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介紹押解大奸臣賈似道途中將其誅殺的鄭虎臣其人生平的時候,有關資料總是會提到鄭虎臣的人生結局:

賈似道的同夥陳宜中逃至福州,擁立趙昰,捕殺鄭虎臣。

青春熱血、中年阿附、晚歲去國:南宋陳宜中是不是「逃跑宰相」?

木棉庵,在福建漳州市龍海市九龍嶺下,是鄭虎臣誅殺賈似道的地方。

陳宜中的前面,被自然而然地加上『賈似道的同夥』這樣的定語,與此同時,同爲南宋宰相,陳宜中還經常被用來與文天祥做比較,一個是留取丹心照汗青,天地有正氣,誓死不投降;一個是在宰相任上三次逃跑,被稱爲『逃跑宰相』。

總而言之一句話,陳宜中的知名度不高,污名化卻挺厲害,大多數朋友或許都沒怎麼聽過他的姓名,知道其人的也多少有一種奸臣同夥、逃跑宰相的刻板印象。

然而,陳宜中真的是這樣一個人嗎?

還是話說從頭吧,按照南宋詞人、文學家周密《癸辛雜識》中的記載,陳宜中的父親,以濟人利物爲心,每次做了好事,他都會在口兒小肚子大的瓦缶中投一個銅錢作爲記錄,時間一長,數不勝數,人們都對其感恩,後來因爲欠了官府錢財落難被拘押在囹圄之中,所以陳宜中的祖父就囑咐陳宜中向當地富商葛宣義(捐官爲宣義郎)借錢去還官府錢,陳宜中父親出獄,親自來葛家道謝,葛宣義不嫌陳家家窮,主動建議陳宜中去縣學讀書,還負擔了陳宜中的學費,後來還把女兒許配給陳宜中。

陳宜中讀書讀得非常好,很快從縣學去了太學。在太學,陳宜中的文章獲得了更多的讚譽,此時的陳宜中是一個青春熱血、關心時政的太學生。

當時正是宋理宗統治的中期,宰相丁大全專權自恣、獨攬朝政,擅自篡改詔書,把同僚右丞相董槐驅逐出朝廷,陳宜中於是和同學曾唯、黃鏞、劉黼、陳宗、林則祖等六人聯名上書指責丁大全是奸臣。丁大全知道後當然勃然大怒,一紙命令取消了六人的太學生的資格,並將陳宜中流放到建昌軍(今江西省撫州市南城縣)。可是當時的輿論與丁大全的立場完全相反,臨行那天,太學司業帶領十二個學生衣冠整齊地將陳宜中送到橋門之外,他們這六個上書的太學生也得到了士大夫階層的普遍讚譽,被稱之爲『六君子』。

青春熱血、中年阿附、晚歲去國:南宋陳宜中是不是「逃跑宰相」?

賈似道入相的起因,是宋理宗對丁大全與吳潛的不滿。

待到丁大全倒臺,宰相吳潛爲陳宜中洗冤,奏請讓他回到臨安。當時,賈似道初爲宰相,非常注意網羅人才,也看重才華橫溢且血氣方剛的陳宜中,便奏請皇帝下詔『六君子』都可以免省試而赴考。景定三年(1263)廷試,陳宜中名列第二。史載,在『六君子』中,陳宜中最通時務,因而很快升遷,沒幾年就當到了監察御史。

陳宜中被認爲是賈似道的同夥,主要就是他的上述升遷被認爲是在賈似道的庇廕之下,此外,他在監察御史任上參劾以忠誠正直著稱的南宋名臣、右丞相兼樞密使程元鳳,被認爲是受到賈似道的授意(《宋史•陳宜中傳》如是記載:程元鳳再相,似道恐其侵權,欲去之。國 子祭酒陳宜中首劾元鳳縱丁大全肆惡,基宗社之禍,命格,除太府卿)。基於這些看法,有人提出了『從熱血青年到奸臣附庸,陳宜中變化爲什麼如此之快?』的疑問。

確實,從青春熱血耿介到中年阿附奸臣,陳宜中的變化似乎是讓人大跌眼鏡。

但是,這些『罪證』真的很確切嗎?

《宋史•程元鳳傳》、畢沅《續資治通鑑》、《宋季三朝政要》與周密《癸辛雜識》等史書都只提到程元鳳是『受言官罷』,而當時的陳宜中並非言官,而是類似大學校長的國子祭酒,以賈似道當時的滔天權勢,如果想要排擠程元鳳,有大把自己親信言官可用,根本用不到陳宜中。事實上,之後陳宜中自請外調擔任江東提舉茶鹽常平公事,如果黨附賈似道『立功』,又怎麼會降職外調?

青春熱血、中年阿附、晚歲去國:南宋陳宜中是不是「逃跑宰相」?

陳宜中在地方官任上,曾經在福州剿滅盜匪,戰功赫赫。

另外,陳宜中有許多違逆賈似道心意的舉動——比如,宰相王爚多次彈劾賈似道,是賈似道切齒的南宋大臣,陳宜中與王爚論政事也多不合,但是在王爚辭官的時候,陳宜中聯合章鑑上奏再三要求皇上不允辭官、挽留王爚,這顯然是與賈似道心意不相符合的。再比如,南宋的常敗將軍范文虎因爲與賈似道關係較好,因此在襄樊失守後,作爲責任最大的敗將,僅降一級出知安慶府,陳宜中卻堅持上書要求斬殺范文虎以告慰前線死難將士,這自然也不是賈似道黨羽的路數。

德祐元年(1275),賈似道丁家洲(今安徽省銅陵市東北江中)之戰大敗後,陳宜中上書建議:

乞正(賈)似道誤國之罪,以謝天下……

與此同時,禁軍首腦、殿前指揮使韓震是賈似道的親信,預謀挾持朝廷遷都,陳宜中將其騙到樞密府之中擊殺。

之前陳宜中建議挽留的王爚反認爲陳宜中請正賈似道之罪是爲了『以證不黨於賈』,而章鑑也認爲『宜中當國,首誅韓震脅遷之議,差強人意』,王爚、章鑑二人當時職務在陳宜中之上,面臨大事都不做決斷,事後反將責任推給臨機應變的陳宜中身上,未免很不公平,至於說請正賈似道之罪是爲了證明自己不是賈似道同黨,未免誅心過甚,也實在有一點小人之心——事實上,陳宜中在上書中也要求皇上對自己『平日苟容之罪』也要處罰,『以謝公論』,責己之嚴,也讓人動容。

陳宜中的這一番從容應對以賈似道被罷官治罪,倉皇潰逃被制止,勤王兵馬來到臨安保衛首都而暫告一段落——與文天祥、陸秀夫並稱爲宋末三傑的張世傑就是此時帶兵前來拱衛臨安的,他被讚譽爲『定衆志於綴旒之際,回治象於驚濤之衝』、『忠貫皦日,未嘗言房、杜之功;計安生民,將欲覆文、武之境』。

之後的歷史,《宋史•陳宜中傳》記敘多有『宵遁』、『遁去』等字樣,陳宜中被蔑稱爲『逃跑宰相』也是因此,但是,如果我們仔細考察,不難發現,陳宜中的第一次『宵遁』,是因爲當時南宋主政的太皇太后謝道清不聽從其遷都的建議(所謂謝太皇太后沒等到陳宜中所以無法遷都的記載未必屬實),反而要他向元軍『稱臣投降』與『赴元軍議降事』,陳宜中逃走,正是使得皇帝太皇太后的的決定沒有宰相的副署而『不合法』,這無疑是忠誠於大宋王朝的表現。

至於後來的『遁走』,是陳宜中在母喪不葬的情況下奉益王趙昰、廣王趙昺而播遷,本身也是忠於大宋王朝的表現,至於再後來前往占城(即佔婆國,位於中南半島東南部的古國,即今越南的中南部),陳宜中的目的是向占城借兵抗元,後來到元朝佔領占城,陳宜中又前往暹國(暹羅國,即今泰國,此時是素可泰王朝),並於當地終老——事功雖然不成,但是陳宜中忠於宋朝、堅持抗元的精神,與文天祥並無二致。

青春熱血、中年阿附、晚歲去國:南宋陳宜中是不是「逃跑宰相」?

占城即佔婆補羅國,位於中南半島東南部的古國,即今越南的中南部。

青春熱血、中年阿附、晚歲去國:南宋陳宜中是不是「逃跑宰相」?

占城的軍事力量是頗強的,但是是不是願意幫南宋復國就不好說了。

陳宜中在赴占城途中經過吳川極浦亭(在今廣東省湛江市吳川市)時,曾賦詩云:

顛風吹雨過吳川,極浦亭前望遠天。

有路可通環嶼外,無山堪並首陽巔。

溪雲起處潮初漲,夜月高時人未眠。

異日北歸須記取,平蕪盡處一峯圓。

詩中表達了他不願像伯夷、叔齊那樣不食周粟餓死首陽山,而要奔赴異域苦心經營以求待機再舉,異日一定要北歸的願望,雖然不像文天祥的《望零丁洋》《正氣歌》那樣膾炙人口,但是其中的豪情壯志,也是值得肯定與稱道的。

青春熱血、中年阿附、晚歲去國:南宋陳宜中是不是「逃跑宰相」?

在北宋時期,占城已經存在,暹羅還在真臘王國的統治之下。

青春熱血、中年阿附、晚歲去國:南宋陳宜中是不是「逃跑宰相」?

陳宜中在位於今泰國境內的素可泰王國去世。

總之,陳宜中是一個有自己立場、原則與操守的南宋宰相,雖然其每一樁言行不見得都是完全正確的,甚至對南宋的滅亡也不能說沒有領導上的責任,但是很顯然他不是賈似道的黨羽同夥,也並不是一個臭名昭著的『逃跑宰相』。

青春熱血、中年阿附、晚歲去國:南宋陳宜中是不是「逃跑宰相」?

浙江省溫州市龍灣區青山村宋左丞相陳宜中紀念館中的陳宜中塑像。

最後補充一點,陳宜中捕殺鄭虎臣之時,他早已經公開主張正賈似道之罪,因此絕非是爲賈似道報仇,只是因爲當時朝廷對賈似道的處罰是流放,鄭虎臣作爲押解者擅自私刑殺死賈似道本身是犯罪行爲,陳宜中作爲宰相,依法而行將鄭虎臣繩之以法,這不能用來證明他是賈似道的所謂『同夥』。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