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前,全縣已通過勞務輸出、扶貧車間就業、居家就業等實現了7800餘名搬遷羣衆穩定就業,貧困人口占比達到65%—70%,年人均增收1.5萬元。雲竹鎮用足用好介休市對口幫扶的政策機遇,自主成立衆信服裝有限公司入駐扶貧車間,與介休市安泰集團等企業形成服裝加工訂單供應關係,先後組織貧困羣衆赴介休市進行了定向培訓,目前車間已建成投用,解決了150名搬遷羣衆的就業問題。

搬進“幸福居” 踏上“致富路”

黃河新聞網晉中訊爲了讓搬遷羣衆搬進“幸福居”、踏上“致富路”,今年以來,榆社縣堅持產業扶貧與易地搬遷緊密結合,把增加就業作爲最直接最有效的脫貧方式,先行先試,大膽探索,走出了“就地就近、轉移輸出、居家靈活”後續產業就業新路徑。目前,全縣已通過勞務輸出、扶貧車間就業、居家就業等實現了7800餘名搬遷羣衆穩定就業,貧困人口占比達到65%—70%,年人均增收1.5萬元。隨着7月底扶貧車間的全面投產,可實現易地搬遷羣衆“戶均1人穩定就業”的目標。

建立扶貧車間 實現“就地就近”就業

榆社縣以安置小區配套建設扶貧車間爲依託,大力鼓勵引導搬遷羣衆在安置小區實現“家門口”就業。

科學規劃佈局,同步建設推進。按照“住房建設與扶貧車間面積5:1”的標準,在集中安置點配套建設3.5萬平方米的扶貧車間,實現“每10平方米提供一個就業崗位”,打造“1公里就業圈”,讓遷出人口入企務工、穩定就業,實現從農民向產業工人的轉變。全縣在9個集中安置點配套建設了6個扶貧車間,目前社城鎮、郝北鎮、雲竹鎮3個安置小區的扶貧車間已建成投用,箕城鎮安置小區、河峪鄉安置小區、郝北鎮趙家村3個扶貧車間將於7月底建成投用,可實現3000餘人穩定就業,年人均收入約2.5萬元。

積極牽線搭橋,擴大招商引資。通過引進勞動密集型企業或勞動技能要求較低的企業入住扶貧車間,組織貧困戶積極入企務工,實現“扶貧車間”經濟運行效應和扶貧效應“雙保障”。截至目前,全縣共引進省外企業6家、省內企業3家入駐各易地搬遷安置點,主營經營產品有服裝加工、箱包、乳膠、氣球、插花、編織、管材等,建成投產後可有效帶動搬遷人口就業。如:郝北鎮集中安置點的山西恆塑公司塑膠製品、榆社啓源公司橡膠製品、山西鑫泰公司鋁棒製品、榆社雄恆公司乳膠製品4戶企業已落地建設,總投資5.3億元,總產值24.8億元,雄恆乳膠已建成投產,其餘3戶企業將於10月底全部投產,可提供700餘個就業崗位。社城鎮集中安置點引進山西宏威安保服裝加工項目,通過組織貧困人口外出培訓,不僅讓100餘人實現了穩定就業,每月收入1500至2000元,更重要的是激發了貧困羣衆雙手創造財富、勞動擺脫貧困的能動性,實現了扶貧又扶志。雲竹鎮用足用好介休市對口幫扶的政策機遇,自主成立衆信服裝有限公司入駐扶貧車間,與介休市安泰集團等企業形成服裝加工訂單供應關係,先後組織貧困羣衆赴介休市進行了定向培訓,目前車間已建成投用,解決了150名搬遷羣衆的就業問題。箕城鎮安置點福建國雅服飾、山西久冠服飾已達成入駐協議並組織57人到福建等地進行爲期一個月的業務骨幹培訓,可提供就業崗位1500人。此外,河峪鄉、郝北鎮充分發揮地域特色產業優勢,分別加強與太焦高鐵、同宇農業等企業的對接,加快建設特色產業扶貧車間,將於8月底建成夠用,爲貧困羣衆提供更多的就業崗位。

立足縣情特色,延伸產業鏈條。依託本地優勢企業,採用貧困村集體破零資金和貧困村後續產業發展資金入股合作的模式,建設天生藥業中藥飲片加工車間,不斷拉長中藥材產業鏈條,形成種植、加工、倉儲、集散、銷售爲一體的中藥材扶貧產業鏈。該項目可爲貧困村移民提供就業崗位300個,同時帶動中藥材種植6萬畝,覆蓋中藥材種植戶1萬戶3萬人,畝均增收600元,人均收入1200元。

強化培訓服務 實現“轉移輸出”就業

榆社縣以強化技能培訓爲主抓手,對符合條件的搬遷羣衆實行全方面勞務輸出服務。

加強就業培訓。在摸清摸準搬遷人口中“有技能的全勞力”培訓意願和需求的基礎上,堅持“每戶至少培訓1人,每戶至少就業1人”的目標,制定精準培訓規劃,爲易地搬遷貧困人口提供“菜單式”定向精準培訓,全力推進易地扶貧搬遷勞動力實現高質量就業。2018年,全縣累計投入產業培訓資金270餘萬元,共開展古建彩繪、家政服務、氣球加工、手工編織等各類專業培訓80期,培訓貧困人口3200餘人,其中易地搬遷產業培訓近2000人。

提供就業信息。縣鄉村和各級幫扶工作隊集中力量,全程服務,深入重點企業和各單位收集各類用工信息680餘條,組織召開3場大型專場招聘會,並通過電視、報刊、網絡等多形式、多渠道發佈就業信息,積極爲他們提供就業崗位。

落實就業政策。按照縣內、省內、省外務工每人200元、300元、400元的標準發放交通補貼,降低轉移就業成本,2018年全縣勞務輸出貧困人口5815人,發放交通補貼155.88萬元。

打造就業品牌。發揮傳統產業優勢,精心打造古建彩繪、家政服務勞務品牌,在古建產業上,今年有900餘名貧困人口實現轉移就業,每人每年收入4萬餘元;在家政服務上,全縣培訓310名學員,與省市家政公司達成就業意向,每月工資2000元左右。

拓寬增收渠道 實現“居家靈活”就業

榆社縣以確保搬遷羣衆家庭戶戶有產業措施爲目標,以戶爲基,多措並舉,多點保障。

提供居家就業崗位。對搬遷人口中“年老有病的弱勞力”特殊羣體,積極與相關企業對接溝通,提供氣球加工、紙箱摺疊粘合、扎花等許多居家靈活就業崗位。目前,全縣從事氣球加工居家靈活就業的貧困人口約有1500人。同時,採取政府購買服務的方式,提供市政管理崗位300餘個,主要進行保潔清掃、停車位管理、園林管護,月工資1000元左右。

激活資源增收新路。堅持遷出地與遷入地同步規劃、同步推進、同向發力,大膽創新探索,將易地搬遷房屋拆舊復墾與土地增減掛鉤政策緊密結合,着力破解產業發展資金和農村“資源”變“資本”難題。目前,全縣拆舊復墾工作已全面鋪開,68個整村搬遷村有4個村完成了拆舊復墾;已拆除876戶,拆舊面積443.1畝,拆舊率達到33.76%。同時,通過擴大小額信貸覆蓋面、擴展農機資產性收益扶貧試點,着力解決失能、弱能貧困戶的增收問題。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