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俄内战中,其实有许许多多的其他势力在反对红色苏维埃政权,这些反对势力中有国内势力也有外国势力,有本来的中立党派也有一向将苏俄当成首要大敌。这其中,国内的一切反对势力都可以成为“白军”。

苏联地缘政治(六)苏俄内战之白军

白军(White Army)的“白”(White),意义上分两个层次:

首先是从政权为颜色,“白”是相对于以捍卫共产主义和共持苏维埃主义的革命军,它们以红色作为代表。

苏联地缘政治(六)苏俄内战之白军

其次可以指沙皇的势力范围。因为很多白军以保皇党派为基础,而在沙俄时代沙皇常被冠以“白色沙皇”之称。白色则成为皇室的代表颜色。而白俄一词,亦由白军引伸开去。意思是指苏联建国初期支持白军﹑支持沙皇复辟和反对共产主义的俄罗斯人。

苏联地缘政治(六)苏俄内战之白军

白军主要将领有邓尼金、高尔察克等人。白军的成员很杂乱,除了一部份是布尔什维克的反对者之外,很多都是当地的无业农民和乌合之众,军力轻散而薄弱。不过,白军得到了当时英国、美国、法国、日本的大力支持,因为这些国家担心共产主义者在俄罗斯建立政权,他们企图推翻苏联共产党的统治,继续推动白军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这些国家特别在西伯利亚﹑乌克兰及克里米亚地区和远东地区支持白军,甚至协助白军建立傀儡政权,作为反红军的根据地,使红军要陷入长达几年的内战之中。

1918年,各反对布尔什维克的党派在乌法设立了临时政府,这个政府后来迁到了鄂木斯克,1918年11月,由于对该政府感到极度不满,临时政府军事部长高尔察克在军队的支持下宣布自认俄罗斯最高执政官,并得到了邓尼金、尤登尼奇的支持,在他的号召下,白俄武装力量迅速扩充到15万人,并向布尔什维克控制的中部地区发起大规模进攻。1918年5月,由5万余名奥匈帝国战俘编成的捷克斯洛伐克军团,在经西伯利亚遣返途中发动叛乱,先后侵占伏尔加河中游、乌拉尔、西伯利亚和远东地区。顿河地区克拉斯诺夫的哥萨克白卫军、北高加索A.I.邓尼金的‘志愿军‘相继叛乱,成立反革命政府,并着手扩充叛乱武装。而此时由于苏维埃实行粮食垄断,社会革命党乘机在各地支持叛乱,成立反苏维埃政权。局势最严重的时期,苏维埃共和国丧失3/4领土,陷入四面受敌的险境。

在苏维埃政权的各路敌人当中,有忠于资产阶级临时政府的——亚历山大·克伦斯基,有妄图复辟诺曼洛夫王朝和沙皇专制的——高尔察克、邓尼金,有想趁着天下大乱借机恢复故国争取民族独立的——卡尔·古斯塔夫·曼纳海姆、毕苏斯基,有想割据一方占地为王的——彼得留拉,有想换取自由和回家的机会的——捷克军团、有纯粹就是看不惯苏维埃政府的政策、方针和路线的——叛乱的哥萨克、甚至还有干脆就是打家劫舍过了今天不想明天的流寇——马赫诺。

尽管白军非常强大,但是它的力量是分散的,白军在占领区没有建立起有效的行政体系,也就不可能有完善的动员体制,不要说高素质兵员,就是“壮丁”恐怕也难以补充,即使有动员和补充,量既不足,在质上更远远不能与最初的那些职业军人相比。无法克服兵员补充的瓶颈,白军就只能是一支“一次性军队”,无论你是胜利还是失败,只要有消耗,那么高素质的兵员就会越来越少。因此可以说苏俄实际上是利用敌对势力的错综复杂矛盾重重和自身的优越性共同取得最终的胜利的。

苏联地缘政治(六)苏俄内战之白军

具体红白双方作战:

1918:

东部战役

1918年夏,东线(伏尔加河中游和乌拉尔地区)成为主要战场。8月底至9月初,东方面军(辖5个集团军和伏尔加河区舰队)在伏尔加河中游地区对白卫军转入进攻,9月10日攻克喀山,12日解放辛比尔斯克,10月上旬解放塞兹兰和萨马拉。随后,红军挺进乌拉尔,至11月中旬解放伊热夫斯克和沃特金斯克。

南部战役

在南线(顿河中、上游,伏尔加河下游,北高加索一带),7~11月,红军在察里津保卫战中连续两次击退克拉斯诺夫哥萨克白卫军的进攻;北高加索的两个集团军在与主力隔绝情况下坚持作战,牵制邓尼金“志愿军”北进。

在有限的资源下,红军正确选择了先解决白军再解决直接派遣军队的协约国联盟,协约国联盟军队在欧洲先后占领巴统、梯弗里斯、巴库等城市,随后兵分三路向莫斯科实施主要突击,因遇苏维埃游击队和起义部队的激烈抵抗,只向内地推进100~150公里。在远东等地,则选择摩尔曼斯克、阿尔汉格尔斯克和符拉迪沃斯托克登陆。由于红军此时对于白军在东部、南部战役的胜利,部分协约国联军选择了撤退。

苏联地缘政治(六)苏俄内战之白军

1919:

白军的第一次进攻以西伯利亚A.V.高尔察克指挥的白卫军为主力,从东线实施主要突击,邓尼金、N.N.尤登尼奇和米列尔军队则分别从南方、西方和北方实施辅助突击,目标指向莫斯科。白卫军投入这次攻势的兵力约100万人,而当时红军仅62.5万人。

1919年3月4日,高尔察克军队近14万人发起进攻,企图占领伏尔加河中游,与邓尼金军队会合后进军莫斯科。红军东方面军约10万人被迫实施防御。

东线获胜

3~4月间,高尔察克军队占领乌法、沃特金斯克、奇斯托波尔、布古利马、布古鲁斯兰、奥尔斯克、阿克纠宾斯克,逼近喀山、辛比尔斯克和萨马拉,切断红军同土耳其斯坦的联系,使东方面军的防线有被突破的危险。俄共(布)中央号召全国一切力量与高尔察克作斗争。至4月中旬,东方面军兵力增加到14万多人。为顺利实施战役指挥,东方面军分编成南、北两个战役集群。

1919年4月28日,南集群转入反攻,相继实施布古鲁斯兰战役、别列别依战役和乌法战役,解放布古鲁斯兰、谢尔吉耶夫斯克、布古利马和乌法,1919年6月20日前出至乌拉尔山前地带。

北集群于1919年5月25日发起伊热夫斯克-沃特金斯克战役,1919年6月7日解放伊热夫斯克。

西线加强防御

在西线,波罗的海沿岸的尤登尼奇军队于5月中旬突破红军防线,扑向彼得格勒。6月初,红山、灰马、奥布鲁切夫三个炮台发生反革命叛乱。红军加强彼得格勒的防御,于中旬平息炮台的叛乱,下旬发动反攻,将尤登尼奇军队击退。

南线陷入紧张

在南线,邓尼金军队于6月间占领顿巴斯、顿河州和乌克兰部分地区,30日占领察里津(今伏尔加格勒)。由于当时高尔察克已败退乌拉尔,因此邓尼金未能实现与其会师的企图。在南线形势紧张和东线红军取得胜利的形势下,托洛茨基和瓦采季斯提出暂时停止东线的进攻,以加强南线的建议,被俄共(布)中央否决。东方面军按照俄共(布)中央的指示,在司令S.S.加米涅夫率领下于1919年6月21日发起总攻,至1919年8月4日把高尔察克军队完全赶出乌拉尔。

苏联地缘政治(六)苏俄内战之白军

1919后半年-1920年初

二次进攻

高尔察克军队被击溃后,协约国把战争重心转移到苏俄南方,决定以邓尼金军队为主力发动第二次进攻。1919年7月3日,邓尼金下令攻占莫斯科,从顿河西岸到伏尔加河分兵三路北犯。在主突方向库尔斯克、奥廖尔、图拉一线作战的是邓尼金的精锐部队‘志愿军‘。7月9日,俄共(布)中央和列宁发出“大家都去同邓尼金作斗争”的号召。8月,红军南方面军按照总部的命令发起反攻,从侧后袭击邓尼金的库班大本营,未果。9月12日,邓尼金军队再次在库尔斯克-奥廖尔方向发起进攻,至10月中旬先后占领库尔斯克、沃罗涅日和奥廖尔,直接威胁图拉和首都莫斯科。尤登尼奇军队在西线也再次突破红军防线,于10月中旬进抵彼得格勒郊区。为适应新的作战形势,红军统帅部于9月下旬将南方面军分编为南方面军和东南方面军。10月,俄共(布)中央政治局决定坚守图拉和莫斯科在南线集中基本兵力,东南方面军则暂时转入防御。10月11~12日,南方面军在司令A.I.叶戈罗夫和军事委员斯大林率领下,在奥廖尔─克罗梅地域和沃罗涅日地域发起反攻,至11月中旬先后收复奥廖尔、沃罗涅日和库尔斯克。此后,南线的反攻发展为两个方面军的总攻:南方面军在哈尔科夫、罗斯托夫方向作战;东南方面军以右翼进攻新切尔卡斯克,以左翼进攻察里津。12月,红军解放哈尔科夫和基辅,翌年1月攻占察里津和罗斯托夫。由于红军攻占罗斯托夫并进抵亚速海沿岸地区,邓尼金部队被分割成两个孤立集团,一个退向高加索,另一个退向克里米亚和敖德萨。

苏联地缘政治(六)苏俄内战之白军

在西线,尤登尼奇对彼得格勒的第二次进攻被打退,其残部逃入爱沙尼亚并被解除武装;在北线,红军于1920年2~3月先后解放阿尔汉格尔斯克和摩尔曼斯克;在东线,红军于1919年秋从托博尔河地区转入新的进攻,至翌年1月全歼高尔察克军队。

盘踞在克里木半岛的弗兰格尔军队于6月6日从北塔夫里亚发起进攻,企图夺取顿巴斯并进犯莫斯科。俄波战争(具体见《苏俄内战之苏波战争》)结束后,红军集中兵力打击弗兰格尔军队。10月28日,米哈伊尔·伏龙芝指挥的南方面军对敌形成强大优势,在北塔夫里亚转入进攻,经7天激战击败弗兰格尔军队主力。弗兰格尔率残部退到克里木,利用彼列科普防御工事顽强据守。11月7~12日,红军采取正面强攻和侧后迂回战法,突破彼列科普防御工事,17日解放克里木半岛。至此,苏俄内战和外国武装干涉基本结束。

苏联地缘政治(六)苏俄内战之白军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