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陽系繞銀河系中央公轉一圈大約是2.5億年,每隔3000萬年要穿過銀河系盤面的暗物質聚集區 

  地球上的生物圈每隔數千萬至數億年不等就會發生一次大滅絕事件,距離我們最近的滅絕事件爲6500萬年前的恐龍覆滅,那麼這樣的週期性滅絕事件是否有其本質原因呢?來自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科學家沃爾特•阿爾瓦雷斯和他的研究小組對粘土層進行了研究,發現其中隱藏着一些意想不到的稀有元素。科學家認爲粘土層中含有的銥富集層可能來自巨大的彗星撞擊,與恐龍的滅絕時間相吻合。那麼什麼天體撞擊的背後又是什麼力量在推動呢,阿爾瓦雷斯小組認爲是暗物質。

  1990年,科學家對墨西哥尤卡坦半島上發現的直徑100英里撞擊坑進行研究,多數科學家認爲這個撞擊坑與恐龍滅絕有關,因爲其形成的時間與恐龍滅絕時間點吻合。同時,科學家也對過去發現的撞擊坑進行分析,發現其中隱藏着一個“潛規則”,即大約每隔3000萬年的時間都會出現大型撞擊坑,並引發地球上一系列的生物滅絕。

  宇宙學家將撞擊坑與太陽系所處的位置聯繫了起來,研究人員認爲3000萬年這個週期並不是“上帝的旨意”,而是與太陽系圍繞銀河系中央的公轉時間有關。根據天文學觀測,太陽系繞銀河系中央公轉一圈大約是2.5億年,但公轉的軌道上並非“暢通無阻”,每隔一定時間都要穿過銀河系盤面中部,這個時間剛好是3000萬年。一旦太陽系進入較爲密集的銀河系盤面區域,就會受到外界引力的干擾,尤其是看不見的暗物質對太陽系影響較大,可擾亂位於太陽系外側區域的彗星、小行星,導致其脫離原有軌道進入太陽系內側。

  同時,科學家還發現不僅太陽系公轉運行在3000萬年的週期定律,地球上的火山噴發、磁極反轉、氣候和海平面上升等重大環境變遷都存在類似3000萬年的週期律,這難道也與暗物質有關?科學家並沒有否定這個觀點,相反暗物質理論還能夠支持這個假說。暗物質粒子在湮滅過程中加劇了地球內部的熱環境,使得地質活動變得更加活躍,這似乎暗示了暗物質等天體行爲和現象支配着地球生命的進化。那麼下一次太陽系通過暗物質聚集區是什麼時候呢,科學家認爲在數百萬年之內,因此一場彗星雨可能正在醞釀之中。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