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資初創型科技企業的關鍵點

證券時報網 

陳嘉禾

如果我們把科技企業,按照其處於成熟期哪個階段,簡單的做一個劃分,那麼我們可以簡單的把科技企業分成三個階段:初創期、成熟期、衰退期。這裏,就讓我談一談對於初創期的科技企業的投資,需要注意的一些要點。

新的點子需要配合足夠的計算

▲▲▲

由於科技行業“新”的特點,很多初創型企業做從事的生意,都是以前沒有過,或者在以前的生意模式基礎上,發生了重大改變的。

這種改變會帶來兩種情況,一種是發現了一塊巨大的寶藏,比如網約車、網絡購物,都屬於此類。另一種情況,則是創業者錯誤的估計了社會的需求、供給、技術和實際消費的結合等因素,從而虛構出來一個市場前景。但是這個市場前景,和實際的市場前景,有比較大的差別:共享充電寶、共享單車都是相對來說更貼近這種情況的例子。

在每一個社會中,市場前景都是不一樣的。以網絡購物爲例,這個行業在中國的發展勢頭,比在美國要好的多。但是這個行業在兩國的起步期,則是幾乎同時的:都是2000年前後。那麼,爲什麼同一種商業模式,在不同的社會,產生了不同的前景?

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是至少包括以下幾點:中國經濟有後發優勢,當網絡購物興起的時候,中國沒有足夠的銷售體系與之抗衡,而在美國,以沃爾瑪爲代表的銷售體系已經很發達;中國的人工成本更低,美國更高的人工成本無法承擔低廉的快遞價格;中國的小企業更多、產品更分散與多元化,導致網購可以滿足這種個性消費的需求,而美國很多行業中的企業,多半已經整合成幾家大型企業,不需要特別複雜的點對點銷售體系;中國企業管理更鬆散,很多員工上班可以收快遞,美國人上班幾乎無法處理自己的事情,更不要談跑到樓下收快遞。

以上列舉的各種因素,共同導致網購行業,在中國發展的比美國要好的多。所以,當投資者在選擇一個初創型科技公司的時候,一定要仔細計算,這個公司的未來是否有前途?其前景的規劃,是否包含了太多不一定能夠成功的假設?這種計算,是要建立在對當地社會和經濟充分了解的基礎之上的(比如很多中國人就不知道美國人上班不能收快遞)。

需要指出的是,在很多時候,由於科技企業的獨特性、創新性,導致這種假設的計算,很難做到精準。其實,即使是今天很多成功的科技企業,在當初創業的時候,創始人都沒能料到自己能做到這麼成功。如果連創始人都沒能準確預料到企業的前景,又何況投資者呢?所以,以上所說的對企業前途的推斷,必須是一種模糊的、大方向上的,我們不能要求這種推斷是一種精準的、確切的推斷。

競爭不會缺席

▲▲▲

在信息時代,哪怕是最好的商業計劃,一開始都會有無數的競爭者。由於我們這個時代的信息流極度發達,各種天使投資、風險投資機構非常活躍,因此,幾乎任何一個初創期的科技公司,都會遇到大量競爭。這種競爭可能會比第一家進入行業的初創企業來的稍微晚一些,但是很少會缺席。

比如,在前幾年的共享單車行業,我們就能看到無數衝入行業的資本,所帶來的巨量競爭、以及鋪天蓋地的自行車。在這種競爭中,投資者在面對初創型科技公司時,相比於研究成熟期的科技型企業、以及其它企業,就要格外注意企業管理層的能力,以及企業的經營狀況。

對於企業管理層的能力來說,這種要求是多方面的。他們需要有足夠的遠見,不在戰略上犯大的錯誤;要有足夠大的度量、足夠的自我反省精神,能夠及時聽取別人的意見、糾正自己的錯誤;要有足夠的親和力,對員工足夠真心,能留住核心的人才,避免他們跳槽出去(這種跳槽往往會導致更多的競爭對手);他們還要能足夠細緻,能注意到企業經營中很多細枝末節的東西,以免企業被細節拖垮;最後,企業管理者還要有足夠的社會道德感,這能避免他們在利益面前走彎路。

以上的要求,可能對投資者來說過於複雜、過於難以判斷了。畢竟很多時候,即使是天天生活在一起的人,我們都難以對他們是否符合以上的要求,做出明確的判斷。這時候,投資者就要通過對企業經營狀況的審查,來推測管理層的能力和狀態。或者更具體一點說,通過對經營狀況的審查、產品銷售的感知、對管理層的判斷等幾個因素的綜合判斷,來做出大致的推測。

要做好巨大盈利和巨大虧損的準備

▲▲▲

由於在A股市場上市的公司,多半是處於成熟期的企業,因此A股投資者對初創型企業的盈利狀態,並不熟悉。對於成熟企業來說,他們的基本面變動往往不會太大,年份好的時候可能會有15%的增長,糟糕的時候有15%的下跌:它們很難讓投資者大喫一驚。

但是,對於初創型科技企業來說,我們經常看到的情況是“成者王侯敗者寇”。成功的企業由於開創了一個巨大的、新的市場,加以科技型企業往往有比較強的網絡效應(產品價值隨購買這種產品的消費者的數量增加而增加,更多的消費者就會帶來更多的消費者)和規模效應(規模更大的企業在經營上有更大的優勢),因此成功的企業所帶來的回報,往往是上百倍、乃至上千、甚至有些上萬倍的。谷歌、騰訊、阿里巴巴、京東、臉書等企業,都是這方面很好的例子。

而對於失敗的企業,由於科技型企業大多是輕資產公司,不會像公用事業公司、交通運輸公司那樣有巨大的資產,因此科技型企業一旦失敗,往往會變得比一文不值好不了多少。其虧損的比例,比傳統企業的虧損,要大的多。

對於這種“要麼大賺要麼大虧”的投資環境,傳統的A股投資者需要有所意識,並且做出兩種轉變。

對於成熟期的企業來說,由於其基本面波動不會太大,因此很多投資者更習慣做波動交易。價格上去就賣掉,價格下來就買入,反正企業變動不大,波段交易的錢不賺白不賺。同時,很多投資者習慣於重倉交易,只買一個、或者只買幾個股票是常態。

但是,對於初創型科技企業的投資來說,投資者要適應這種“賺錢的企業會帶來百千倍的回報、虧錢的企業會幾乎虧光”的狀態,因此必須要減少波段交易,這樣才能在找到好的投資標的時,不因爲頻繁買賣而錯失自己的利潤。另一方面,投資者需要用大量的分散投資,通過持有幾十個、乃至一兩百個經過精細選擇和分析的好公司,來避免“一旦虧損就是鉅虧”的風險。

總結來說,在我們這個不斷變化的世界裏,初創型科技企業往往會給投資者帶來傳統投資不可想象的回報。在過去幾十年裏,我們看到成熟市場中,一些新生代的、優秀的投資機構,都是通過投資初創型科技企業,相對老一代投資家取得了青出於藍勝於藍的回報。而由於初創型科技企業和傳統型、成熟型企業之間巨大的區別,因此傳統投資者需要修正自己的投資判斷體系和投資方法,才能更好的適應這種新興的投資標的。

(作者系信達證券首席策略分析師、研發中心執行總監)

責任編輯:凌辰 SF179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