盞因茶而生,茶因盞而妙

建窯以生產黑瓷建盞而著稱,因生產工藝的精湛,在兩宋時到達了鼎盛,開闢了實用功能與藝術欣賞的嶄新天地,那些文人墨客更是吟詩做賦,影響深遠,各地的窯口也開始爭相效仿。

而位於福建東南沿海地區也有着一處沿海地區最大的黑釉瓷燒窯廠——福清窯。

1

福清窯在如今的福建省福清市區,但由於窯址主要集中於在東張鎮一帶,所以又被稱爲東張窯。

它位於閩江下游,跟出海口很近,且生產規模跟建窯接近,是閩東沿海地區古代銷往海外的產地之一。

在宋元時期,福建的泉州跟福州等港口是重要的對外貿易港口,北宋時期福州已經開闢通往日本、朝鮮及東南亞的航線。

拿日本來說,航線有三條:

01.福州—琉璃羣島—日本;

02.泉州—彭湖列島—日本;

03.寧波—日本:或者福州、泉州—寧波—日本。

2

二十世紀五十年代,在市區東門外東張區發現宋代窯址五處,所燒的器物大體相同,有青釉、黑釉兩類。

01.青釉:

器型大多以盤、碗爲主,

紋飾有花草、遊鴨或任意劃出,

胎質較細,釉色青綠,

與浙江的龍泉青瓷有很多相似之處,釉色更深或更淺。

02.黑釉:

大多以碗爲主,

胎色有泛黃、紅兩種,

有兔毫紋、斑點紋,釉面黑而光亮,

大致的風格上與福建各地宋代同類窯址出土遺物基本是屬於同一類型。

福清窯是生產出口黑釉盞的主力軍,雖然生產規模很大,但質量確是良莠不齊。

建盞的施釉方法是考驗窯工水平的,做盞人需要用手指摳持建盞素胚的足部去蘸釉,蘸少了不容易出好的釉色,蘸多了在燒的時候容易黏在匣鉢裏。

從很多的福清窯建盞中可以看出福清窯口在門對大量的外貿訂單時,注重工作效率而不精益求精,窯工們的工作態度也不夠端正。

3

建窯所產黑釉盞款式,東張窯都有仿造,雖然品種尚屬齊全,不過品質上還是不及建窯。

經過古陶瓷學家的調查發現,早期東張窯的仿品,尚有粗、精之分,隨着市場擴大,爲追求產量和壓低成本,質量上就逐漸下降。

下面我們以束口盞爲例,來看看東張窯與建窯兩者的差距:

01.造型

建盞一般造型規整,器型線條委婉流暢,修足乾淨利落,圈足內部淺挖平整,其轉角處普遍存在明顯的旋坯痕,作風較爲生硬,部分產品在外盞腹下留有“跳刀痕”,圈足部分有的足根不齊,有的挖足未旋夠一週。

02.胎質

建盞胎質勻稱緻密,堅硬厚實,含鐵量高,胎色以灰黑爲主,雖含有一些細砂粒,但並非淘洗不均所致,也不影響質地的均勻。

東張窯的坯泥則多數淘洗不精,常能以肉眼見到粗細不一的異色顆粒,氣孔和砂眼也較爲普遍。

03.足根

東張窯的圈足部分有的足根高度不齊,有的挖足也沒有旋轉一週,明顯沒有經過細緻的修整,不符合精益求精的標準。

04.釉色

雖然東張窯建盞仿製的兔毫和建窯的普品兔毫極其相似,但是其毫紋大多不如建陽建盞清晰挺拔呈豐富多彩、變化多段。

雖說有上訴的一些不足,但也是受建窯影響較大的窯場之一。

小小的建盞從窯火裏出生,又隨着浩浩蕩蕩的商船,從一個偏遠的閩北小鄉走向了廣闊的世界,不僅豐富了國民的日常生活,更是把中國的文化擴散到世界,影響着世界。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