着朱德的孩子,被敵人折磨得死去活來,但她決不投降。

蔣介石親自下令處死伍若蘭。劊子手慘無人道的國民黨人剖開伍若蘭的肚子,取出伍若蘭腹中的嬰兒。最後砍下伍若蘭的頭,懸掛在贛州城門上“示衆”。

愛妻的慘死,讓朱德悲痛欲絕,當着毛澤東的面號啕大哭。男兒有淚不輕彈,只因未到傷心處。

爲了能讓朱德儘快從喪妻的悲痛中走出來,組織上積極促成他新的婚姻。1929年3月,43歲的朱德在福建長汀與18歲的女戰士康克清又結爲了夫妻。

康克清是紅軍中赫赫有名的神槍手。1932年在江西瑞金,康克清擔任了紅軍總司令部直轄的女子義勇隊隊長,直屬隊政治指導員。後隨朱德參加了長征,三過草地,歷盡艱辛。

丈夫是開國元帥,她是神槍手,官至副國級,晚年處理一事感動國人

長征到達陝北後的賀子珍(左)和康克清

長征到陝北後,康克清被安排在抗大學習。朱德常到女生隊同她們一起打籃球賽。

康克清回憶說:“開賽後,雙方爭奪激烈,我見球傳到他手裏,就叫:‘老總!快!快把球傳給我!’他看也不看,就把球傳過來,我接到球就跑到對方籃下投籃,或是傳給自己隊的人,球一進籃,跟他在一邊的人就埋怨起來:‘總司令!你怎麼把球傳給了康克清?她跟我們不是一邊的!’‘啊!啊!我忘了,上了她的當,下回注意!’總司令有些不大好意思地回答,可是等到爭奪激烈的時候,他只顧搶球,一聽見我喊:‘快!快把球傳給我!’他又飛速把球傳過來,同我一個隊的人樂得哈哈大笑,同他一個隊的人氣得噘嘴:‘老總!你怎麼又傳錯球了?’……就這樣,嘻嘻哈哈,大家玩得十分愉快。”

多麼可愛的朱總司令啊。

朱德與康克清很恩愛。到1976年朱德逝世,兩人攜手走過了47年歲月。

朱德逝世以後,康克清出任了全國政協第五、六、七屆副主席,成了副國級領導人。

丈夫是開國元帥,她是神槍手,官至副國級,晚年處理一事感動國人

後排左一爲朱國華,前排右一爲朱國華的母親趙力平

1983年“嚴打”期間,朱德最小的孫子朱國華因觸犯法律,在天津被處以極刑。

朱國華是朱德唯一的兒子朱琦和妻子趙力平的最小兒子。朱琦和趙力平共育四子一女,即:朱援朝、朱和平、朱全華、朱新華、朱國華。其中朱新華是女兒,也是朱德唯一的孫女。

朱國華的母親趙力平曾談到,當時的形勢是“嚴打快打”,“當時有人說把責任都推到國華身上,朱國華有他爺爺朱德,肯定不會難爲他,國華被推到最前面,結果其餘人被放,朱國華被槍斃。”

1983年9月18日,朱國華等六人被判處死刑。

判決書上寫着:朱國華,25歲,天津鐵路分局自動化指揮部辦公室技術員。同案主犯劉增祐,28歲,天津市排水管理處基建隊工人。另一名主犯鄭愛民,30歲,天津市工業用呢廠工人。

判決書描述,朱國華自1978年以來與劉增祐、鄭愛民等,利用舉辦家庭舞會,播放黃色歌曲、看裸體畫報和黃色錄像、請喫飯、搞對象、交朋友、找工作、調動工作、扣壓物品、揭露隱私或由同夥攔截等手段,“勾引、誘騙、籠絡、控制、要挾女青年,大肆進行流氓、強姦犯罪活動。他們還將自己玩弄、蹂躪的女青年,互相轉讓,使受害人繼續受害,從而形成以朱國華爲首的流氓犯罪團伙。”

朱國華的奶奶康克清從未介入此事,也沒有任何領導人找她談過話,只接到有關部門轉來的一份記錄電話,向她通報情況。她的態度很明確:“王子犯法,與庶民同罪!”

康克清沒忘記朱德生前的囑咐:如果孩子不爭氣,犯了錯誤,出了問題,你也不用生氣,黨有黨紀,國有國法。子孫不爭氣,你可以登報與他們脫離關係。

就在小孫子朱國華被執行死刑的次日,康克清外出參加重要活動。行車途中,她平靜地對司機劉國和說:“劉師傅,我要告訴你一件事,我的孫子犯了罪,昨天給槍斃了。”“我也聽說了,但沒敢問您。”稍後,劉國和又謹慎地問:“聽專車司機們說,您在判決書上籤過字?”康克清略顯激動地說:“王子犯法,與庶民同罪!這還用簽字嗎?”

丈夫是開國元帥,她是神槍手,官至副國級,晚年處理一事感動國人

1937年,康克清與海倫·斯諾在延安

其時,上海斃了中央委員、上海市委第二書記、上海市人大常委會主任胡立教的兒子胡曉陽,以及市委常委、宣傳部長陳其五的兒子陳小蒙。

杭州斃了南京軍區副司令員兼二十軍軍長和中共浙江省委書記熊應堂的兩個兒子熊紫平、熊北平。

這些劣跡斑斑的高幹子弟,得到了應有的懲罰。雖說執行得重了些,但對社會治安的好轉是大有益處的。

朱總司令的親孫子犯罪也得伏法,試問誰還敢與社會對抗?康克清的高風亮節與可貴品質,值得每個人學習。(劉繼興)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