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陳鵬建議,可以根據《關於深化自然科學研究人員職稱制度改革的指導意見》等文件要求,結合新文科實際,建立真正適應新文科發展的評價體系,引導教師沉下心來研究問題,甘於奉獻教書育人。陳鵬表示,高校需要在新文科建設中鼓勵各院系打破傳統的課程設置方式、人才培養模式和團隊構建體系,爲新文科開闢新的實驗區。

新文科來了,這是場跨界融合的探索

視覺中國

本報記者 張蓋倫

“日本這類情況已經持續很久:文科生找工作不易,文科日趨沒落消解的疑惑也甚囂塵上。我們應該對整個世界的人文科學發展與改革的潮流予以密切的注意,並同時考慮我們的人文社會科學的發展與改革問題。”在6月6日召開的“新文科建設”研討會上,復旦大學歷史系教授張翔表示,面對新問題,文科要與新興科學有所結合。

關於新文科,還有一個大背景——“六卓越一拔尖”計劃2.0啓動,要全面推進新工科、新醫科、新農科和新文科的建設,提高高校服務經濟社會發展的能力。其中,新文科被認爲是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重要載體,要推動哲學社會科學與新科技革命交叉融合。但在這四個“新”中,它被討論得並不多。

那麼,面對新情況,究竟如何打造“新文科”?

過度西化和過度量化是舊文科病症

傳統意義上的文科,主要是人文科學和社會科學的簡稱。浙江大學傳播研究所教授邵培仁表示,既然要建設新文科,那就得先給傳統文科“看個門診”,探討“病因”,再給出解決方案。他認爲,舊文科的病症,主要是“過度西化”和“過度量化”。

“文科中很多學科的基本概念都來自西方。必須承認,中國哲學、社會學、政治學、經濟學、管理學和傳播學等文科研究對西方學術有一定的依賴性。”邵培仁說,不過,如果學者從理論、方法到思維、表達都是西方的,參考文獻也全是西方的,那也值得反思和憂慮。邵培仁指出,這種新文科應該既不是西方的,也不是東方的,而是世界的。因爲中國一直主張世界多極化、文化多樣化、人類命運一體化和全球整體化。

而過度量化,則是過於強調量化研究和量化指標。“過多的量化研究也不符合學術生態平衡、多樣的原則。”邵培仁解釋,過度的量化研究可能會使得我們過度關注微觀層面的東西,而看不清世界格局的變化和時代潮流的演進。

在廈門大學教育研究院教授別敦榮看來,過去由於傳統觀念、制度和客觀條件所限,文科辦學和發展過於孤立化。國際學術發展的重大趨勢是交叉融合,但在我國,文科各學科專業孤立辦學,相互之間壁壘森嚴,缺少交流,更少融合,無法滿足社會發展需要。“文科本身還需要創新發展,尤其是文科內部不能因循守舊,要有所突破。”

立足本土的同時也要融合交叉

確實,也必須突破。

因爲新文科面對的是社會發展變化中的新現象、新問題和新變化,5G、人工智能、虛擬社會……這些人類此前從未遇到過。

爲了進一步理解社會和人類自身,就需要在人文社科中運用自然科學、工程技術的方法和理論,進行跨學科的交叉和深度融合。

但融合談何容易?

南開大學傳播學系主任陳鵬說,這就需要對專業設置、研究方向和人才團隊進行革新。“新文科面對的是新問題、新現象、新結構,而這些問題中的很大一部分,可能不是傳統文科所關心的。”陳鵬說,在現有的學科培養體系中,一些重要的現實問題、新問題和未來問題容易被邊緣化;而這種邊緣化,也可能會影響到課程開設、研究選題立項和研究成果評價。

而且,新文科運用的是跨界思維,使用“文文互鑑”“文理交叉”“文工融合”的思維方法解決問題。但從傳統觀念來看,這種思維方式還很可能被扣上“不務正業”的帽子。陳鵬表示,高校需要在新文科建設中鼓勵各院系打破傳統的課程設置方式、人才培養模式和團隊構建體系,爲新文科開闢新的實驗區;或者乾脆在學校層面建設新文科中心、新文科學院等創新管理機構,讓新文科團隊能夠“不拘一格降人才”,實現跨界組合,設計出更能適應當下和未來社會發展需要的課程。“能讓理科、工科和醫科的老師走上新文科講臺,讓那些沒有高學歷的業界精英,帶來現實中的真問題、真經驗和真思考。”陳鵬強調。

浙江大學人文學院教授徐永明說,過去是紙質文獻,現在是數字文獻;過去運用拼音、四角號碼、筆畫等檢索手段查資料,現在可以用強大的搜索引擎進行地毯式檢索;過去用手工畫,現在可以利用數據產生各種可視化效果;在教學手段上,也有了智慧黑板、遠程教學和慕課等新形式。因此,文科生也應該有新的“武器”。他表示,要重視跨學科人才的培養。在政策體制上應給予特殊的支持。文科學生要學習編程(如python)、新媒體技術、GIS(地學信息系統)等課程,這些應該作爲文科學生的必備技能和素養。也要加大對文科軟硬件設施的投入,讓文科生也可以上手實操。

“高校在新文科建設過程中勢必要創建新的辦學制度,但不能走過場、一陣風,搞形式主義,借新文科的殼來進行包裝。”陳鵬強調,所有的改革都不是爲改革而改,而是爲了更好地教書育人,適應國家和社會、當下和未來的需要。“這種辦學制度創新切忌流於形式。”

不能簡單套用原有評價體系

很多專家在研討中不約而同提到的,是評價體系。復旦大學歷史系教授張翔表示,既然高校人才的培養機制要隨着新時代的變化而調整,那麼評價體系當然也需要改革。“目前主要依靠論文與著作進行評價,未必適合新文科的建設需求,但是如何改革,還需多方羣策羣力。”

新文科建設需要多元人才形成多元成果。如何評價這些人才和成果,對高校來說是個巨大的挑戰。陳鵬解釋說,新文科的人才和成果可能並不只是來自某一個學科,其所提出的問題、採用的方法也可能都不在傳統學科的視域內。“新文科的很多成果可能也不同於傳統文科成果的形態和使用方式。它也許是解決方案而不是論文,是某個內容編輯系統而不是研究報告,是某套算法而不是學術專著。”

這就要求創新評價體系。蘭州大學教授朱永彪指出,在新文科建設中,不能簡單套用理工科的標準和評價體系,也不能指望短期內就收到成效。“有這種想法,是功利的,也是沒有常識的。”

“這種創新也要杜絕敷衍了事、盲目拼湊、簡單歸口。”陳鵬建議,可以根據《關於深化自然科學研究人員職稱制度改革的指導意見》等文件要求,結合新文科實際,建立真正適應新文科發展的評價體系,引導教師沉下心來研究問題,甘於奉獻教書育人。朱永彪也強調,新文科的真正建立,需要新的學科規劃、學科建設,以及學科評價制度與評價體系。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