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如果對胡適的思想感興趣,胡適研究專家耿雲志先生的《中國現代史料的豐富寶藏——胡適先生私人檔案介紹》一文也是頗爲推薦。中國古代傳統藝術,特別是繪畫,總是在作品中開拓意境,抒發心之所至,這與莊學所追求的“逍遙遊”的精神世界不謀而合。

凡是研究人生切要的問題,從根本上着想,要尋一個根本的解決。這種學問,叫做哲學。——胡適


希望這份"略顯專業"的書單,能爲大家的人生之路帶去一些助益。

1. 胡適 《中國哲學史大綱》


一份關於哲學和宗教的書單

說到胡適,大多數人首先會想到《我的母親》,也會想到“新文化運動”。胡適總是與“北大校長”“新文化運動倡導者”“白話文”這樣的標籤聯繫在一起,他與陳獨秀在編輯《新青年》雜誌時期的各種爭論和軼事也隨着魯迅的文字而被人們津津樂道。


胡適是性情中人,他的一生有人形容爲“橫看成嶺側成峯”。早年留學美國,取得哥倫比亞大學哲學博士學位。除了新文化運動,他在文學、哲學、史學、教育學上的成就也是閃着熠熠光輝。

這本《中國哲學史大綱》被視爲有着中國哲學近代學術轉型的創世之功,梁啓超贊爲“到處發現石破天驚的偉論”

如果對胡適的思想感興趣,胡適研究專家耿雲志先生的《中國現代史料的豐富寶藏——胡適先生私人檔案介紹》一文也是頗爲推薦。


2. 徐復觀 《中國藝術精神》


一份關於哲學和宗教的書單

中國傳統藝術講究“意境”,欣賞一副作品,往往如抽絲剝繭。解讀作品傳達的意境後,心中往往豁然開朗,“猶如在炎暑中喝下一杯清涼的飲料”。

這本書告訴你,上述現象是有思想依據的。中國古代傳統藝術,特別是繪畫,總是在作品中開拓意境,抒發心之所至,這與莊學所追求的“逍遙遊”的精神世界不謀而合

爲什麼魏晉之前的繪畫家總是喜歡隱姓埋名?爲什麼中國繪畫的意境大多體現在山水畫中?爲何儒學沒有成爲中國藝術精神的主體?閱讀徐復觀的《中國藝術精神》,你會豁然開朗。

3. 朱光潛 《變態心理學派別》

一份關於哲學和宗教的書單

一份關於哲學和宗教的書單

心理學,在普通人看來,總是透着神祕感。催眠、暗示這樣的分析工具總是讓人覺得即專業又好奇。

變態心理學派別是相對於傳統心理學研究而言的。“變態”是指意識所不能察覺到的現象,任何人心中都帶有若干“變態”成分,大到夢遊、壓力下的失語,小到嚼手指、移動下顎等潛意識下的自發性動作。

《變態心理學派別》中,朱光潛先生用極其曉暢通俗的筆調向讀者展示了變態心理學各派學說的觀點。特別的是,本書並無明於一家之說而昧於他家之說,而是用不偏不倚地態度展開論述。

4. 金嶽霖 《論道》

一份關於哲學和宗教的書單

一份關於哲學和宗教的書單

金嶽霖先生一生寫作了3本書,《知識論》、《論道》和《邏輯》,其中《論道》是他最滿意的一本

說到金嶽霖,往往會提及他與林徽因之間那份“柏拉圖式”的感情,有人說他因此而終身未娶。江湖傳說終究當不得真,但能獲得民國才女林徽因的欣賞也說明金嶽霖的才華之高。

金嶽霖在哲學和邏輯學上造詣頗深。早年留學美國,獲得哥倫比亞大學政治學博士,後又在英、德、法留學和從事研究工作。他是最早將西方哲學的邏輯引入中國的人,也是他,將中西方哲學體系相結合而創立了一套獨特的哲學體系。

想了解金嶽霖的思想,從他最滿意的《論道》開始,會是一個不錯的選擇。

5. 梁啓超 《佛學研究十八篇》

一份關於哲學和宗教的書單

“倘若有人問佛教經典全藏八千卷,能用一句話包括它嗎?我便毫不遲疑答道:“無我,無所。”再省略也可以僅回答兩個字:“無我。”因爲“我”既“無”,“我所”不消說也無了。

佛教所說的叫作“法”。倘若有人問我:“法”是什麼?我便一點不遲疑答道:“就是心理學。”——梁啓超


6. 朱謙之 《中國景教》


一份關於哲學和宗教的書單

大秦景教流行中國碑(右圖)是關於中國古代基督教的最早和最確切的記錄。

一份關於哲學和宗教的書單

碑文(上圖)記錄了基督教的一些最基本觀念和傳教士來到長安受到隆重接待的歷史。


一份關於哲學和宗教的書單


景教是唐時由波斯傳入我國的基督教一支,基於當時吸收西方科學技術的需要,景教乃至耶穌會派天主教在中國受到統治者的歡迎。

由於種種原因,景教在內地傳播了200年後,在唐武宗會昌滅佛時慘遭殃及,直至元朝又捲土重來。

如果對基督教的這段傳播歷史感興趣,讀一讀朱謙之先生的《中國景教》定能讓你大爲過癮。本書並不是厚重的大部頭,且內容精闢而厚重。

作者張應杭用幽默風趣語言傳授國學之道的浙大教授。真實、敢言、詼諧是讓學生愛上他的課堂的“不二法寶”。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