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color: #f85959。劉轉連是湖南茶陵人,1930年加入工農紅軍,參加了湘贛蘇區的反圍剿及長征,八路軍成立後歷任第120師第359旅第717團團長、359旅第718團團長、第359旅參謀長、八路軍獨立第二遊擊支隊司令員等職,解放戰爭期間曾任東北人民自治軍第359旅旅長、東北民主聯軍第10縱隊第29師師長、第四野戰軍第48軍副軍長等職,1955年授銜中將。

1944年4月至12月,日軍爲打通陸上交通線發動“一號作戰”計劃,導致河南、湖南、廣西等省份的國民黨軍隊大潰退,大片國土淪陷,這就是著名的“豫湘桂戰役”。爲加強華南地區抗日力量,八路軍組建“南下支隊”分批南下擬打通與東江縱隊聯繫,開闢五嶺抗日根據地。

八路軍“南下支隊”實際上有三支,司令員都是誰?

1944年10月,八路軍獨立第一遊擊支隊成立,該支隊由359旅主力編組而成,下轄四個大隊總兵力四千餘人,司令員爲王震,政治委員王首道。王震是湖南瀏陽人,1929年參加工農紅軍,參與了湘贛蘇區的創建及反圍剿,長征期間曾任紅六軍團政治委員。抗日戰爭爆發後,王震任八路軍120師359旅副旅長、359旅旅長兼政治委員,參與創建了晉西北、雁北抗日根據地,後率部返回陝北歷任綏德警備區司令員兼政治委員、延安軍分區司令員等職,曾於南泥灣開展大生產運動。

八路軍“南下支隊”實際上有三支,司令員都是誰?

1944年10月,王震任八路軍獨立第一遊擊支隊司令員,11月率部由延安南下,由於邊打邊走行進速度較爲緩慢,1945年2月纔到達鄂南,後開闢湘鄂贛邊區抗日根據地,但其南下受阻於國民黨軍隊的圍追堵截,與東江縱隊的會合計劃失敗,日本戰敗投降後北返。解放戰爭時期,王震先後任中原軍區第一副司令員兼參謀長、西北野戰軍第二縱隊司令員兼政委、第一兵團司令員兼政治委員等職,1955年授銜上將。

八路軍“南下支隊”實際上有三支,司令員都是誰?

1945年5月爲支援“南下第一支隊”組建南下第二梯隊,文年生任總指揮,政治委員張啓龍。南下第二梯隊分爲兩個支隊,分別爲八路軍獨立第二、第三遊擊支隊,又稱“南下第二支隊”“南下第三支隊”。南下第二支隊由359旅餘部組成,總兵力三千多人,司令員爲劉轉連,政治委員晏福生,南下第三支隊駐陝甘寧邊區的警備第一旅抽調部隊組成,司令員、政治委員由文年生、張啓龍兼任。兩個支隊1945年6月由延安南下,日本投降時到達河南新安地區,後奉命挺進東北。

八路軍“南下支隊”實際上有三支,司令員都是誰?

劉轉連是湖南茶陵人,1930年加入工農紅軍,參加了湘贛蘇區的反圍剿及長征,八路軍成立後歷任第120師第359旅第717團團長、359旅第718團團長、第359旅參謀長、八路軍獨立第二遊擊支隊司令員等職,解放戰爭期間曾任東北人民自治軍第359旅旅長、東北民主聯軍第10縱隊第29師師長、第四野戰軍第48軍副軍長等職,1955年授銜中將。

八路軍“南下支隊”實際上有三支,司令員都是誰?

文年生是湖南嶽陽人,曾參加北伐軍,1930年加入工農紅軍,參加了中央蘇區反圍剿及長征,到達陝北後曾到抗日軍政大學學習。抗日戰爭爆發後,文年生歷任第120師第359旅第718團團長兼政委、陝甘寧留守兵團警備第八團團長、綏德警備司令部副司令員、警備第一旅旅長、南下第三支隊司令員等職,解放戰爭時期曾任冀熱遼軍區副司令員、冀察軍區代司令員、華北軍區第六縱隊司令員、第二十兵團六十八軍軍長、第二十兵團副司令員兼參謀長等職,1955年授銜中將。

八路軍“南下支隊”實際上有三支,司令員都是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