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17年7月,特朗普在白宮宣佈,全球最大的電子科技製造服務商鴻海科技集團,未來四年將在美國投資100億美元,第一步是在威斯康星州建立液晶面板工廠。在並不遙遠的過去,蘋果還是美國製造,而到了提問發出時,有70萬中國工人,一年爲蘋果生產7000萬部iPhone、3000萬部iPad和5900萬部其他產品。

貿易摩擦中的臺商:處境與抉擇

三分天註定,七分靠打拼。——《愛拼纔會贏》


文 / 巴九靈(吳曉波頻道)

01

中美貿易摩擦,遷延日久,波及全球。

親見歷史的你我,看過特朗普的推特,聽過商務部的回擊,圍觀過女主播的“辯論”,也感嘆過任正非的豪言……卻一直忽略了一股力量。

這股力量身份微妙而角色重要——他們就是臺灣廠商。

他們的產業大多在中國大陸,以鴻海科技集團(富士康母公司)爲例,接近3/4的非流動資產在大陸。

貿易摩擦中的臺商:處境與抉擇

而他們的最大客戶是美國,還是以鴻海爲例,1/2的營收來自蘋果公司一家。

貿易摩擦中的臺商:處境與抉擇

蘋果在愛爾蘭設立國際運營公司和國際銷售公司從而實現海外業務避稅

Made in China. Sold in US.

這兩點共同造就了,臺商是“中國對外貿易500強”裏的常客,2018年前5強中有3家,前50強中有15家,500強中有超過60家。

貿易摩擦中的臺商:處境與抉擇

數據來源:中國對外經濟貿易統計學會根據2017年海關統計進出口數據排名

甚至可以說,美國反覆提及的“對華貿易逆差”,重要來源就是這些臺商。

貿易摩擦中的臺商:處境與抉擇

因此,雖然沒有被美國政府直接針對,但臺商註定被這場貿易摩擦深刻影響,他們的抉擇,也必將深刻影響這場貿易摩擦的走向。

2018年世界500強中,有9家企業來自中國臺灣,其中6家在IT製造業,分別是:第24名鴻海、第285名和碩、第354名廣達、第368名臺積電、第404名仁寶、第432名緯創。

我們就來講講,他們在這次貿易摩擦中的處境與抉擇。

不過在此之前,由於這六家公司都是蘋果的代工廠商,對蘋果公司的依賴巨大,我們有必要先來了解一段蘋果供應鏈往事。

02

“這是一款美國製造的機器。(This is a machine that is made in America)”

1984年,當蘋果在加州建起一座生產Macintosh電腦的工廠時,喬布斯如此說道。

那一時期,爲了降低成本,戴爾、惠普、康柏都在將生產線遷至亞洲,但是蘋果沒有。喬布斯認爲,軟件和硬件開發必須緊密結合,因此蘋果反而在美國科羅拉多、得州、加州新建工廠。

1985年,喬布斯被迫離開了蘋果。等到他1997年迴歸公司時,由於Mac銷量下滑、庫存成本升高等資金原因,蘋果已經開始嘗試代工生產。

一年後,喬布斯從康柏挖來了蒂姆·庫克,令其整合糟糕的供應鏈。在庫克手裏,蘋果將越來越多的業務轉移到了富士康。

如《紐約時報》所說:這場合作解放了蘋果,使其更專注於自己的長項——設計和營銷。

這場合作也成就了鴻海。1999年,鴻海成立“組裝事業單位”,2001年成爲臺灣最大民營製造商,2002年成爲中國大陸出口百強第一名,2004年成爲全球最大3C代工廠商,保持至今。

貿易摩擦中的臺商:處境與抉擇


而後,蘋果力圖避免單一代工廠商,又在不同產品線引入了和碩、緯創、仁寶和廣達;芯片代工領域,則從三星代工逐漸轉向臺積電獨家代工。

最初,中國製造的優勢僅在於成本。

後來,優勢升級爲成本、速度和靈活性。

蘋果曾在開工前最後一刻重新設計iPhone屏幕,新屏幕在午夜到達工廠,8000名工人隨即被喚醒,並在半小時內開啓一輪12小時的班次,之後四天,該工廠每天生產上萬部iPhone,保證了產品按時擺上貨架。(來源:《紐約時報》2012年對蘋果前高管的採訪)

如今,中國製造的優勢在於技能與品質。庫克曾明確表示:“一種流行的觀念是,公司們因爲勞動力成本低而來到中國,但事實是,中國多年以前就不再是勞動力成本低的國家了。從供應的角度看,來到中國真正的原因是技能——一個區域內技能的總量和種類。”

蘋果A9芯片曾交由三星和臺積電兩家代工,三星芯片的性能和續航均弱於臺積電芯片,引發“iPhone 6S芯片門”事件。於是從A10芯片開始,臺積電成爲獨家代工廠商。

貿易摩擦中的臺商:處境與抉擇

圖片來源:美國國家檔案館和記錄管理局


2011年,時任美國總統奧巴馬,曾在硅谷邀請衆多科技高管舉行了一場晚宴,每位嘉賓都被要求問總統一個問題。

輪到喬布斯時,奧巴馬打斷了他,並反問道:需要做什麼,才能讓iPhone在美國生產?

在並不遙遠的過去,蘋果還是美國製造,而到了提問發出時,有70萬中國工人,一年爲蘋果生產7000萬部iPhone、3000萬部iPad和5900萬部其他產品。

爲什麼這些工作不能回家?總統問道。

據其他晚宴嘉賓的回憶,喬布斯回答得毫不猶豫:“那些工作不會回來了。(Those jobs aren’t coming back)”

是的,總統先生,那些工作不會回去了。

顯然,奧巴馬的繼任者特朗普不同意這一點。在“製造業重回美國”的大旗之下,他不止一次表示,蘋果應該回到美國製造。

貿易摩擦中的臺商:處境與抉擇


庫克回應,很多iPhone組件本來就在美國製造。除此之外,蘋果並無進一步的動作。

貿易摩擦中的臺商:處境與抉擇

圖片來源:法新社


於是,特朗普選擇了曲線救國——招攬蘋果的代工廠商。

2017年7月,特朗普在白宮宣佈,全球最大的電子科技製造服務商鴻海科技集團,未來四年將在美國投資100億美元,第一步是在威斯康星州建立液晶面板工廠。

2018年6月,威州工廠破土動工,特朗普、威州州長斯科特·沃克、鴻海董事長郭臺銘共同剷下了第一抔土,軟銀孫正義也到場觀禮。儀式的規格着實不低——作爲對比,特斯拉上海超級工廠奠基之時,中方政府最高代表是上海市長應勇。

貿易摩擦中的臺商:處境與抉擇

圖片來源:法新社


特朗普稱,威州工廠是“世界第八大奇蹟”“製造業就業機會重返美國的標誌”。看來,他是寄予了厚望。

也是在這時,中文互聯網再次出現了“別讓富士康跑了”的聲音。

產生這種想法的人,顯然對故事的原委不夠了解。

這次合作中,威州和當地政府對鴻海給出了40億美元的稅收優惠。作爲條件,鴻海承諾建造先進的10.5代液晶面板工廠,創造1.3萬個就業機會。

之所以選擇液晶面板,是因爲這一領域自動化率較高(鴻海旗下的羣創光電約爲75%),不必承擔過高的人力成本。

然而新一輪評估之後,鴻海還是發現,在威斯康星生產液晶面板,成本非常高昂。相比之下,在中國和日本生產,運到墨西哥組裝,再將成品進口到美國,划算得多。

從外界來看,鴻海建廠和招工的步伐越來越慢。

2019年1月,郭臺銘特別助理胡國輝在接受路透社採訪時表示,相較於製造液晶面板,富士康更希望在威州設立一個技術中心,主要負責研發設備、包裝和組裝業務。最終將有四分之三的崗位負責研發和設計,而非藍領製造業崗位。

美國輿論譁然,特朗普也親自打電話問詢。於是,鴻海又接連發布了幾則聲明,大意是:

① 1.3萬工作機會的承諾不變;

② 計劃公佈以來,全球市場環境鉅變,需要根據當前局勢重新規劃;

③ 正在推進建設第6代液晶面板工廠;(更大型、更先進的10.5代面板是不可能了)

④ 會有液晶面板模組後段封裝廠,也會有設計和研發中心。

近乎於把此前的傳聞和風聲,用好聽的方式說了一遍。

2019年5月,根據鴻海向威斯康星州提交的最新文件:截至2018年底,公司只投資了9900萬美元,是承諾投資的1%,目前僅聘用了不到200名當地員工,而之前曾承諾2019年底前聘用超過2000人。

該工廠預計在2020年第四季度投產,在此之前,還會生幾次變數,誰也不知道。

美國加徵關稅,固然給在華企業帶來了不確定性,但這並不意味着,製造業會因此轉移到美國。

一個簡單的道理是,因爲人力成本高企和技術工人缺位,一件電子產品的生產線不可能全部遷至美國。而如果僅把一個部件改到美國生產,再運到中國大陸組裝,再運回美國銷售,這意味着在此次貿易摩擦中,該產品要多挨兩刀關稅。

美國再強勢,也不可能憑藉關稅改變全球分工體系。

04

當然,美國的關稅措施,確實帶來了一些威懾效應:

鴻海擴建印度工廠,購入越南土地,並開始與越南政府洽談。

緯創也在印度投資建廠,同時考慮將筆記本電腦生產線遷往菲律賓。

廣達已在臺灣新北買下一片廠房,計劃作爲高階產品生產基地。

仁寶評估重啓越南工廠。

和碩在印尼的蘋果代工廠,即將投產。

本來大家還考慮爲美墨邊境的工廠增加投資,畢竟貼近市場。但是在近期美墨貿易摩擦加劇又緩和的戲劇化過程中,臺商們的心情也坐了一趟過山車,相關計劃不得不重新評估。

風聲鶴唳,經商不易。他們規避風險的心情其實很容易理解,分散生產的做法也無可厚非。

而且,從在中國大陸的非流動資產來看,從2017年底到2018年底,幾家臺商的大陸業務,絲毫沒有縮水。

貿易摩擦中的臺商:處境與抉擇

緯創年報中沒有公佈大陸非流動資產

不必動輒就喊,“別讓XXX跑了”。對中國製造的體量與水平,應該有一點基本的信心。

05

六家臺灣IT製造廠商之中,最特別的一個當數臺積電。

只有它家,半數以上的非流動資產仍在臺灣島內。

貿易摩擦中的臺商:處境與抉擇

也只有它家,對蘋果的依賴程度最低,約爲1/5營收。

還是它家,來自中國大陸的營收,在這些年裏有最爲明顯的提升。

貿易摩擦中的臺商:處境與抉擇


臺積電,以及它背後日益壯大的中國廠商,宣告着我們不僅有能力製造,也有能力消費。

在華爲遭遇高通、ARM、英特爾、谷歌中止合作後,所有人都望向了臺積電。如果它也中止合作,那留給華爲的局面實在太艱難了。

好在,全球最大的芯片代工廠商——臺積電很快宣佈,對華爲的供貨不受美國政府出口限制影響。

這一表態的底氣在於:若產品中源自美國的技術專利比例超過25%,則被視爲美國產品,必須遵守美國政府的華爲禁令。臺積電內部精算後確認,出貨給華爲海思的產品,美國技術不超過25%,而且和25%還有一段距離。

所以,底氣來自技術實力。而有實力的又何止臺積電?鴻海收購了諾基亞手機業務和夏普,聯發科、日月光等臺商也持續爲華爲供貨。

此次事件,應該讓大多數國人明白,我們不可能靠華爲一家公司贏下這場衝突,理應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

而臺商,是其中不可或缺的一支力量,舉措得當,便是緩衝,是助力,是奇兵。

貿易摩擦中的臺商:處境與抉擇


本篇作者 | 藥師 | 當值編輯 | 應詩琦 | 責任編輯 | 鄭媛眉 | 主編 | 魏丹荑

貿易摩擦中的臺商:處境與抉擇

對臺商在此次摩擦中扮演的角色,你有什麼看法?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