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龔賢的筆墨實踐更爲具象地爲觀者解讀了他的畫論,《度越羣峯圖》《掛壁飛泉圖》的山石造型、皴法、黑白、虛實、大小、向背,無不體現了龔賢強調凹凸明暗的立體宗旨,以及變化豐富的筆墨技法,石如人,有俯仰坐臥之態而顧盼有情,穩定寧和而生機鬱勃,起伏有趣而引人入勝。(《畫旨》)這種以皴法加強石的凹凸立體質感之論,在龔賢這裏更得到具體而巧妙地發揮,他在《畫訣》中總結了自己畫石的幾個原則:。

龔賢的山水畫論與筆墨語言初探

文/任道斌

二、樹石、雲水、屋宇、舟橋諸法

山水畫的各項具體元素,是體現畫家技法高下的重要標誌,在取勢爲主的構圖中,有着落實畫家審美情趣的作用。董其昌在強調文人畫抒情性的同時,對樹石、雲煙及書法入畫等技法規律皆有論述,龔賢在此基礎上結合自身的審美情趣與筆墨實踐,更有闡發,且涉及屋宇、橋樑等。

1.樹法

董其昌的《畫旨》稱“士人作畫,當以草隸奇字之法爲之,樹如屈鐵”。而畫近景之樹,“須專以轉折爲主,每一動筆,便想轉折處,如寫字之於轉筆用力,更不可往而不收”。“畫樹之竅,只在多曲,雖一枝一節,無有可直者,其向背俯仰,全於曲中取之”;畫中景之樹,“若重山復嶂,樹木又當直枝直幹,多用攢點,彼此相藉,望之模糊鬱蔥,似入林有猿啼虎嗥者乃稱”;畫遠樹“要淋漓約略,簡於枝柯,而繁於形影”。

任道斌:龔賢的山水畫論與筆墨語言初探(二)

龔賢《山水課徒畫稿》 每開25.2cm×36cm 紙本水墨 榮寶齋藏

龔賢則稱:“大凡樹要遒勁,遒者柔而不弱,勁者剛亦不脆。遒勁是畫家第一筆,練成,通於書矣。”(《柴丈畫說》)他還認爲樹之間的位置須有區分,“二株一叢,必一俯一仰,一欹一直,一向左,一向右,一有根,一無根,一平頭,一銳頭,二根一高一下”。“三樹一叢,一樹有根,則二樹無根”。“三株或四株一叢,一樹二樹相近,則三樹四樹必稍遠,謂之破式。主樹欹,客樹直,主樹直則客樹不得不反欹矣。主樹根在下,則樹梢不得高出客樹之上。主樹多欹者,所以讓客樹之直也。大叢中不妨添小樹,直立如孔門弟子,冠者中雜立童子也”。(《畫訣》)

至於畫葉,龔賢稱“畫葉之法不可雷同,一樹橫則二樹直,三樹向上,四、五樹又宜改變”。“一縱一橫,葉之道”。“畫葉原無定,惟畫者自立耳”。“大約墨葉、扁點、芭蕉、披頭、圓圈數種正格耳。他雖千奇萬狀,皆由此出”。“點葉必緊緊抱定樹身始秀,若散漫則犯臃腫病矣”。(《柴丈畫論》)“添葉,一樹一色,葉子不可雷同。五樹之下,雜以變體,十樹之外,不仿雷同”。(《畫訣》)

任道斌:龔賢的山水畫論與筆墨語言初探(二)

龔賢《十二景山水冊》 每開30.2cm×62.9cm 美國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藏

披閱龔賢《掛壁飛泉圖》《度越羣峯圖》、橫卷綾本《山水卷》等,大樹之位置錯落、樹身遒勁、樹葉繁雜,以及小樹之構圖造型等,無不如董其昌、龔賢師徒所說,豐富多姿中有規可循,特色鮮明。

2.石法

董其昌十分讚賞古人作畫有立體之感,他說:“古人論畫有云:下筆便有凹凸之形,吾以此悟高出歷代處,雖不能解,庶幾效之。”又說:“古人云:石分三面。此語是筆亦是墨,可參之。”他還讚賞沈周所說“畫石須用皴,如寫大山,則雋永有味”。(《畫旨》)這種以皴法加強石的凹凸立體質感之論,在龔賢這裏更得到具體而巧妙地發揮,他在《畫訣》中總結了自己畫石的幾個原則:

一是畫石要有轉折,不露棱角,要不方不圓。稱“畫石筆法亦與畫樹相同,中有轉折處,勿露棱角”,“石不宜方,方近板。更不宜圓,圓爲何物!妙在不圓不方之間”。

任道斌:龔賢的山水畫論與筆墨語言初探(二)

龔賢《十二景山水冊》 每開30.2cm×62.9cm 美國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藏

二是石頭如人,有背、腹、面,有俯仰坐臥之姿,並要穩定。稱“石有面、有肩、有腹,亦如人之俯仰坐臥,豈獨樹則然乎”,“石有背、面,面多皴,背不宜多皴”,“畫石宜穩”,“石下宜平”。

三是大石間小石,互相穿插變化,石面則宜一個方向,或大小顧盼呼應,而且小石宜黑,大石宜白。稱“大石間小石,染墨小石宜黑,大石宜白”,“石必一叢數塊,大石間小石,然須聯絡。面宜一向,即不一向,亦宜大小顧盼”。

四是皴法乃爲衡量畫石水平高低的標準,而以披麻、豆瓣、小斧劈這三種皴法爲正經。稱“初畫高手自亦可觀。畫至數十年後,其好處在何處分別?其顯而易見者皴法也。皴法名色甚多,惟披麻、豆瓣、小斧劈爲正經。其餘捲雲、牛毛、鐵線、鬼面、解索皆旁門外道耳。大斧劈是北派”,“吳人皆謂不入賞鑑”。

五是石頭的立體感表現在黑白明暗上,要上白下黑,旁邊宜黑來加以體現。稱“畫石塊上白下黑,白者陽也,黑者陰也。石面多平,上承日月照臨,故白。石旁多紋,或草苔所積,或不見日月爲伏陰,故黑”。

任道斌:龔賢的山水畫論與筆墨語言初探(二)

龔賢《十二景山水冊》 每開30.2cm×62.9cm 美國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藏

上述畫石之外,龔賢還論及山頭,稱“山頭宜分土、石,或石戴土,或土戴石。所以欲分者,辨深淺也。深山大壑純用石山不妨。若淺水沙灘,不妨用土山耳。土山不妨用小石爲腳,大山內亦宜用土山爲肉,純用石,恐無煙雲縹緲之態耳”。

龔賢的筆墨實踐更爲具象地爲觀者解讀了他的畫論,《度越羣峯圖》《掛壁飛泉圖》的山石造型、皴法、黑白、虛實、大小、向背,無不體現了龔賢強調凹凸明暗的立體宗旨,以及變化豐富的筆墨技法,石如人,有俯仰坐臥之態而顧盼有情,穩定寧和而生機鬱勃,起伏有趣而引人入勝。

相關文章