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要知道,當時全國的佛教宗派都是在坐禪,並不只有禪宗一派,我在上一章也說過,坐禪是整個佛教最傳統、最普遍的修行方式,達摩一派只不過是格外強調坐禪而已,慧能這麼做等於是離經叛道,違背了達摩的祖訓,並且還讓自己孤立於衆派之外了,他究竟從哪得出的依據。玄奘師從印度高僧戒賢,其思想繼承可以追溯到更早的印度高僧世親那裏,都是唯識派,所以玄奘回國後開創的宗派是“唯識宗”,也叫法相宗,以《成唯識論》爲其代表,唯識宗是佛教所有宗派裏最有高知傾向的一派,概念最繁瑣,理論最複雜,邏輯最燒腦,所以流傳起來也最難,簡單講,唯識宗認爲萬事萬物都是人的“阿賴耶識”創造出來的,“阿賴耶識”可以理解成是某種深層意識,打個比方,你好比就是網遊世界中的那個虛擬人物,而“阿賴耶識”就好比是你背後的玩家。

如是我聞,佛教那些事兒(第七部分)

我們都熟知達摩祖師的故事,然而有三個細節大家也許不知道:

1.達摩來到南朝時,見到篤信佛教的梁武帝蕭衍,蕭衍非常興奮,可一番長談後,達摩認爲蕭衍並沒有領悟佛法,與他話不投機,於是悄悄渡過長江,來到了北魏境內的洛陽,在嵩山少林寺面壁而坐九年。這就是我們常說的“一葦渡江”與“閉關面壁”。

唐僧玄奘的佛教原典派,爲何輸給了禪宗慧能的佛教本土化?

圖:達摩坐禪

2、梁武帝蕭衍篤信的是南傳佛教,也就是小乘佛教,而達摩是大乘佛教,所以達摩和蕭衍是不可能聊得到一起去的,在佛教內部,大乘與小乘勢同水火,其矛盾比和異教的矛盾還要尖銳。

3、達摩雖然強調坐禪,但他開創的宗派正名卻不叫禪宗,而叫楞伽宗,因爲他奉行的經典是《楞伽經》,是直到第五代傳人弘忍時,纔開始變爲禪宗。

唐僧玄奘的佛教原典派,爲何輸給了禪宗慧能的佛教本土化?

那麼現在我們來看看,達摩修行方式“坐禪”究竟是怎樣一回事。

首先說一下“禪”的來歷:禪,是古印度人的一種修行方式,屬於瑜伽的一種,婆羅門教的經典《吠陀經》記載了瑜伽的八個步驟,“禪”就是其中的一個,名叫“禪那”,強調呼吸、入靜和冥想,最後達到“梵我合一”的境界。

唐僧玄奘的佛教原典派,爲何輸給了禪宗慧能的佛教本土化?

達摩的坐禪和古印度的瑜伽其實是一脈相承的,他的核心是“壁觀”,也就是俗稱的“面壁”,顧名思義,就是面對一面牆打坐,“面壁思過”就是這麼來的。達摩的坐禪其實有着很濃厚的婆羅門教的影子,婆羅門教的教徒很多也是通過這種方式來修行,包括佛陀的菩提樹下悟道,也是通過坐禪的方式。

唐僧玄奘的佛教原典派,爲何輸給了禪宗慧能的佛教本土化?

達摩將坐禪進行了一定的昇華,分成了理入和行入,理入就是從精神意識上來坐禪,行入就是從實際行動上來坐禪,行入又分成報怨行、隨緣行、無所求行和稱法行,具體就不展開細說了,總之用一句俗話總結,就是:

無慾無求,寵辱不驚。

請大家記住達摩的這種坐禪方式,這個是佛教最傳統、最普遍的修行方式。

好,我們讓時間軸繼續撥動,南北朝之後緊接着的就是隋唐盛世,唐朝雖然以道教爲國教,但佛教的影響力也在猛漲,我們熟知的唐三藏取經的故事就發生在唐太宗貞觀年間,唐三藏的法號是玄奘,而所謂“三藏”,並不是法號,而是尊稱,佛學經典分成經、律、論三大部分,經就是佛陀及其弟子的講話,律就是各門各派的戒律,論就是對經和律的再解釋,只有同時精通這三大部分的僧人才能被稱爲“三藏法師”。

唐僧玄奘的佛教原典派,爲何輸給了禪宗慧能的佛教本土化?

玄奘師從印度高僧戒賢,其思想繼承可以追溯到更早的印度高僧世親那裏,都是唯識派,所以玄奘回國後開創的宗派是“唯識宗”,也叫法相宗,以《成唯識論》爲其代表,唯識宗是佛教所有宗派裏最有高知傾向的一派,概念最繁瑣,理論最複雜,邏輯最燒腦,所以流傳起來也最難,簡單講,唯識宗認爲萬事萬物都是人的“阿賴耶識”創造出來的,“阿賴耶識”可以理解成是某種深層意識,打個比方,你好比就是網遊世界中的那個虛擬人物,而“阿賴耶識”就好比是你背後的玩家。熟悉日本漫畫《聖鬥士星矢》的朋友應該會有印象,在這部作品裏把“阿賴耶識”叫做人的第八感,由處女座沙加在沙羅雙樹園參悟覺醒。在這個沙羅雙樹園裏,東西南北四面都各有兩株樹,每一面的兩株樹都是一枯一榮,即“四枯四榮”,金庸先生的小說《天龍八部》中枯榮大師的枯榮禪功就來源於此。不多說了,總之唯識宗是所有佛教宗派裏最徹底的唯心論宗派。

唐僧玄奘的佛教原典派,爲何輸給了禪宗慧能的佛教本土化?

另外,玄奘的弟子可不是孫悟空、豬八戒、沙和尚,他真正的弟子是窺基,大唐名將尉遲恭的侄子。

說回達摩,伴隨着隋唐盛世,他創立的宗派也隨之來到了第五代傳人弘忍,時逢唐高宗年間。

弘忍的門下有兩位弟子,一位叫神秀,一位叫慧能,故事的梗概很多人都知道,弘忍爲了考驗他倆對佛法的理解,分別讓二人作了一首偈(也就是佛學中的詩文)。

神秀的偈如下:

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

慧能的偈如下: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唐僧玄奘的佛教原典派,爲何輸給了禪宗慧能的佛教本土化?

雖然不一定清楚他們究竟在爭論什麼,但是明眼人都能看出,他二人是針鋒相對的,五祖弘忍最後站在了慧能的一邊,把衣鉢傳給了慧能,讓慧能連夜下山,渡江南下,自此禪宗分裂成了南北兩派。

唐僧玄奘的佛教原典派,爲何輸給了禪宗慧能的佛教本土化?

我們現在回過頭來看下,神秀和慧能的根本分歧究竟在哪?你也許會說就是漸悟和頓悟的分歧,但其實不是,或者說在當時並不是。前文我提到過,“漸頓之分”是早在佛教徒傳法的過程中就已經有了的,千百年來大家都沒有爭出個勝敗,在神秀和慧能的時代,這個分歧大家都知道,並沒怎麼去較真,是在南北分家之後,矛盾才日益凸顯的。在他倆寫下佛偈時,分歧其實並不在於漸悟還是頓悟,而是在於要不要通過坐禪來領悟佛法。

我們現在知道,坐禪是從印度一直流傳至中原的修行傳統,神秀是主張要坐禪的,這個很符合傳統,是謹遵達摩教誨的,可是慧能爲什麼要反對坐禪呢?要知道,當時全國的佛教宗派都是在坐禪,並不只有禪宗一派,我在上一章也說過,坐禪是整個佛教最傳統、最普遍的修行方式,達摩一派只不過是格外強調坐禪而已,慧能這麼做等於是離經叛道,違背了達摩的祖訓,並且還讓自己孤立於衆派之外了,他究竟從哪得出的依據?

答案在《六祖壇經》中。關於這部書,我們下章再講。

本篇爲“千古名將英雄夢”特約作者“大器晚橙”所作,未經作者授權,禁止轉載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