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不過,在當前我國葡萄酒市場整體萎縮、進口葡萄酒衝擊加劇的背景下,本土葡萄酒企業產量不斷下降,大面積虧損情緒仍在蔓延,而張裕仍憑藉其品牌力與產品力,支撐自身業績增長,已實屬不易,但在未來市場趨勢下,張裕的經營發展仍極具挑戰。2011年是張裕業績巔峯的一年,也是進口葡萄酒金額大幅增長的一年。


股價曾與茅臺比肩,如今卻被“狠狠甩開”

作者:王小哼

6月4日,張裕的獨董郭國慶辭職,張裕陷入獨董人數少於董事會總人數三分之一的狀況。

股價曾與茅臺比肩,如今卻被“狠狠甩開”


不過,一個星期後的6月12日,張裕發佈了聘任獨立董事的公告。

雖然獨立董事人數少於董事會總人數三分之一的情況就此結束,但是背後的原因卻令人深思。

就在郭國慶辭職的前幾天,張裕剛剛經歷了一次大規模空間的人事震動,包括一位總經理、兩位副總、一位董祕、三位總助在內的7位高管同時上任,這在上市公司的歷史上是非常罕見的。

綜合來看,這兩次“人事大地震”可能與張裕最近不太理想的業績有關。

股價曾與茅臺比肩,如今卻被“狠狠甩開”


7年淨利腰斬

2018年,張裕營收51.42億元,同比增長4.25%,淨利潤10.43億元,同比增長1.06%,如果剔除非經常性損益,公司淨利潤同比下降2.1%;

2019年一季度,張裕營收16.67億元,同比下滑7.57%;淨利潤爲4.56億元,同比下滑4.81%。

雖然這樣的成績並不算很差,但是與張裕7年前比起來,還是有點不夠好看。

2011年,張裕的營收爲60.27億元,淨利潤19.07億元更是達到了2018年的兩倍。

當時,很多人以爲這只是張裕業績擴張的開始。

然而,自2011年以來,張裕的業績就進入下滑通道,在7年後的2018年,張裕的淨利潤接近“腰斬”。


股價曾與茅臺比肩,如今卻被“狠狠甩開”


股價表現上,張裕的股價曾在2010年6月30日達到85.58元/股,與同期股價100元左右的貴州茅臺“肩並肩”;如今,張裕的股價不到30元一股,離茅臺已經相差了幾十倍。

股價曾與茅臺比肩,如今卻被“狠狠甩開”


百年張裕

張裕的前身爲煙臺張裕釀酒公司,是由愛國僑領張弼士先生創辦的中國第一個工業化生產葡萄酒的廠家。


股價曾與茅臺比肩,如今卻被“狠狠甩開”


1892年,張弼士投資300萬兩白銀,開闢了1200畝葡萄園,在煙臺創辦了張裕釀酒公司。

在創辦和經營張裕釀酒公司的過程中,張弼士展現出了非凡的商業智慧,使張裕成爲中國紅酒史上熠熠生輝的品牌。

首先,爲公司經營找到庇護傘。

創辦酒廠之前,張弼士就酒廠事宜上通皇上皇太后,下達各府要人,順利拿到公司營業準照,也讓酒廠在之後的選址、僱傭勞動力、生產、銷售等方面事事順利。

其次,利用名人效應。

比如說,請光緒皇帝的老師、軍機大臣翁同龢親筆爲公司題寫廠名,“意見領袖”親自示範和倡導之後,普通民衆當然願意欣然而往了。

第三,精確的市場定位和商業宣傳。

張裕將主打市場放在對新生事情和現代化生活方式接受度最高的“十里洋場”上海,並且通過《申報》、《小說月報》等大衆媒體不間斷刊載張裕葡萄酒的廣告,吸引了大批消費者,一舉打開張裕在上海的銷路,然後佔領全國市場。

最後,讓品質說話。

1915年2月,張裕的四個產品在“巴拿馬太平洋萬國博覽會”同時獲得四個金獎,百年張裕的品質從此聲名遠播,一直延續到現在。

1997年開始,張裕曾連續四年奪得葡萄酒行業第一,2002年的市場佔有率更是高達21.42%;

2018年上半年,張裕的業績佔到14家葡萄酒上市公司總營收的65%以上,還貢獻了14家葡萄酒上市公司總利潤額的90%,是國內首屈一指的酒業集團。

股價曾與茅臺比肩,如今卻被“狠狠甩開”


進口葡萄酒兇猛

即使業績佔到14家葡萄酒上市公司總營收的六成,卻仍然沒有改變張裕的近年來的業績增長有些乏力的狀況。

進口葡萄酒的兇猛或許是重要原因。

2011年是張裕業績巔峯的一年,也是進口葡萄酒金額大幅增長的一年。

2011年,我國的葡萄酒進口總量36.16萬千升,同比增長27.6%,進口金額13.93億美元,同比增長80.9%。

中國葡萄酒進口量與進口額更是從2014年開始,除了2018年有小幅度下降以外,基本都在穩步上升。

2015-2017年,中國進口葡萄酒總量成倍增長,2017年中國進口瓶裝葡萄酒已達到55.2萬千升,同比增長14.62%。


股價曾與茅臺比肩,如今卻被“狠狠甩開”


2014-2019第一季度中國葡萄酒進口量與進口額

來源:前瞻經濟產業研究院

2018年,受多種因素影響,國內葡萄酒行業總體銷售金額較爲平穩,但進口葡萄酒和國產葡萄酒銷量出現“雙下降”,2018年國產葡萄酒產量、進口葡萄酒總量分別下降7.36%和8.95%。

有業內人士分析,下滑的原因主要是去庫存和調結構,進口葡萄酒在過去幾年裏大量湧入國內,保留了大量的的渠道庫存,2018年,很多進口商和經銷商以去庫存爲主要的目標;其次,很多低端產品在市場上已經不再受到追捧。

張裕也在年報中指出,隨着進口葡萄酒不斷蠶食國產葡萄酒的市場空間,國內葡萄酒市場競爭十分激烈;而原料和包裝材料價格上漲,固定資產折舊、運費和人力成本增加,進一步加大了公司盈利增長的壓力。

不過,在當前我國葡萄酒市場整體萎縮、進口葡萄酒衝擊加劇的背景下,本土葡萄酒企業產量不斷下降,大面積虧損情緒仍在蔓延,而張裕仍憑藉其品牌力與產品力,支撐自身業績增長,已實屬不易,但在未來市場趨勢下,張裕的經營發展仍極具挑戰。

股價曾與茅臺比肩,如今卻被“狠狠甩開”


尋找出路的張裕

張裕也一直在進口葡萄酒的積壓中尋找出路。

首先,加強品牌與品類的多樣化。

2018年1月,周洪江出任張裕董事長。周洪江執掌張裕以來,將白蘭地業務視爲業績增長引擎,宣佈2018在白蘭地的市場投入將達到2017年的兩倍。

只是,2018年報顯示,其白蘭地業務板塊營業成本比上一年同期增長14.58%,營業收入爲9.99億元,僅同比增長0.94%,毛利率比上一年同期下滑4.81%,有點差強人意。

此外,張裕表示,2019年將加快新產品開發,葡萄酒將推出新款瑞那、卡斯特、愛斐堡以及丁洛特,以及中低端的葡萄酒代表性品牌,白蘭地將推出超高端的“可雅1915”、中檔的金獎五星以及低端的派格爾,推動葡萄酒、白蘭地、進口酒等多品牌的全面發展。

其次,除了豐富品類,這幾年,張裕也不斷在海外進行收購來尋找出路。

今年初,張裕正式宣佈出資2060.5萬澳元現金收購澳大利亞歌濃酒莊公司80%的股權,其餘20%股權由歌濃酒莊原核心管理層繼續持有。這是繼在法國、西班牙和智利完成四次海外收購之後,張裕公司第五次進行海外收購。

三是實現主要產品在線標識和訂單驅動。2018年,張裕使27款銷量大的解百納產品和全部國產酒莊酒實現了訂單驅動;大部分國產酒類產品實現了在線賦碼,以此提高生產效率和供貨速度,減少產品和資金積壓。

四是加強財務管理,建立健全以利潤爲主線的考覈體系。張裕表示,在2018年,加強了財務預算、定額資金和境外企業財務管理,加大經濟責任追究力度,科學調配內部資金等。

五是完成葡萄等原料收購,提高葡萄基地管理水平及發酵優質酒率,推動葡萄園機械化進程,降低了自營葡萄基地運營成本,使葡萄基地科學規範管理水平上了新臺階;提高葡萄收購標準,提升原料品質。

可以看出,不管是從前端還是到後端,張裕都很努力。

“張裕這樣優秀的企業,將來一定會在全球市場打開一個很好的局面。”這是與索羅斯共同成立量子基金的吉姆羅傑斯在2009年說過的話。

但是10年之後的張裕似乎並未達到預期。

不知再過十年,層層出新的戰略能否讓張裕再創輝煌?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