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華爾街的大炒家傑西·利物莫說過一句發人深省的話:“賭博和投機的區別在於前者對市場的波動壓注,後者則等待市場不可避免的升和跌,在市場中賭博是遲早要破產的”。多年前,就已經把這句話貼在自己用於交易的電腦上!

在市場,我們碰到最多的問題是諸如“能漲到哪裏去”或“能跌到哪裏去”此類的疑問,這些問題或許是不經意地提出的談資,或許是認真地求索的課題,卻常常在實實在在地強化着我們的一些思維,即:市場的未來到底會如何?如何預測或猜測的未來?現實生活中樂此不疲地探詢這類問題的人也如過江之鯽,我們就常常聽到有人爲某次對市場正確的猜測而引以爲豪

當然,這些知識對猜測市場的走向多少都有幫助和教益,但作爲一個職業炒手,早已不把最主要的精力放在對這類問題的探詢上,職業炒手更應該做的工作是“識別不同的市場態勢,根據不同的市場態勢制訂不同的交易計劃,並以嚴格的紀律來執行交易計劃”。因爲,且不去討論人類是否有能力精確預測未來這一哲學命題,單就“風險管理、心理控制”等這些成功投資的重要因素而言,後一種思維方法會使我們對市場和交易考慮得更爲周全,而從我自己的交易實踐來看,若根據前一種思路進行交易,投資成績可能起伏波動很大,而後一種思維方法所指導下的交易則能夠使我持續穩定地賺錢。在市場好的時候一定要勇猛果斷,在市場不好的時候就一定要謹慎小心,魯莽和膽怯都不應該是性格。

我見到過很多成功的投資人,他們儘管風格各異,但有一點卻是共同的,那就是,他們都具備“每逢大事有靜氣”和“進退有據”的心理特質。或許,在資本市場成功,與在別的領域取得成功相比,有着不同的成功哲學。我們該形成自己什麼樣的投資哲學呢?交易的本質是什麼?作爲一個交易者,你對交易的信念是什麼?

投資動機雖然屬於心理暗箱的範疇,但也不是神祕到深不可測的地步。因爲動機畢竟能體現在投資者正確抑或錯誤操作的各種外顯行爲中,通過系統的觀察分析,是可以通過推測來找出原因和查出癥結的。

成功投資的動機總是相同的,那就是在強烈的成就動機驅使下對趨勢判斷合乎規律、對時點把握順應情勢。而錯誤操作的動機卻各有各的不同,要麼是踏空後的焦躁心裏,要麼是套牢後的焦慮心理,要麼是耐不住橫盤的寂寞產生厭倦心理;導致誤操作的投資者常易陷入追漲殺跌,多虧少賺,大虧小賺的惡性循環的漩渦中而不能自拔,結局當然會是殊途同歸,盡是輸。

現如今是一個機會更多、選擇更多的時代,很多人都認爲既然有這麼多機會可選擇,那做的越多,贏的概率就一定越大,其實不盡然,因爲機會越多,意味着概率越小,越是有多種可能性,越是需要專注於核心競爭力。

從字面上看有點難理解,舉個例子你就明白了,喜歡打麻將的人其實都明白這個規律,一場牌打下來,糊多次小牌的人,往往不如糊一次大牌的人贏的錢多。

其實在其他領域也存在這樣的規律,那些做得最好的人,往往不是做的最多的,而是那些做的次數少,而單次價值很高的人。真正的高手都具備一種深思熟慮後做選擇的戰略能力——做哪些“更少但是更好”的事。

就拿投資這件事來說,以前我經常聽到這樣一種理財觀,叫做“不要把雞蛋放在同一個籃子裏”。原理相信大家都懂,對於普通大衆而言,這是一種財務上的避險策略,但對於那些投資界的高手來說,他們的做法剛好相反。

1992年索羅斯大戰英格蘭央行的時候,他的基金經理人德魯肯米勒認爲這是一次難得的好機會,甚至建議把所有錢都押上,當他把這個想法告訴索羅斯的時候,索羅斯說這“太荒謬了……你知道這種事情多久才能出現一次嗎?所以,要做的不是把所有的錢押上去,而是要把所有能搞到的錢,都押上去。”結果他們加上槓杆,總共投了100億美金,最終大獲全勝。

德魯肯米勒說:

“我從索羅斯身上學到很多,但最重要的並不是你對還是錯,而是在你正確時你賺了多少,而錯誤時你賠了多少。”

很明顯,索羅斯的策略就是:專攻要害,一擊致命。

在股神巴菲特的辦公室裏,貼着一張美國棒球手的海報,海報中的棒球手正準備揮杆,而旁邊是一個標識着每個擊球位置的長方形矩陣,這是對巴菲特投資理念影響極大的一個人——波士頓紅襪隊的擊球手泰德·威廉斯。

泰德被稱爲“史上最佳擊球手”,在美國雜誌評選的史上百位最佳運動員中,排在第八位。其在棒球界的位置,一點兒都不比巴菲特在金融圈的聲望低。

在棒球運動員中,有兩類擊球手。

一類是什麼球都打,每次擊球都全力以赴,力求全壘打,但這需要耗費很多體力,很多人甚至不惜服禁藥來保持體能。

另一類人則是聰明的擊打者,他們並不強求全壘打,而是隻打高概率的球。

世界排名前十的擊球手,都是後面這類人,而泰德·威廉斯就是這類人中的高手。

泰德在其影響深遠的教科書中,提出一個觀點:高擊打率的祕訣是,不要每個球都打,而是隻打那些處在“甜蜜區”的球。

他把擊打區劃分爲77個小區域,每個區域只有一個棒球大小,只有當球進入理想區域時 ,才揮棒擊打,這樣才能保持最高的擊打率。否則如果去擊打處於邊緣位置的球,擊打率會非常低。所以,在比賽當中,對於非核心區的球,即使嗖嗖從身邊飛過,泰德也絕不揮棒。

這種策略聽起來簡單,但在實際比賽中卻非常難操作,特別是在決定勝負的關鍵時刻。幾萬名觀衆繃緊了神經,用期待的眼睛看着你,當球飛過來的時候,如果不打,就將迎來全場的噓聲。這時,堅持“只打高價值的球”就需要極強大的定力和冷靜的內心。

泰德·威廉斯說:

“要成爲一個優秀的擊球手,你必須等待一個好球。如果我總是去擊打甜蜜區以外的球,那我根本不可能入選棒球名人堂。”

受泰德·威廉斯影響,巴菲特把這種策略應用到了投資領域,形成了自己獨特的投資哲學:只投資高價值、有護城河的公司,其他的根本不看。

巴菲特在2017年的紀錄片中說:

“我能看見1000多家公司,但我沒有必要每個都看,甚至看50個都沒必要。投資這件事的祕訣,就是坐在那兒看着一次又一次的球飛來,等待那個最佳的球出現在你的擊球區。人們會喊——打呀。別理他們。”

“股票的確有一種傾向,讓人們太快太頻繁地操作。人們很多年來發明瞭各種過濾器來篩選股票。而我知道自己的優勢和圈子,我就待在這個圈子裏,完全不管圈子以外的事,定義你的遊戲是什麼,有什麼優勢,非常重要。”

從巴菲特的投資效果來看,也印證了他的說法,就像他的合夥人查理·芒格所說的:“如果把我們最成功的10筆投資去掉,我們就是一個笑話。”

看上去巴菲特和泰德採用的是一種最穩妥、最保守、動作最少的打法,但他們卻是最強的進攻者。只是因爲他們找到了高價值區,在戰略上專注,並用最有把握的方式取勝。這種戰略,可以稱之爲“高手戰略”。具體分爲三個步驟:

1、找到“甜蜜區”:找到自己最擅長,並且能產生高價值的領域。

2、戰略性專注:只打“甜蜜區”裏的球,戰略性忽略低價值的事。

3、等待機會,持續迭代:在高價值領域,用最不取巧的方式做事。

人的時間、經歷、智商都是差不多的,高手之所以比普通人做的更好,其中一個祕訣就是“專注”,或者說是一種價值定位並敢於捨棄的能力,對人來說,這往往是反本能的。

我自己一直在反思這些年裏的很多事情,突然發現所有的成功失敗,很大程度上都不是我自己個人能力決定的,而是很大程度上被大趨勢給決定了。

有時機會比努力更重要

我唯一盈利性的機會其實只有一個,就是豬都會賺錢的時候,我纔有賺錢的機會啊。也就是風口來的時候,例如06年,例如09年,那時候,滿大街都會聽到誰賺了多少,賺了多少,於是我就能有機會賺錢了,如果在一個不是普遍性的盈利市場上的時候,我發現賺錢一般都是辛苦錢,也就是跟人比體力才能賺錢,花更多的時間,做更多的調研,那些都是辛苦錢。

而可悲的可能是競爭越充分的市場,你會更可悲的發現你即使很辛苦了,也是不賺錢的。

後來衍生出去看很多問題,發現其實不單是股市,任何行業好像都是差不多,2002年的時候,我們很多同學離開了中國去美國讀書,都是名校啊,牛逼的一塌糊塗的名校啊,我們這些垃圾被留在國內。

十多年過去了,我們這些垃圾在國內啥事情也沒幹,結婚生子,然後沒事只能買房子,一套兩套三四套,然後就發現那些國外讀了n年的書的同學們可能就比較悲催了,回國可能一套房子也買不起,是我們能力強麼,不是的,是因爲我們趕上了好時候,中國大發展都格局裏,能力其實是不需要的,我們自己也很悲催的發現,回老家去,甚至不如那些沒考上大學的同學們。

他們初中畢業、高中畢業就開始闖蕩江湖,更早的接觸社會,更早的在外貿領域做業務,而你因爲可能是大學畢業,選擇也比較多,反倒不如他們有更好的積累,尤其在過去十年賺錢最多房地產行業,一般比拼的其實也是膽魄而非能力,我們東陽是建築之鄉,很多人很小就跟着走南闖北做工程,然後在過去十年裏,一個個都賺了很多錢,反觀我們自詡名校畢業,其實是不如他們的,當然現在趨勢也在變化,互聯網出現的格局裏,房地產衰退之下,這個趨勢不同了,盈利邏輯也跟着變化了。

我前些日子碰到一個ut出來創業的小夥子,當年ut 可能在全國招聘的爲數不多的本科生,他打敗了無數的人終於擠進了ut,而那些被他打敗的人,黯然的走進了阿里的大門,彼時的阿里容納了一幫烏合之衆,很多都是職業技術學校畢業的學生,名校幾乎沒有,十多年過去了,那個進了ut的天才,現在要出來創業了,那些沒辦法只能去阿里的人,一個個身價過億要給那些牛逼哄哄當年逼的他們無路可走的牛人們投錢去了,能力決定一切麼?好像還真不是。

你不要用戰術上的勤奮,掩蓋戰略的懶惰

這些年,我一直提醒自己一件事情,千萬不要自己感動自己。大部分人看似的努力,不過是愚蠢導致的。什麼熬夜看書到天亮,連續幾天只睡幾小時,多久沒放假了,如果這些東西值得誇耀,那些富士康流水線上任何人都比你努力多了。

前些日子,跟黃曉捷師兄談話,他談到他2001年在五道口讀書的時候逃課去賣空調,希望發家致富,結果賣了一年多,曬得黑黑的回學校,然後說了一句話,叫辛苦不賺錢。跟我所思考的幾乎是一致的,這簡直就是句真理,這個世界上,賺錢的事情,從來不是辛苦的事情。

你們比辛苦,比的過那些富士康的工人麼,比得過農民伯伯麼?但是他們比你更賺錢麼?所以世界上,如果一個行業要靠比能力來賺錢的時候,你會發現好像賺的只能是辛苦錢了。更苦逼的是甚至很多人還賺不了辛苦錢,例如現在一堆苦逼的淘寶電商。

人難免有自憐的情緒,唯有時刻保持清醒才能看清真正的價值在哪裏。

創業選擇趨勢是關鍵

現在創業的人很多,我一直都跟大家說,創業有時候選擇大方向很重要,因爲賺大錢和賺小錢說白了,其實都會很辛苦,都很艱難,你路邊開一個小店鋪要做成賺錢,其實也不見得比做好一個國有企業要容易到哪裏去,都不容易,但是同樣辛苦,結果是截然不同的。

這個時候,大格局大趨勢就顯得非常重要,儘量去做一些趨勢性的機會的事情,市場整體向上的機會,只要做的稍微好點,總還是有機會的,而有些行業,你在怎麼做,其實都註定了最終的結果都不會好。

我們做投資的要去投資一個賺的是辛苦錢的時候,那就會發現我們賺取的只能是社會平均回報率,於是我們到最後發現得出的結論其實也還是儘量淡化能力的重要性,更多看中趨勢性的投資機會,在大趨勢性的格局裏,在進行一定程度的鋪量投資,能力無法量化,很難確切的預測,而大趨勢的視野還是有一定的邏輯可循。

周鴻禕有篇文章貌似是說,趨勢之下無可抵擋,孫中山很多年前有句話叫,天下大勢,浩浩蕩蕩,順之則昌,逆之則亡,意思就是任由你在牛逼,你也無法對抗歷史的潮流,這就是趨勢的力量。但是問題來了,趨勢到底是什麼呢?

趨勢是什麼很難定義,我們其實看趨勢這個東西吧,倒是有幾個特徵挺有意思,第一個特徵其實是趨勢只有在將起未起的時候,纔有意義,太早看到趨勢其實毫無意義,你會錯過太多的東西。

也是爲什麼很多聰明人都賺不到錢的原因,趨勢看到了最後就是虛無主義者,因爲覺得這個也就這樣那個也就那樣,都沒啥意思,看的太遠的人,其實挺適合做先知,當然也很容易成爲先烈,看的太早的悲催案例太多了,意義更是不大,哥白尼在中世紀就看到了地球不是宇宙中心,於是就被火燒死了,太多太多聰明人死在了不在當下生活的故事裏去,等好不容易撐到風口來的時候,他已經先沒了。

而如果,趨勢都被人看到的時候,其實趨勢的意義也就沒了,當真理都被大家接受的時候,真理就會淪落爲常識,你已經沒有任何機會和優勢來成爲一個佈道者了,在現實中也有挺多好玩的事情,前些日子聽到一個農民說,政府讓我們種蔥,我們就種蒜,政府讓我們種蒜,我們就種蔥。這個就是極爲簡單的樸素的趨勢性發現的案例。當趨勢被所有的人都看到的時候,你其實只能迴歸到賺辛苦錢的邏輯裏去,記住辛苦錢往往不賺錢的真理吧。

筆者微信:YY601987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