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關注“創事記”的微信訂閱號:sinachuangshiji

文/keso

來源:keso怎麼看(ID:kesoview)

多年以後,面對同一個騰訊,李亮將會回想起周鴻禕手把手教他調戲巨頭的那個遙遠的下午。

李亮是頭條副總裁,跟在360時一樣,還是管公關。在很多公司,公關的主要職責,一是給自己貼金,二是給對手抹黑。公關不怕出事,就怕沒事,沒事便沒有存在感。

比方說,微信忽然關閉了抖音新用戶註冊的微信登錄功能,但老用戶還可以用微信登錄抖音,頭條旗下的其他產品也依然可以用微信登錄。但凡思維正常一點,都不會把這事跟“封殺”扯到一起,問題極有可能出在抖音身上。比方說抖音有沒有借微信登錄的便利,挖空心思地套取微信的好友關係?比方說抖音有沒有通過或公開或祕密掌握的微信用戶數據,推測用戶之間的關係,來強化抖音自身關係鏈的深度?

不擇手段地挖掘微信的用戶關係鏈,這事兒抖音不是第一次幹。去年7月,抖音在微信裏上線了一款名爲“抖音好友”的小程序,用戶授權登錄後,這個小程序如果被分享到羣裏,就會看到該羣有哪些成員在玩抖音。羣內如果有好友同意使用小程序,雙方就可以在小程序內實現抖音號的互粉。

這個小程序實在是又雞賊,又陰險,雖然微信並未提供關係鏈給抖音,但抖音仍然可以通過這種刺探,間接地拿到部分關係鏈。這明顯違反了《微信小程序平臺運營規範》中用戶隱私和數據規範,很快就被微信方面做了下線處理。

雖然媒體當時也有一些有關騰訊和頭條競爭關係方面的解讀,但頭條對此事並未過度聲張。蒐集用戶數據這種事,悄悄進村就好,打槍還是算了。本來就是薅羊毛,薅到即賺到,倘若非要轉換成被巨頭封殺、被不正當競爭的苦情戲,自己的面子怕是都掛不住。什麼時候該用力,什麼時候該不動聲色,不留痕跡,這應該是一個好演員的基本功。

對頭條來說,算法分發是其安身立命之本,怎麼強調都不過分,但它也越來越清楚算法分發的侷限,它需要另一種分發手段來補足算法的不足和弊端,或者說找到驅動頭條的第二個輪子,那就是它所謂的“粉絲分發”,或者叫“社交分發”。

在2017年的創作者大會上,張一鳴宣佈:“下一步,我們將從智能分發時代走向智能分發和粉絲分發相結合的‘智能社交’時代。我們相信這也是社交媒體的2.0時代,通過智能推薦更有效率地獲取粉絲……我們看到已經有平臺把粉絲做得很好,但今日頭條的粉絲紅利期剛剛剛開始。”

年初在微信公開課上,張小龍也專門講了微信中的“看一看”功能。看一看包含兩個板塊,一個是好看,一個是精選,前者是社交推薦,後者是機器推薦。張小龍認爲,通過社交推薦來獲取信息是符合人性的。不過,張小龍的着眼點是信息獲取,張一鳴的着眼點是信息分發,方向不同。但社交推薦不是你想做就能做,它需要社交關係鏈的支持。

每個人都看得到,頭條在粉絲分發(社交推薦)方面有多努力。微頭條瞄着的是社交關係鏈,悟空問答瞄着的是社交關係鏈,強化抖音的關注和私信功能瞄着的是社交關係鏈,抖音私信升級成多閃瞄着的更是社交關係鏈。

微信,這個用戶關係鏈的最大的大水池,或者用李亮的話說,“具有水電壟斷地位”的基礎設施,自然就成爲頭條覬覦的最大目標。

我知道頭條的慾望,也瞭解頭條的手段,但我看不到它的底線,所以我一直很小心地提防着頭條。註冊多閃時,我留的是一個平時用來收快遞的手機號。但多閃仍然推給我很多真正的微信好友,我都不知道它怎麼做到的,可見這家公司有多努力,它的技術有多牛逼。

《微信開放平臺開發者服務協議》明確規定:

2.7.2 未經騰訊同意,不得通過本服務收集、存儲、抓取、獲得或要求用戶提供包括但不限於微信或其服務平臺的信息內容、用戶數據等騰訊認爲屬於敏感信息範疇的數據(包括但不限於微信帳號、微信密碼、QQ號碼、QQ密碼、用戶關係鏈、好友列表數據、銀行賬號和密碼等),也不得將所合法獲得的前述數據自行或提供給其用戶、客戶用於創建、補充或維護自身關係鏈。

2.7.3 未經騰訊允許,不得利用本服務所獲得的數據(包括但不限於微信用戶關係鏈等)實施或變相實施任何形式的推廣、營銷、廣告行爲。

頭條這麼算法驅動、AI驅動的公司,自然不會把這些條款放在眼中。規矩和邊界都是用來約束那些傳統的、平庸的公司的,而一個偉大的、創新的公司,就該是一個無視規則、突破邊界的公司。

抖音的微信登錄功能被限制,首先跳出來的是頭條公關。在他們的描述裏,這件事不但不是抖音的問題,抖音還成了受害者,他們竭力要把風向引導到壟斷的方向。於是這個故事就成了爲了私利,巨頭利用壟斷地位打壓挑戰者,損害用戶權益。拼命往壟斷的方向引,其實就是希望借刀殺人,讓政府出手整治。

李亮大概回想起3Q大戰時曾經使用過的那些早已爛熟於心的說辭和案例,並據此寫下了上面這段話。這段話只有300字,但卻充滿無知和繆誤,吳主任已經反駁過了(《字節跳動,請你善良》),反駁得很精彩,我沒有更多可以補充的。

其實,早在去年5月,頭條就公開主張:“微信和QQ是國內最大社交平臺,活躍用戶已經達以10億以上,屬於互聯網基礎設施,類似水電燃氣和電信運營商,具有強大的市場支配地位。這種社會支配地位,不應該被濫用到市場競爭中。”

當時我在《張一鳴的戰爭》一文中也說過:

“今日頭條認爲自己有權屏蔽騰訊,而騰訊無權屏蔽自己,理由就是微信和QQ屬於“互聯網基礎設施”。這真是最混蛋的邏輯,人家產品做得好,做得成功,你就直接給人家充公了,無恥也請有點限度好不好。

QQ、微信不是用納稅人的錢建立的,一家商業公司選擇封閉或者開放的模式,都來自理性的商業決定,而非任何法律的強制性要求。微信以開放、連接、賦能傲立於世,是因爲這樣可以讓企業、機構和個人更放心將工作、生活和商業建立在微信上,從而最大化參與各方的利益,但這從來不代表微信必須無條件地接受頭條系揩油、挖牆腳甚至給自己掘墓。”

這一次,李亮這個演技秀得非常不成功,甚至讓他有點惱羞成怒,就像一個自以爲演得特好的演員被喝了倒彩,但他不是怪自己演砸了,而是怪別人當衆戳穿了他。後來李亮乾脆直指吳主任的文章爲“黑稿”。按頭條的定義,批評頭條的都屬於黑稿。

此外,李亮還對“善良”這個詞特別排斥。頭條家的詞典裏應該沒有“善良”這個生僻詞,張小龍多次引述的貝佐斯的話,“善良比聰明重要”,也讓他很不舒坦。所以,他總是想要把善良的人拖進他熟悉和習慣的環境。比如,“慣用壟斷和公權力者,絕非類;小雷音寺裏談‘佛性’和‘善良’的,不是男神。”“因爲競爭做封殺,情理之中,但還要製造謠言污衊對手,就別標榜善良了。”“發黑稿的也評論‘善良’,‘善良’會越來越有諷刺意味了。”雖然總是文理不通,但看得出他對“善良”一詞是真的介意。

其實絕大多數開放平臺在隱私政策方面都有和微信類似的規定,比如Google移動開發者服務的服務條款中,關於隱私權就明確規定:“您不得(也不得允許任何第三方)使用本服務來跟蹤、收集或上傳任何個人身份信息數據(如姓名、電子郵件地址或結算信息),或Google按理能夠關聯到此類信息的其他數據。”

但頭條強大的機器算法和獨特的增長黑客文化,讓它習慣於無視任何約束性條款,我行我素,用盡一切檯面上和檯面下的手段實現自己的增長。

曾有個讀者,在我的文章後面留言說:“看了那麼久keso,我發現在keso這裏,今日頭條的產品沒有一個好。”我答道:“是的,價值觀問題,雖然商業上可能頭條非常成功。”

我曾經寫過一篇文章《大公司裏的“小”公司》,列舉了一些特別雞賊的公司行爲,無論這些公司增長有多快,估值有多高,影響有多大,在我眼中它永遠都是一家“小”公司。頭條就是我所說的那種“小”公司。小就小吧,如果“小”公司還特別愛表演,那就尤其討厭。

印象中,頭條好像也不是一直都這麼雞賊,這麼抑制不住自己的表演慾。雖然我從來都不喜歡頭條的產品,但這家公司過去很長時間都表現得像個悶騷的、害羞的程序員,大約從去年上半年的某個時間點開始,這個程序員忽然愛上了表演藝術。也差不多是從那個時候開始,頭條忽然戰神附體,四面出擊,跟百度打,跟微博打,跟知乎打,最後跟騰訊正面剛,指責騰訊壟斷,不正當競爭。頭條的公關一下子就成了世界上最忙的人。

我不知道頭條演技的精進跟李亮之間存在怎樣的聯繫,但明眼人一看便知頭條的戲路跟360之間的傳承關係。

頭條當然不需要像360一樣拼了命地搶頭條,頭條自己就是頭條。可它還是會習慣性地秀一秀越來越精湛的演技,展示一下一個戲精的初心和本色。

戲好歸戲好,但頭條並不喜歡別人稱它爲“戲精”,沒人喜歡被人稱爲戲精,包括戲精本人。頭條這麼熱愛表演,內心深處大概是希望被看成“表演藝術家”吧。

去年,在另一場反抗巨人騰訊的偉大戰鬥中,頭條就歷數了騰訊的一系列“不正當競爭行爲”,字字血聲聲淚,痛心疾首得非常到位。

尤其讓它感到委屈的是,自己的“反抗”行爲,“在騰訊強大的社會影響力之下,在微信平臺上被騰訊和部分自媒體人冠以‘戲精’‘碰瓷’。騰訊可以對你的產品進行封殺,但你不能把這事說出去,只要說出去就是‘戲精’‘碰瓷’。對騰訊這種強大的社會影響力,我們深感無奈和憂慮。”

這一臉的無奈和憂慮,幾乎把我都給感動了。幸虧我知道,這就是一個戲精正在碰瓷時的樣子。

這一次,抖音在聲明中宣稱,“希望企業之間不要脫離正常的市場競爭範疇,不要給封殺找藉口,更不要在封殺的同時,還污名化被封殺者”。大約頭條一直都覺得,自己的壞名聲,全都是被騰訊“污名化”的結果。

在多閃發佈會上,今日頭條CEO陳林說:“本質上我們(和微信)不是競爭對手,也希望他們不要把我們當競爭對手。”

我是修長城的,你是蓋豬圈的,我們確實不是競爭對手,可是架不住你總想挖了長城磚去蓋豬圈。

頭條最讓我瞧不起的是,它的CEO可能是全中國最著名的追求“延遲滿足感”的人,可是他所有的產品都是在慫恿“即時滿足感”。

李亮多次澄清,張一鳴是頭條系所有產品的資深用戶。

張一鳴是多麼理性、多麼自律的一個人啊,按我的理解,這麼理性和自律的一個人,也會被頭條系產品給弄得沉迷其中,不能自控,成了資深用戶,每天睜開眼就開始刷頭條,至少80分鐘,有點空就開始刷抖音,至少60分鐘。一般人哪裏扛得住啊。

這也就充分說明了頭條系產品有多厲害。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