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山歷史悠久,早在新石器時期即有人類繁衍生息,距今約6000-8000年。據史料記載,當時黑山地理位置在繞陽河與羊腸河流域之間,新石器時期,大吳臺和蓮花泡(今姜屯土城子)一帶,有以捕魚和獵取小動物爲生的人類散居在此活動,有幾個部落人口數百人。黑山新石器時期遺址主要分佈在大興鄉大吳臺、芳山鎮蛇盤山、大虎山等地。

大吳臺遺址是典型的新石器時期遺址,位於大興鄉大吳臺村。遺址南北長約500米,東西寬約200米,爲細沙形成的高低不等的丘陵地,現爲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遺址出土的文物有“之”字紋陶片、陶紡輪、夾砂紅陶、灰陶、魚骨陶及大道溝紋殘陶片,其中以夾砂紅陶、素石磨光的器物殘片爲多,紋飾複雜,還有大繩紋、抹溝紋、回紋、交織紋等,器物有三足器的殘足、豆柄、器耳、器底、口沿等。

大吳臺新石器時期遺址距今約6000-8000年,屬遼西紅山文化範疇。據專家推斷,這裏散居着一個相對較大的部落,先人們已經徹底擺脫了居住天然洞穴的狀況,知道修建房屋,從近千平方米的居住面積看,約容納十餘座草房,大約有一百人。從陶質器型來看,相當於商、周、春秋時代的遺物。這裏只見陶器,未見石器、骨器,可推斷農耕生產跡象不明,由此也可以間接斷定當時人類以捕漁爲主。遺址文物屬典型的漢代陶器特徵,未發現漢代以後器物,因此可斷定大吳臺遺址起源於新石器時期,消亡於漢代。

大吳臺遺址出土的夾砂紅陶是最有代表性的新石器時期的文物。素石磨光的器物殘片較多,紋飾複雜,還有大繩紋、抹溝紋、回紋、交織紋等。在遺址上未發現燒陶的窯址,可見,這裏的陶器是從其它地方交流所得。在大吳臺東北方向1公里處還有一個小吳臺,應存在同一個時期。因此,可以說大吳臺遺址不是孤立存在的。新石器時代遺址包括住地和葬地。大吳臺遺址只發現住址沒發現葬地。大吳臺新石器時期灰坑被風、雨水衝噬,或者人類將垃圾直接傾倒湖泊。從大吳臺出土的器型有三足器的殘足、豆柄、器耳、器底、口沿等類似祭祀器皿的陶器可以斷定,大吳臺新石器時期人類活動與遼西文化已融爲一體,有祭祀活動。

石龍新石器遺址位於黑山縣城北部石龍小區,上世紀80年代初期施工時挖到一個打磨光滑的石斧和一些散落的夾砂紅褐陶碎片,經文物專家鑑定爲新石器時期遺物。從打磨光滑的石斧可以斷定,當時磨製石器的技術比較熟練,應屬新石器時代中晚期,距今約4000——5000年,從夾砂紅褐陶碎片來斷定屬於遼西紅山文化範疇,從居所形狀和麪積可以斷定爲半地穴式,人字形草房,是散落而居的部落。

我縣的新石器遺址具有中華民族發源地的性質, 具有典型的紅山文化特徵,最早可追溯到紅山文化的早期的查海文化。查海文化(遺址位於遼寧省阜蒙縣沙拉鄉查海村西)距今約有八千年。查海遺址已被考古專家確定爲中華龍的形象誕生地,紅山文化的典型器物是C型玉龍,早期的C型玉龍因其首似豬,被稱之爲玉豬龍,也稱豬首龍,豬首至龍首有一個漸變的過程。黑山早年出土過一件豬首飾件,材質爲青石,器型爲豬首圓柱直柄,直徑約1.4釐米,長約15釐米。直觀感覺比玉豬龍更加古樸寫實。2002年12月,省政府驗收黑山文化先進縣時,有文物專家認爲此器物應是豬首器物形成的早期,屬於查海文化範疇。此爲黑山縣歌“滄海桑田八千年”的初始依據。

作者|王 根 朗讀|王曼妤

編輯|王大志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