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觀察)國際金融中心建設進入衝刺期  上海應如何“大膽作爲”

中新社上海6月13日電 (記者 繆璐)“當前國際金融中心建設已進入決勝衝刺階段,上海仍需大膽作爲。”上海市地方金融監督管理局局長、上海市金融工作局局長鄭楊13日晚間在第11屆陸家嘴論壇(2019)之“浦江夜話”表示。

到2020年,上海要實現基本建成與中國經濟實力及人民幣的國際地位相適應的國際金融中心,這是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的既定目標。當前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已取得較大進展,但相較於國際主要的金融中心,仍有較大提升空間,那麼爲了達到上述目標,上海還能在哪些方面有所爲呢?

從英國智庫Z/Yen集團與中國(深圳)綜合開發研究院最新聯合發佈的第25期全球金融中心指數(GFCI25)來看,上海國際金融中心繼續位居全球第五位,僅次於紐約、倫敦、香港和新加坡。

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的框架目前已基本建立,格局完整、品種完備、交易活躍的金融市場體系也已形成。鄭楊表示,可以說,上海同紐約、倫敦等城市一樣,具備了國際金融中心城市所有的主要要素,但也要清醒地認識到,與成熟的金融中心城市相比,上海仍存在着差距。

“比如說我們的市場大,但不強,整體上缺乏足夠的市場定價權和話語權,國際化程度仍需進一步提高,全球資源配置能力還需提升,金融發展環境需不斷優化等。”鄭楊舉例道。

鄭楊表示,在未來國際金融中心的建設中,上海還需注重三方面的發展,首先要更注重開放引領,打造全方位的金融服務體系;其次要更注重深化改革,建設全球金融科技的創新體系;最後更加註重風險防範,堅決打好防範化解重大金融風險的攻堅戰。

對此,中國銀行保險監督管理委員會辦公廳副主任綦相表示贊同。作爲一名監管者,綦相認爲,支撐一個發達的、能面向未來的國際金融中心,既要有硬件又要有軟件,還需要有能參與國際競爭的能力。

綦相具體講述到,國際金融中心需要有五大堅實的支柱,除了要擁有一個經營穩健、治理良好,關鍵是有好的風險文化的金融機構體系外,還要有一個有深度、有廣度、開放的、活躍的、有韌性的,而且是支持可持續發展的金融市場,要有一張有效的金融安全網,包括有效的銀行監管體系、早期的干預框架、有效的存款保險制度等,此外擁有運行高效、安全可靠、社會公信力很高的金融基礎設施和深厚的金融人才基礎也極爲重要。

摩根大通亞太地區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Nicolas Aguzin(歐冠昇)表示,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讓他十分看好中國市場,“我可以預測,在未來12至15年後,上海整個市場的發展規模將是全世界未曾見到過的,非常獨特,我們要不斷地進行投資。”

從Nicolas Aguzin的經驗來看,市場的透明度、法律法規與國際對標並在一定時間段當中具有連續性、低市場門檻、公平的市場競爭環境等都是國際金融中心建設必不可少的因素。(完)

(本文來自於中國新聞網)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