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喜歡我的文章,點擊上方“見小曰明”,點“設爲星標”或置頂,我們就不會失散了

第239原創

文|明玥

看到惡魔奶爸給高考完的同學的一句勸:

以前總聽人說,讀大學一定要醉次酒(實際可能會醉很多次),一定要逃次課(應該會逃無數次),一定要談場戀愛(會是很多場或者一場沒有)。

今年聽的最多的就是,不要打工,不要打工,反正以後要打很久的工。

認真健身這個觀點倒是很新鮮喔,仔細想想,也很有道理。

如果說命運是一條河的話,我們順流而下。

豐年的時候,應想辦法多積材料與技法,把船做得牢靠些,等到荒年的時候,便可少受顛簸。

大學四年,是每個人一場豐年。

對多數人而言,這是人生第一次擁有了“可以自己掌控的時間”。

高考之前,日日學習複習,題海無涯,不要說不能選擇學習與否,就連學習安排都被死死控住。

大學又提供便宜的住宿和食物,扎堆的同齡人可交友交際,尚沒有十足的生活壓力,樣樣事情都容易開展。

從掌控度來說,這絕對是一段前無機會、後無可能的時間。

從效果來講,又可能是最容易被廢掉的時間。

剛剛從高三的苦海掙扎出來,迎面而來大段大段無人檢查催促的空白,總要獎賞自己,彌補缺失,於是一頭扎進遊戲綜藝電視劇。

又或者不懂如何親手建立自己的生活,人云亦云,對學業已失去追求,搞事業又爲時尚早,於是眼睜睜白白過去。

其實這段寶貴時間該度過的方式,跟將來無數年的邏輯,並沒有什麼不同。

所以奶爸說的好好健身,當真是個不錯的idea:

一來,這事有點難,但又不太難。

難在,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的枯燥乏味。

只能從慢慢的改變中看到進步,並不會“被動”地升年級,跟將來出社會的打拼過程何其相似。

不難的是,還真比打工當家教什麼的來得舒服,只需有毅力堅持下去即可。

二來,效果累積出來,實實在在看得到,而且有用。

很多人讀了大學,甚至畢業之後,還單薄佝僂,背一隻皺巴巴的雙肩包,完全沒有成年氣質,視覺上就不似有擔當。

遇到中年人問一句“小同學,廁所在哪裏”,還沾沾自喜,想說自己還年輕,被認成學生。

其實出社會之後再被認作學生,一點不值得高興。

要麼是太土,要麼學生味太濃,氣質沒跟上,兩樣都是“還不值得被信任”的潛在問題。

持續認真地負重過就不一樣,肩膀漸寬,性格走強,一羣書生中站出來就氣場兩米八。

過很多年後,你纔會明白,高考並不着重於你會哪些知識。

它就是以這種方式,篩選出願意學會不熟悉的東西,並能夠長期耐住寂寞專注用功的那一批人。

這纔是一生受用的能力,也是他人觀測的重要指標。

長期運動健身長出來的肌肉,塑造過的形體,恰恰能在四年後,在你已經不能用考試成績說話的時候,替你暗示這種能力。

回想我的大學時代,對自己的專業談不上喜不喜歡,但是也無其他正經事做。

於是整個人撲在課業上,除了完成學校課程,還誓要把執業資格考出來。

當時的用功程度,不但超過一般大學生,有時候都超過高中歲月,經常在圖書館坐到10點纔回去,回去洗完澡又學一輪。

到了畢業之際,我在找工作過程中,才切身感受到我不喜歡原專業的行當——財務這東西,我能把它當學業去克服,但我不想幹。

當時就十分尷尬了,過去的用功頗有付諸東流的鬱悶。

到今天想起來,仍然有幾分覺得浪費。

但是話又說回來,那一番刻苦,多少形成了一些大腦的肌肉記憶,很多年過去依然能夠快速閱讀,能夠自律,能在繁忙的時候快速安排自己做事的節奏。

只是虧在,這種能力不像體育鍛煉塑造過的形體那樣,被快速地看出來。

豐年時,若沒有清晰目標,則持續做些長期看來必定有用的事情,比如弄好身體,學會閱讀和表達,打下基礎,以便需要的時候可以拿出儲備的本事。

記得幾年之前,我有一個朋友,突然說要跟男朋友回老家生活。

她比我還要大幾歲,可能是覺得我這人平時能說會道,頗有主意,於是特意約我出來說這個事兒。

我當場否定了這個想法,因爲這事不靠譜的程度,根本每個點都長在我的負面清單上嘛。

第一,女方放棄熟悉的生活環境,跟男的一塊兒回家,這事兒的失敗比例,是有過統計數據的啊。

沒數據也有理據,你一旦拋下所有跟他走天涯,那麼你等於是把一切希望都寄託在了愛情上。

萬一這愛情不那麼完美(事實是百分之百不可能完美),那作爲女生,很容易情緒上腦,到時候哭哭啼啼的,“我爲了你把什麼都扔了”,男生也受不了,關係惡化。

到時候愛情死了,你的生活也進入死角,找誰哭去?

第二,我一貫反對“逃離北上廣”,反對從大城市到小城市。

關於這個可以寫出幾萬字的理由來,核心就是財富增值慢、事業機遇少、生活效率低。

此去經年,你一個普通人又不是明星,過幾年再要回來就難了,職場還會有你的位置嗎,你的助理Amy早就取而代之了。

第三,哪有人倒過來運營人生的。

爲愛走天涯是20歲小女生做的事,而她當時已經30歲了,兩人還只是男女朋友,沒有十足把握會結婚。

我們在20來歲的時候,通過考學、工作,蛻了一層皮,好不容易在自己選中的城市站穩腳跟,怎麼能在30歲以後開倒車呢。

要不然,你去更大的城市,或者去國外,那我還能理解加祝福。

我巴拉巴拉說了一大篇,她笑笑地聽完,跟我講了一段似乎是準備好的話:

哪裏都沒有詩和遠方,我瞭解。總說每個人要做自己,但自我爲什麼非得是激烈的、強悍的、追逐成功的,我做自己也可以是普通的,中規中矩的,嚮往簡單的,開倒車的自己。

我被她講得啞口無言,想想她說的語言很詩意,其實此外還做好了實際打算。

她人雖走,但不會賣掉杭州這邊的房子,自己不住了,出租也能多筆收入,覆蓋貸款還有餘。

這位朋友又聰明,她原來是培訓機構教英語的,因爲教得不錯,口碑很好,與所有學生都留有威信,他們又源源不斷給她帶來學生。

到了一定階段,已有能力在線開課。

去男友老家,她的工作可以直接跟過去,同一個機構內部調轉,到那邊還可以靠業務能力升一級。

我們作爲普通人,邁開任何一步,不敢隨意地說“自己的生活方式只要自己喜歡就好了”,還是要爲未知的一切做好打算。

但同樣地,也不能因爲走出這一步有風險,那就把每一個可能都想到最壞,最後乾脆就不往前走了,又白白錯過。

聽說後來他們結了婚,有了孩子,安居樂業,慢節奏生活,她還做到了培訓機構在當地的副校長。

今年她又說,等孩子大一點,可能會再搬回來生活,因爲小孩子讀書老家還是差一些。

但你問我後悔嗎,我沒有,時間白白浪費了嗎,也沒有。

雖然這幾年錯過了一些機會,在老家也不可能每週看展覽看話劇看演出,但我浮生偷得幾年閒,也挺開心的啊。

我心想您真是自謙了,“逃離”之前已經做好了準備,豐年有安排,腦中有手藝,賬戶有租金收入,還去了升職競爭沒那麼激烈的地方。

當然名義上又是爲了愛情,結婚生子這最容易焦慮的幾年,都有對方家裏人搭手,就鬆快地過去了。

她跟大多數人的直覺反向操作,照樣贏得了有質量的時間。

有天,公衆號後臺有人給我留言,問我文章中提到的某個網紅朋友有多少身家。

我懶得搭理。

後來此人又不屈不撓地來問,說:不要誤會,我沒有惡意,因爲我們是同齡人,所以我想知道有多少差距。

我仍然沒有回答他。

首先,我並不清楚這個問題的答案,而且我強烈感知到提問者一定在被問者之下,不論身家或格局。

他會那樣問,恐怕是他潛意識裏覺得自己年華虛度了,看到別人一朝走俏,卻不想別人爲這一天已經蓄力良久。

其次,就算知道我也不會告訴你。

重點要說的是,我不喜歡這種態度。

比輸了,除了惹自己不高興之外,真以爲可以像學生時代一樣,馬上熬夜看幾天書,爭取下次考試超過他嗎?

此刻比贏了又如何呢,你也不知道他哪天又超了上來,或者哪年你自己徹底累垮了身體,從此一切身外之物終成過眼雲煙。

這是小孩子的思維啊,三歲需要能從一數到一百,三年級要會做雞兔同籠應用題,初中要掌握3000個英語單詞,否則就是沒有“達標”哦。

那是假裝生活。

可是,記住“我最崇拜的人,是我自己。只有我自己纔會幫自己,度過一山又一山,克服一次又一次難過。”

【the end】

緣由天定,份在人爲

請長按下方圖片掃碼關注

見小曰明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