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夏時節,在重慶市開州區的漢豐湖邊,環湖步道上楊柳依依,駐足遠眺,湖面水鳥嬉戲、波光粼粼。看着這“一城山色半城湖”的美景,很難想象,在10年前,這裏曾是一片水體污染、讓人掩鼻的水潭。

三峽工程建成運行後,在庫區形成了348.9平方公里、我國最大的水庫消落帶。因爲區域面積大,治理這個消落帶一直被認爲是世界性難題。而重慶開州區經過多年的科學研究探索,因地制宜創新治理模式和管護機制,探索出了消落帶生態治理的有效方法,破解了這一難題,讓消落帶變溼地公園,成爲了“新三峽”的一道景觀。

建造內湖緩解消落帶影響

三峽工程建成後,冬季蓄水發電水位在175米,夏季防洪水位則降至145米,形成與天然河流季節漲落相反、漲落幅度高達30米的水庫消落帶,面積達348.9平方公里。開州區位於三峽庫區腹心地帶,是庫區消落帶面積最大的區縣。

“開州新城就在消落帶邊上,首要的問題就是每年退水後出現的水棉沉澱物,太陽一曬白花花一片氣味腥臭又難看,當地居民把消落帶又稱爲‘白色死亡帶’。”開州區漢豐湖國家溼地公園管理局局長熊森說,三峽庫區消落帶有着水位漲落最大、連片面積最多,加上水位漲落反季節,冬天水位高,夏天水位低,地形複雜,支流多、庫灣多等特點。土壤裏多年的營養物質被浸泡後釋放污染水體;植物羣落經過水淹也發生重大改變,生物多樣性也大大減少。

爲了緩解消落區對城市環境的影響,開州區決定在開州新城下游地帶、三峽水庫澎溪河回水末端建成一座長507米、高24米的水位調節壩,形成了獨具特色的“城市內湖”——漢豐湖。

2008年,漢豐湖建成後,在冬季水位與三峽水庫水位保持一致;在夏季三峽水庫水位下降至145米時,水位仍然可以保持在170米左右。熊森說:“有個這個水位調節壩,漢豐湖的消落帶落差從30米降到了不足5米,減少消落區面積近15平方公里。”

科研合作探索爲治理提供支撐

不過,如何讓漢豐湖變爲風景區是擺在當地的一大難題。消落帶的環境治理和生態修復是一個複雜的系統工程,沒有前車之鑑,開州決定先保護,邊實驗邊治理,和國內外多個高校及科研院所合作,建立了“三峽水庫澎溪河溼地科學實驗站”“三峽庫區溼地生態恢復示範基地”,多個方面的科研合作爲漢豐湖流域生態保護工作提供了科學支持。

開州區科技局副局長袁定清介紹,針對開州不同類型消落帶溼地的特點,他們依託中科院綠色智能技術研究院申報了市級重大專項。在基礎研究上,通過調研建立了區域物種基因庫和分佈格局圖譜,爲生態恢復中模擬自然配置鄉土植物,減少外來物種入侵提供了主要依據;通過對全域土壤的採樣和分析,爲生境保護與修復提供了理論支撐;通過試驗和模型研究,爲庫區消落帶植被重建、生態恢復提供了科學依據。

創建“四大工程”破解治理難題

“通過多年探索,我們創建出了消落區生態恢復治理‘四大工程’——基塘工程、林澤工程、生態浮牀、鳥類生境再造工程。”熊森介紹,基塘工程主要是在消落帶150米至165米平緩區域挖泥成塘,種植荷花、菱角、美人蕉等水生植物1100畝。三峽水庫水位上升時,植物淹沒水下且可正常生長;水位下降時,基塘露出,形成上千畝的生態景觀。既淨化水質、保持水土,又美化環境。

林澤工程則解決了消落帶反季節和耐水淹的植物種植問題。通過反覆試驗篩選,在消落帶165米至175米區域種植了落羽杉、水松等10餘種耐水淹的木本植物20餘萬株,成活率達90%以上。形成了五彩繽紛的溼地林澤景觀,被當地居民稱爲“水上五彩林”。

基塘工程和林澤工程的成功實施,突破了多年來消落帶生態恢復技術的瓶頸,通過生態浮牀工程和消落帶鳥類生境工程的建設,不僅保持了漢豐湖和澎溪河流域的生物多樣性,還讓植物和鳥類增加了。據最新數據顯示,溼地植物增加了40餘種,鳥類增加21種,其中包括國家Ⅰ級保護動物中華秋沙鴨,還發現了白腹隼雕、普通鵟等猛禽的營巢地。

開州漢豐湖作爲三峽庫區治理消落帶影響的重要示範成果,被評爲全國23個國家重點溼地公園之一,澎溪河被批准爲重慶市第一個溼地自然保護區。現在的開州正在圍繞漢豐湖將生態保護與城市建設同步推進,讓羣衆享受到更多的生態紅利。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