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戰後做總結時,一英國將領說了一句足以深深刺痛我們每一箇中國人的話“一個發明了火藥的國家,竟然還在用弓箭作戰”。但實際上,英國人在第二次鴉片戰爭中無意間說的一句話纔是最讓我們痛心的,而這句話便是“一個發明了火藥的國家,竟然還在用弓箭長矛作戰”,它沒有一點侮辱的意思甚至夾雜着痛惜之情,但它帶給我們的傷痛卻比日本人說的那句大了不知多少倍。

要論歷史上最讓我們中國人痛心的一句話,很多人都會說是“東亞病夫”的稱號,的確,這句話深深刺痛了我們每一箇中國人。但實際上,英國人在第二次鴉片戰爭中無意間說的一句話纔是最讓我們痛心的,而這句話便是“一個發明了火藥的國家,竟然還在用弓箭長矛作戰”,它沒有一點侮辱的意思甚至夾雜着痛惜之情,但它帶給我們的傷痛卻比日本人說的那句大了不知多少倍。

近代史最令中國人痛心的話不是“東亞病夫”,而是英國人說的這句


1860年,與大清談判了幾年都沒談攏的英國侵略者帶着他的另一個夥伴法國率領着軍隊來了。經過第一次鴉片戰爭的失敗後,大清仍繼續做着“天朝上國”的美夢,對於這次英法聯軍的入侵,大清在扣押英公使後信心十足的派出了4萬大軍前往通州八里橋,準備狠狠教訓一番這夥2萬多人的侵略者。可夢終究是夢,這次,大清徹底輸慘了,據記載,此次交戰,英法聯軍僅死傷51人,而4萬多清軍卻幾乎全軍覆沒。在戰後做總結時,一英國將領說了一句足以深深刺痛我們每一箇中國人的話“一個發明了火藥的國家,竟然還在用弓箭作戰”。

是啊,一個發明了火藥的國家,怎會拿着弓箭去與敵人拼命呢?

近代史最令中國人痛心的話不是“東亞病夫”,而是英國人說的這句


瞭解歷史的人都知道,火藥作爲“四大發明”之一於宋朝問世,此後,它一面被用於宋朝的對外戰爭中,另一面又被傳向了西方乃至全世界。到了明朝時,火藥作爲一種新型武器而被用於各戰場上,明軍甚至還爲此出現了新的兵種,如火銃隊、神機營等。

當然了,在大明兩百多年的歷史中,火藥不僅被明軍作爲一種武器而得到了不斷的發展,同時西方世界也將其用做了新型武器,甚至因無比熱衷它而將這種火藥武器一次次的改進從而達到了世界先進水平。在萬曆年間,大明就有人發現了西方的火炮竟然比自己的還要先進,於是大明在引進不少先進火炮後開始了仿製改進,最終,大明的火炮技術得到了一次質的飛躍,後期著名的紅衣大炮也正是得益於這次技術改進。

近代史最令中國人痛心的話不是“東亞病夫”,而是英國人說的這句


到了後來的與後金的屢次交鋒中,大明都用威力巨大的紅衣大炮狠狠的教訓了努爾哈赤的八旗兵,甚至努爾哈赤本人就因被袁崇煥的紅衣大炮擊傷而很快死去。在這一系列的交鋒中,驍勇善戰的八旗兵只能望大明的紅衣大炮而哀嘆“我八旗子弟要有這紅衣大炮該多好”。再後來,范文程、洪承疇等漢臣做了降將,八旗兵不僅有了繳獲的大炮,也有了造大炮的技術,從此,明軍便再無技術上的優勢。最終,八旗兵憑藉着自己的驍勇以及新武器紅衣大炮的幫助而得以入主中原、問鼎天下。

近代史最令中國人痛心的話不是“東亞病夫”,而是英國人說的這句


入主中原後,奪得了天下的大清慢慢的開始做起了“我本天朝上邦,四夷皆藩屬”的美夢,曾經驍勇善戰的八旗子弟兵不再驍勇,曾經威力巨大的紅衣大炮也慢慢淡出了人們的視線。

近代史最令中國人痛心的話不是“東亞病夫”,而是英國人說的這句


可能有人會說,康熙大帝是一位極其睿智的君主,在位期間解決了很多問題,的確,康熙是一位聰明的君主,他本人也愛博覽羣書、熱衷於研究外來科技,可是康熙僅僅把這些當做個人的興趣愛好,同時又不允許民間人士也有此興趣。在其在位期間,有位叫戴梓的小科學家發明了一種可以連發幾十槍的火槍,而這種火槍在當時來說是處於世界先進水平的,可康熙最終卻將此人發配邊關充軍,而這先進的火器也最終夭折。

近代史最令中國人痛心的話不是“東亞病夫”,而是英國人說的這句


就這樣,在大清歷代封建統治者的打擊下,大清的火器已遠遠落後於世界先進水平。更讓人瞠舌的是,左宗棠在平定新疆時,發現了明朝萬曆年間製作的一種叫子母炮的火炮,而如今,大清竟然沒人能識它,更不用說仿製它了。這充分說明,大清的火炮技術不僅已遠遠落後於西方世界,甚至還落後於其前朝明朝。技術只有不斷進步,而大清的火炮技術卻倒退了,這是多麼可怕的事啊。

夢做的再美好終究會醒來,最終,對科技鄙夷的大清自1840年起便被西方列強一次次的打趴下,而在第二次鴉片戰爭後,英國人帶有不解的那句“一個發明了火藥的國家,竟然還在用弓箭作戰”終成了大清的真實寫照,也成了最讓我們痛心的一句話。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